- +1
访谈︱赵国壮:井盐、猪鬃、蚕丝……大后方用特产支援抗战
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沿海的重要城市和港口,上千万中国同胞撤向西南腹地——现在我们称之为“大后方”。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日本占领了中国主要的产粮、产盐基地,大后方面临人口骤增和粮、盐供应的双重压力;日军封锁了国际上援助的海上通道,大后方出现严重油荒,重型机械难以运转;战争的投入耗资无数,国民政府靠什么获得其他国家的借款援助?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赵国壮副教授从资源、行业、战争的角度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了大后方的经济持久抗战:自贡的盐保证军民两用,南充的蚕丝赚取外汇,内江的糖制成酒精以代汽油,川东的桐油出口国外并提供汽车燃料……大后方的特产行业以各自独特的形式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国壮澎湃新闻:过去较少提及“大后方”这个概念。您能否从地理、历史和军事的角度解释一下“大后方”?
赵国壮:“大后方”是这几年着重提出的,过去有类似的说法,比如“国统区”、“后方”、“华西”、“西部”等等。如果要下个定义的话,“大后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持和支援对日战争的后方战略基地。
大后方的地域边界,我们认为是西南西北地区的12省,核心区域是重庆、四川,拓展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广西、西康、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
从历史的角度,大后方是动态概念,抗战开始后兴起,并随着抗战发展而演变,抗战结束就没有所谓后方了。
大后方属于国防战争的范畴。它是资源支持前方战争的战略基地,没有战争就没有后方。它是和沦陷区、战区对应的一个概念。
民国时期重庆地图澎湃新闻:大后方的粮食供给,主要来源是哪里?
赵国壮:《新华日报》有一篇著名的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刊发在1945年10月8日第二版:“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借亦自四川始。”四川是天府之国,确实不假,因为这里的供粮,1940年上半年之前整个国家后方都没有出现粮食恐慌,军粮也有保证。甚至在1939年,粮价一度还往下降。
1940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宜昌被日军攻下,长江走不通了;二是滇缅公路被封了一段时间。同时,经过三年多的战争,已经有5000多万人从东部迁往大后方。交通运输不畅加上人口的压力,粮食供应就紧张起来。
紧张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1940年7月8日,成都市的米价是每石100元,9日涨到108元,10日涨到115元,一天一个价往上涨。而重庆的米价在1940年到1941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涨了30多倍。
于是国民政府在当年8月成立了一个部级单位——全国粮食管理局,卢作孚任局长。他利用他在四川的威望,利用他运输的能力,来担任这个部长级的职位。取缔奸商、实施统购统销,忙活了好一阵,仍然控制不住。1941年,政府取消粮食管理局,成立粮食部,并且开始征实,就是直接向百姓征收粮食。1941-1945年国民政府对粮食有“三征”政策:征实、征购、征借,靠着这些政策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当地还生产一些农副产品,比如红薯(当地叫“红苕”)、苞谷(玉米)、高粱、蚕豆等等。水田产大米,山坡上产红苕、高粱、玉米,老百姓就靠着它们挺过了抗战。
澎湃新闻:由于日本封锁、交通阻断,大后方能源紧缺,比如当时有“一滴汽油一滴血”的说法。国民政府采取哪些办法来应对油荒?
赵国壮:当时的杂志《一条心》有一种说法:“一株桐树,抵过一支机关枪;一颗桐子,抵过一颗子弹。”这说的是桐油的价值。桐油有什么用呢?它可以替代汽油作燃料。
桐树花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汽油自给率只有2%,98%都靠进口。日本很早就调查清楚这种情况,发动战争后南北夹击,占领上海、广州、广西,封锁出海口,限制了进口汽油,这样我们的一切机械都难以运转。
当时国民政府设立了资源委员会液体燃料委员会,专门解决这一问题。有几条运输通道仍然能使用,一是从香港绕道越南、缅甸,修建滇缅公路运送物资;二是我们熟知的驼峰航线,开飞机飞跃雪山,向大后方运送油和战略物资;三是甘肃和新疆之间的甘新公路,将苏联卖给中国的汽车、汽油由新疆古驿道运进来。可以想象,三条运输通道都是路途遥远。另一方面就是在内部勘探,比如在甘肃玉门开采石油,但也很难,而且供不应求。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汽油的替代品。当时国民政府尝试过木炭车、酒精车、桐油车。
一株桐树,抵过一支机关枪其中最重要的替代品是酒精,以四川为主的地方成立了一大批酒精工厂。为什么呢?因为酒精的原料主要是糖。而四川的糖产量非常大,其次是桐油,再次是木炭。许许多多酒精厂都分布在糖的产销地,包括沱江流域的内江、资中、资阳,长江流域的江津、重庆等地。酒精厂的分布与糖品的产地和主要销售市场,是完全重合的。
甘蔗林桐油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易货借款”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当时中国向苏联、美国借款购买军用物资,大部分是用桐油来换的。例如1938年底,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率团赴美,签下2500万美元的“桐油借款”,是我们获得的第一笔来自美国的资助。
桐油由滇缅公路输出国外,良友画报,1940年第160期澎湃新闻:有一句形容四川物产的话叫“甜的内江,咸的自贡”,您刚才提到了四川的糖业,能不能再介绍一下四川的盐?
赵国壮:日本在1938年、1939年曾对四川自贡进行轰炸,起了个名就叫“盐遮断”。
中国著名的食盐,有江淮的淮盐、山东的鲁盐、福建的闽盐等,不过这些均为海盐。日本迅速攻占了这些重要的盐产地,海盐运输受阻,他们知道人不吃糖可以,缺了盐不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国内将出现食盐恐慌,扰乱军民抗战信心。
如何保证军需民用食盐?国民政府一方面改革盐政,推行“民制、官运、官收、商销”的“统制自由政策”;另一方面推行增产加运政策,同时,在四川自贡设立川康盐务管理局、川康盐业专卖局等机构,管理四川井盐增产加运事业。自贡的手工煮盐业已经过一两千年的发展历史,技术高超。当地人利用威远的煤矿,也利用地下天然气来煮盐,李约瑟写《中国科技史》时曾称赞其工业水平不亚于同时代的欧洲。
1938年,国民政府要求自贡盐场增产500万担食盐,供给整个大后方。惊人的是,自贡产盐真的能够达到这个产量。1939-1941年间自贡盐场产量均保持在500万担以上,成为四川盐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时代”。整个抗战期间,尽管也出现过盐价高的情况,但大后方没有出现过盐荒。
煎盐图,自贡市盐业博物馆
澎湃新闻:战时大后方崛起的“特产行业”包括内江糖业、川东桐油、自贡盐业、南充的丝织业、威远的煤矿等等,从经济持久战的角度来说,这些特产行业发挥了什么作用?
赵国壮:以南充的丝绸为例,国民政府靠它挣了不少外汇。因为丝绸可以做降落伞,而比棉布做的轻得多,能减轻伞兵的负担,盟军的需求很大。
战前,原本农民自己养的蚕种产量不高、易生病,国民政府就找技术人员培育新蚕种,无偿提供给蚕农,又成立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收购蚕丝,再卖给英国、美国、苏联等国。战时,国民政府还建立了不少冷藏库、缫丝厂,以保证出口丝的产量。
中国空军的伞兵,《良友》画报第164期大后方的出口商品中,除了南充丝绸、雅安茶叶、万县桐油及皮货鲜蛋等外,猪鬃也是重要的一项,大部分销往美国。猪鬃最大的用途是什么呢?是制造钢刷。行军打仗难免风吹雨淋霜冻,枪炮会生锈,而猪鬃做的刷子清理起来不伤器械。英美苏军的需求都很大。
仅仅1937年一年,销往美国的猪鬃价值在2,700万元以上,中国全年所产650万公斤猪鬃中,四川省占14%。国民政府就在重庆附近设立工厂,利用科学方法洗漂整理,据估计每月可出1.8万公斤猪鬃。猪浑身是宝,猪肉还可以做成腊肠,冬天风干,天然保存,水一蒸一煮就可以吃,营养丰富,非常适合行军打仗。
猪鬃,《良友》画报1939年第145期总的来说,大后方的特产行业包括桐油、蚕丝、猪鬃、矿产、蔗糖、井盐、木材、药材、边茶、水产等等上百种,它们都为支撑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雅安茶叶,《良友》画报1940年第138期。康定囤积边茶的堆栈,囤茶如山以待康藏人购买。-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