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莫斯科地铁惊魂记
莫斯科的地铁世界闻名,一个特点是深,第二个特点是美,还有一个特点是鲜为人知的,那就是它使用了大量劳改犯的无偿劳动,用当时的话说,是使用了“富农分子”的劳动力。因此当时“地铁建设者”的称呼是骂人话,直到后来有共青团员参加建设,情况才有所改变。
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已经有人想在莫斯科建造地铁,二十世纪初,莫斯科的有关部门决定建造地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止了建造的计划。1931年联共中央全会听取卡岗诺维奇的报告后,决定在莫斯科修建地铁。进展相当快,到1935年已经通车。这自然得益于大量劳改犯的劳动。在斯大林时期,古拉格是苏联经济的基础,那时几乎所有大型建筑工程都使用劳改犯。这自然为国家省了许多钱,不过也是巨大的浪费,因为劳改犯中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有高级技能,而在古拉格往往被当做一般劳动力使用,充当粗工而已。
莫斯科地铁的富丽堂皇是世界闻名的,许多地铁站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全长三百多公里的地铁有一百八十六个车站,其中四十四个是公认的文化遗产。我见到的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的地铁都无法与之比拟。莫斯科地铁建成不久,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很快就兵临莫斯科城下,首都岌岌可危,政府机关往大后方疏散。1941年10月15日,莫斯科市委书记卡岗诺维奇下命令做炸毁地铁的准备。10月16日地铁整天停运,这是莫斯科地铁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好在当天晚上取消了炸毁的命令,莫斯科地铁得以保存。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莫斯科地铁发挥了大防空洞的作用。据统计,在战争期间共有两百十七人诞生在地铁,他们的护照上骄傲地写着:出生地——莫斯科地铁!
Moscow Metro station我访问的时候,莫斯科的交通非常便宜,一张月票一百二十卢布,可以乘坐地铁、公共汽车和电车。在莫斯科出行,距离长的坐地铁,剩下的距离乘汽车或电车,非常方便。上下地铁都有电动扶梯,换乘不用上上下下地跑,行走线路较短而合理。这比后建的北京地铁好多了,也许为了省钱,北京的地铁在转乘时经常让你爬上爬下,有的站上行有扶梯,下行就没有了,乘地铁成为老年人的畏途!当然,莫斯科的交通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和地铁不同,他们的公共汽车和电车通常都不报站名,往往让不熟悉的人坐过车站。
彼得堡的地铁修建得晚得多,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通车。这大概是因为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彼得堡河道纵横,修建地铁需穿过涅瓦河等各种河道,施工有相当难度。五十年代通车的只有一条线路。车站修建得相当朴素,没有什么装潢,和莫斯科不同的是,一开始站台上就设有隔离墙以保安全。
彼得堡的有轨电车继续运行,去郊区各旅游点如普希金城主要靠小电气火车,和五十年代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公共汽车破旧而且稀少,这是因为得不到更新。苏联时期搞“国际分工”,列宁格勒的公共汽车是由匈牙利生产的,现在匈牙利不供应了,车辆无法更新,只好减少班次,继续用破旧的车辆来运客。街头有一种可以叫做议价车的小公共汽车,收费六卢布,车子新,服务也好。
我五十年代上学的时候,宿舍在梅特林斯卡亚49号,就在彼得保罗要塞的旁边,每天去历史系走过建设者大桥,经过美丽的普希金广场,拐个弯就到了,非常方便。这次去彼得堡大学访问,住在造船者大街的新宿舍。这造船者大街一带是后来填海造出的陆地,可以说是纯粹的列宁格勒的土地,离城中心相当远。往返一般都得乘地铁,其终点站离宿舍还有一站多的路程,不很方便。
一天访友回得晚了,照例乘地铁回住所,离终点站还有一站,突然乘客下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我一人在空荡荡的车厢里。这使我大吃一惊,不禁毛骨悚然。不过静下来一想,一个人都没有,倒反而安全了,车子反正得继续前行,开到终点站。如果车厢里还有两三个人,他们又不怀好意,那才糟糕呢!下了车,接着步行回宿舍,在北国的雪夜里,走在静悄悄白皑皑的雪路上,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五年求学期间都没有体验过的。那时候莫斯科的安全环境比较差,彼得堡则安全得多,果然如此!
另一次“惊魂”是在大白天,去看望一位从事考古的同学,都快到了,地铁列车停了下来,车上的乘客纷纷下车,我继续坐在车上,以为像上次一样,那些乘客到站了,对他们的下车并没有留意。等一会儿车子开动了,但车厢内的灯却暗了下来,开到一个什么地方,不动了。我这才感到大事不妙,车子如果在这个车库里停上一天,可就要遭罪了。我找到对话的按钮,大声呼喊,却没有人回应。好在过了约莫十来分钟,车子启动了,回到原来的车站,这才算解困了。
Lenin Library subway station还有一次是在莫斯科,不过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就一并说一说吧。那天傍晚从市中心返回莫斯科大学住所。地铁开到文化公园附近,车子好像开不动似的,开得慢悠悠的,车厢里的灯光时明时暗,乘客们安安静静地坐着,不惊不乱。车到文化公园,传来广播,说车不走了,请大家下车,改乘其他交通工具。出了地铁,站口已经挤满了人,由于地铁列车一趟一趟接连开来,站口的人就越来越多,人山人海,公交车要运走这么多的人,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巧的是天还真是在下雨。一家报纸的记者约定要来采访,心头非常着急。正不知怎么办的时候,一位中年妇女来问我们是哪个国家的,得知是中国朋友,她自告奋勇帮我们想办法,不久她果然给我们拦下一辆小轿车,让我们上去。车内已经有两人坐着,加上我们共四名乘客,这是辆私家车,我告诉了要去的地方,司机把我们送到了莫大宿舍。要了一百八十卢布的报酬。
在莫斯科,私家车载客是常有的事,路上招手可以叫到,只要你去的方向和车主一致,他会在收取一定的费用后,把你送到要去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专门载客的私家车。这次就靠这辆私家车摆脱了困境。不过约会的记者并没有来,我应当想到,在地铁停运的情况下,他是不可能来访的。
一个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地铁一旦瘫痪,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经历这次遭遇,对此深有感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