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印度医生柯棣华在百团大战中为五百人做手术,侄女获颁纪念章
9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习近平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了纪念章。
获颁纪念章的其中一位国际友人遗属是印度友人柯棣华医生的侄女苏曼加拉·博卡。柯棣华曾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参加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共计5人,但除了柯棣华较为中国人熟知外,人们很难说出其他4人的名字。
5个人名字都有“华”
据国际在线一篇文章报道,1938年,印度贾瓦哈拉·尼赫鲁提出一项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计划,国大党遂决定派遣以爱德华医生为队长的援华医疗队,并成立专门委员会,发表声明,募捐资金,筹集医疗器械,8月底组成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疗队共5人,他们是:爱德华、卓克华、巴苏华、柯棣华、木克华。
每人的名字都带一个“华”字,但这只是他们的中文名字,并非原名音译巧合都带一个“华”。
《人民日报》援引队员之一巴苏华1938年至1943年的日记汇编《延安的召唤》一书(中文译名《巴苏日记》)报道,当时,由5人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坐了近3周的船抵达广州,队员们上岸后的首个任务是改名字,在每个人的名字后加一个“华”字,取意援助中华。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受到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的迎接,后经长沙辗转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
在重庆,医疗队员们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相关的决心,特意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云山提议:在他们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华”字。
“能吃辣椒就干得好革命!”
一篇刊发在中国网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的文章称,到中国后,医疗队三次提要求到敌后战场去工作。1939年1月16日,医疗队获批准备奔赴延安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
据《人民日报》报道,印度援华医疗队在抵达延安后,见到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等人,毛泽东对医疗队队员们说:“你们从印度来,能吃辣椒!能吃辣椒就干得好革命!”
到达延安后,医疗队被分别派往八路军医院和八路军卫生学校,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收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期间曾3天3夜未睡觉。
柯棣华与他的中国妻子
据《石家庄日报》报道,柯棣华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期间,与卫校护士教员郭庆兰结为夫妇。
文章称,柯棣华汉语讲得不好,郭庆兰就耐心细致地教他;护校毕业的郭庆兰医学理论底子薄,正规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柯棣华就热心给她传授医学理论知识。柯棣华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的郭庆兰,两人经常在一起唱歌、锻炼身体和劳动。郭庆兰的英语比较好,两个人经常用英语聊天,成为谈得来的异性朋友。空闲的时候,柯棣华会给郭庆兰讲印度的风土人情,讲自己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的详细经过。经过近一年半的相知、相爱,郭庆兰和柯棣华这两位革命战友于1941年11月25日,按照中国的习俗举行了简朴而又喜庆的婚礼。
而柯棣华和郭庆兰的孩子则由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取名叫“印华”,柯棣华表示这是中印友谊的结合与象征。但柯印华出生3个多月,柯棣华就因癫痫病发作,于1942年12月9日去世,年仅32岁。
柯棣华逝世后,晋察冀边区军民在河北唐县召开了追悼大会,将他的陵墓建在唐县。1942年12月30日,延安各界召开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