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援藏教育转型:从重视硬件变为培养本土教师
【编者按】
“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家乡》中如此描绘西藏的日喀则,这个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方,是上海对口支援的城市。
从1995年开始,上海向日喀则派出援藏干部,每三年一批,至今已派出七批,共300多人。2013年6月,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经过层层选拔的69名援藏干部平均年龄38.2岁,最年轻的27岁,具有硕士学位26人,博士学位5人。从第七批援藏干部开始,首次有了专业技术干部,并首次包区到县,69人中有11人来自教育系统。
2015年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8月跟随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媒体团走访了西藏日喀则,和一群默默奉献的援藏干部交流,感受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他们为这片土地洒下了无数的汗水。雪域高原除了美丽的景色,还有很高的海拔以及广袤的土地,他们用意志力和自然作着斗争,更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鲇鱼效应”,用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戴晶斌的话来说: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上海的援藏干部们希望,他们能给这片土地长久留下一些带不走的东西,“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日喀则教育和上海教育,差距至少有20年!上海教育在全球都领先,是教育高地;而西藏,是名符其实的教育洼地。” 西藏日喀则市教育局局长索旺对此毫不讳言。
因此,对于上海教育援藏,日喀则充满了期待。
然而,“南橘北枳”的现象不出所料地上演了。在西藏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从外省市来的最优秀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却最不理想。
“最优秀的教师有最好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必须因地制宜,不然很可能会水土不服。”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教育事业部负责人杨广军分析说。
由此,上海第七批教育援藏开始改变援藏方式,从重视硬件,转变为重视软件建设,在深化智力援藏、培养西藏本土教师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西藏最先进师资培训中心的“秘密”
日喀则双语师资培训中心的主要培训场地虽然只有一层楼,5间教室,这里面却装满了改造日喀则教育的梦想。
其中的中国古代印刷体验馆里,不仅有汉式活字印刷,还有藏式雕板印刷;
中国古代扎染体验馆里,扎染、印染,氆氇(也叫藏毛昵,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族羊毛制品工艺)编织,藏式面具制作一应俱全;
梦想教室里开通梦想课程,扩展教师及学生的眼界与思维;
众创空间里既有先进的3D激光打印机,也有藏式卡麦陶艺制作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远程多媒体电教馆硬件、软件都达西藏一流,可供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精品课程录播,还可以让上海专家远程指导,并由上海教育资源库提供支持。
日喀则双语师资培训中心就好比一个“宝盒”,可以探索新的课程形态,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即使是日喀则边远偏僻的乡村教师,也能得到同样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
杨广军说,这批上海教育援藏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变为重视软件建设,从重视资金援藏转变为重视智力援藏、人才援藏、知识援藏、制度援藏,为西藏留下永久的财富。
在海拔4400米学校建起锅炉房
“在我们西藏,有一个奇特的景象,孩子们冬天参加考试时,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操场上。因为教室里太冷了,只有坐在水泥地上,让太阳照着才能取暖。”定日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魏春杰说。
2013年6月,魏春杰从上海市松江九亭二中,来到海拔4400米的定日县中学工作时,曾经有人担心他是否能够坚持得下去。“在西藏工作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如果不能伏下身子、静下心神,做好援藏工作只能是空谈。” 魏春杰说。
在他的努力之下,2014年才通上电的定日县中学建起了锅炉房,让学生能每天喝一杯热水喝;他还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水厕,第一次把轮滑运动项目带进定日县中学。
谋划建日喀则首所高职院校
近日,杨广军天天加班,来完成建设日喀则第一所高职的人才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
日喀则至今还没有一所高等职业教育学府,日喀则职业技术学校是日喀则唯一一所中职学校,这与日喀则位列西藏第二大城市,同时又是西藏人口第一大市、教育第一大市的地位极不相衬。
正因为日喀则职业教育只有中职学校,缺少高职院校这一上升通道,西藏高职院校吸纳能力又有限,导致日喀则学生绝大部分只能接受中职教育,也造成了日喀则职校长期招不满、招不到学生。每年日喀则职校有一千多的招生名额,但经多方动员,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实际报到的学生也仅是超过三百人,且多是低素质生源,有的学生入学时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推动日喀则的跨越式发展,对于西藏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上海教育援藏干部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本届援藏任期内,能够看到一所高职院校在日喀则兴起,建起中高职贯通教育的立交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