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较真的B站用户和新时代科普青年
原创 卢诗翰的赞赏小号 诗翰
前两天看见翠花的歌曲MV,很感动,其实就这个时代来说,科普作者挺难的,坚持初心更是难能可贵。
而我的共鸣,不止因为视频里的许多作者我都熟悉,更因为视频所表达的内容和我想的一样。
我前两天说过,知识其实从古至今是黄金赛道,大众一直追求知识,也愿意为知识付费。
但问题在于,相比网络游戏等低难度,强反馈的事物,知识的获得,实在是太过艰难的一件事了,读者能获得的反馈,也远远较低。
所以很多时候,科普作者都会出现认真努力半天,做出来内容却没人看,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播放不过5的尴尬情况,特别打击自信乃至陷入自我怀疑。
就像视频里小亮就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个时代好玩的东西那么多,你科普还像几十年前那样去写,肯定没人看”
他已经意识到了,当前时代,科普的核心难题,从来不是大众不爱知识。
而是,科学知识如何将大众注意力从网络游戏娱乐视频等强反馈事物那里夺回来的问题。
不止小亮,视频里出现的鬼谷等知识UP主也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个时代的科技一日千里,但大众认知正在脱节,需要有人在中间架起桥梁”
而他们最终想到的办法是,尽可能的成为科学和大众中间的桥梁。一手抓着大众,一手抓着科研。
所以,尽管只是一个发在网上的科普视频,但他们一度会附上30篇引用资料来源,堪比论文。
同样的,汪品先老师,在科普中也更看重对于大众的普及。
汪老师是国内海洋地理方面的权威,同济大学的教授,
他曾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主持了中国海区的首次深海科学钻探,完成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他曾和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做了约定,等到我们中国自己的深潜器一造出来,他就要当第一批乘客去海底。
2018年5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终于投入试验性应用。
此时的这位科学家,已经是82岁高龄了,按照一般情况,此时即便还想做研究,也往往有心无力了。
但他没有,听闻深潜技术突破后, 这位82岁的老人,在9天内三次下潜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连续观测采样8个多小时,获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被誉为“深海勇士”。
如今,这位85岁院士仍坚持拍视频科普海洋知识,一个誉满天下站在山巅的学者,他在B站发布的,却是
“百慕大三角的传说是真是假?”
“深海生物为何没被压扁?”
“死海为何叫死海?”
这样,很多人觉得非常入门,或者说非常十万个为什么画风的问题。
显然,汪院士对于科普的理解,不是去解答最困难的问题,而是去解答最多人感兴趣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能看见许多学者在吐槽大众不懂知识乃至常识都没有,但越是如此,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们去努力普及吗?
汪老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他都选择了最入门的问题解答。
而大众,也给予了最热烈的回应,在他的视频里,你几乎看不到有人会在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科普?”
所有人都满怀真诚的表达了感谢,还有刷屏弹幕喊爷爷的。
可能,死海为什么叫死海的问题,随便一个大学生都能答上来,但当花甲老人为大家认认真真深入浅出的讲述这个问题时,大众显然更能体会到,知识之外的东西,对于科学的热爱和那份社会责任感。
简短的视频里其实蕴含了几代科普作者的情绪。
但当前知识赛道科普工作者们的艰难和困惑,显然并不止视频里这些
很多人说,汪老师的视频用户反响肯定强烈,因为他是院士啊,谁会不点赞?这个真不一定。
因为我留意到,汪品先老师在别的平台也有账号,但反响都一般,显然,即便是真正的专家真的来上课科普了,大众的反馈也没有许多人预期的那么强烈。
所以小破站这边数据好反倒是例外。
我的理解是,其他平台大量的娱乐内容冲淡了整体氛围,大众已经习惯了15秒一分钟划过下一个,难以静下心来看完一个稍长且涉及一些知识和思考的视频。小破站这边,我之前说过,他们用户是更较真的,爱和恨都来得更过强烈。
而较真,就是科学精神的前置天赋点。穷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当你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时,你其实已经有了最基础的科学素养了。
之前说过,鬼谷做科普视频,一度要附上了30篇参考文献,这让他的视频,看起来简直像一份博士论文。
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用户“杠”出来的。
或者说,用户们较真这事,没有科学依据就是杠,当杠有了科学依据,那就是科学精神了。
小亮也不是真的靠表情和双截棍混的,而是他做的视频真的解答了许多人的困惑,解开了不少的谣言,正面刚硬了许多人,乃至他的评论区常常能看见用户在为之前听信谣言反省,堪称反省区。
科学最怕的不是杠精和较真,而是不在乎,无所谓,大家嘻嘻哈哈笑就完事了,这样的环境下,认认真真的科普是没人看的。但破站用户真的很在乎,他们会和你因为每一个知识点较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较劲。所以某种意义上,这是目前最适合认真科普作者的地方,因为用户特别较真。你真有料,有足够证据和逻辑能说服用户,那么大家就会给你掌声。
而且,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是。
不论是鬼谷小亮这样的科普知识青年,还是汪老师这样的学术大家,我觉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表达出了对于知识的超乎寻常的热爱。
很多时候,其实观众未必完全看懂了知识,但科普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热爱,对科普大众的自我责任,那份热忱,观众是可以清晰且直观感受到的。
所以,很多人担心,自己要科普的知识太高深了用户们看不懂怎么办,我觉得不用担心。大家未必能看懂知识,但是大家一定能看懂你对于知识和问题的认真。
很多时候观众的三连未必是送给知识内容的,而是送给真诚对待知识的你的。
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娱乐至死,不要让爱与恨都变的无所谓,这个世界永远是属于,认真和它交手的人的。
原标题:《较真的B站用户和新时代科普青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