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派”溯源:一周城市生活
在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中,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特色之一,其内涵与当下上海所提倡的城市精神息息相关,所涵盖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创新也与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本周我们回顾了题为“海派文明与大众文化”的讲座,从文字、影像和声音中重新整理海派与大众文化的脉络,并为网友推荐了相关的书籍和影片。
(本期主持:薛之韵)
近期回顾
“海派”:从艺术流派到城市精神
2021年7月17日,“城市-空间-记忆”系列讲座第二讲——“海派文明与大众文化”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张屏瑾老师对海派文学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解读,并探讨了海派文明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根据张屏瑾梳理,“海派”这两个字的组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绘画界将在上海作画的艺术家称为“海上画派”。之后20世纪初有了“海派京剧”,涌现出一批以周信芳、潘月樵为代表的海派人物,“海派”一词也因此有了新的内涵定义。此后,在20世纪中国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海派的内涵不断延展,有了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因此它从一种艺术、文学流派,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甚至有学者提出海派文化以江南文化为底蕴孕育出新文明,将其视为一种文明。
活动现场。左边为主持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陈昶,右边为主讲人张屏瑾。程韵雯 图
海派是如何获得这种逐步深入的内涵的呢?张屏瑾从海派文化的三个特点对此进行阐释。
首先,海派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它的视觉性。在上海,人们欣赏京剧通常被称为“看戏”,“看”强调的是视觉,突出“可见”的重要性。以“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为例,他在20世纪初便已经在海派京剧的定义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在表演、叙事、舞台的构建上更多地强调时势潮流和观众心理的重要性。
对视觉的强调逐渐演变为“视觉文化”,上海很早就迎来了读图时代,一些图像来源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最典型的便是女性的形象,曾经的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少被图像化或者是对象化,更不会被大量地复制传播,但在海派文化溯源和发生时,在影像、小说等视觉载体中出现了大量女性形象,女性的身体与城市空间相结合成为一种整体的城市景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摩登女郎”成为城市中的焦点。
这种摩登的发生与当时文化的视觉性的特征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特征一直延续至今,比如上海人所说的“卖相”,仍然对人们生活中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海派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空间性。20世纪初的“海派京剧”,除了人物、服装、造型的革新外,最基础的是舞台本身的变化。当时,上海建造了很多新式舞台,各类演员都可以在舞台空间内最大程度地表现自己,有些政治组织也利用这些空间活动。所有人都有空间表达的可能性。如今我们更多地将这个特征表述为包容性与多元化,也就是城市空间能够生产出的更丰富的意义。例如最新的电影《1921》描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过程,体现了上海的都市空间所造就的社会运动的条件。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多部左翼电影对不同的景观与人群进行对比,已经体现了空间性对激进思潮的召唤。
最后,构成海派内涵的是它的物质性。以当代最有海派文学特色的小说《繁花》为例,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物”的描摹,不光是在物质条件已经大大丰富起来的九十年代,即使是在六十年代,“物”的叙事与想象也在市民生活中持续着。比如有一个细节,生活在上海的蓓蒂和阿宝两个孩子通过回忆一幅西洋画,对带有西洋特色的食物、餐具、生活用品一一数来,这种想象不是凭空的,与上海的日常生活特征密切相关,体现出西洋舶来之物以及生活方式对海派文化的历史性影响。
张屏瑾教授讲述《繁花》节选内容。薛之韵 图
张屏瑾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不再对海派二字的褒贬进行争议,它代表的是一种尝试的精神以及文化、生活形态上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看,海派文化及其特征与当下的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海派文化涵盖各种各样的形式创新,它本身的发展需要社会文化信息的有机组合。海派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沟通城市、国家与世界的气度与智慧,孕育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种种概念、思潮和现象,并使它们始终保持着多声部对话的可能。因此,当下上海所提倡的城市精神与海派的内涵息息相关,也是未来城市软实力竞争中的有利条件。
(文/薛之韵,本文根据讲座内容整理,经主讲人审订)
本周主题推荐
书单|由海派而生的多元文化
书中的两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标的梦。一个梦萦绕于山间的清泉,一个梦飘浮在洋楼的酒浆。当泉水汇八江流,酒意受原野的清风吹拂的时候,梦也就残破,也就苏醒了。它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的错综复杂,展示了文学智慧的丰富层面,同时又不能全然逃避社会历史的动荡冲激。
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当今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以及全球化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理论热点。该书有意辑录新世纪以来围绕这一学术话题和理论问题所发表的重要论文,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国外视觉文化理论的译介、阐释,对现代、后现代视觉文化景观的研究与论述,图像社会的出现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以文学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冲突、挑战,以及所引发的理论思考,对视觉文化的人文性质、人文意义和伴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兴盛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该书是一部系统揭破海派这个历史之谜的厚重之作,引导人们对于海派文化及小说有了一个清晰认知,还大大丰富和拓宽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展望了京派(乡土)文学和海派文学在继续发展的同时还有可能既不断改造扬弃自身的弱点,又在互补基础上融合重造新的现代中国民族文化。
该书从城市史研究的视角出发,以近代上海为样本,选取日常消费生活、从追星所见之大众心理、集团结婚、中产阶级联谊团体、“汉奸”检举、上海市参议会选举、“上海小姐”竞选、新中国成立与大众行为的秩序等角度、事例,论述了中国近代新兴中产阶级的产生、成长,以及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激荡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电影|《上海姑娘》
该片讲述了上海姑娘白玫积极工作献身祖国建设的故事,女主人公有理想,有作为,坚持原则,在爱情与工作的矛盾中作出了痛苦的抉择,因而令人感到可亲可爱。
电影|《1921》
影片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聚集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展览|曹再飞个展“日常戏谑”
详情请关注 東画廊Don Gallery微信公众号
上海·放映|老郭梦工厂
详情请关注 抛开书本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龙华三会——该地域的历史与变迁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工作坊|小心思开放日
详情请关注 小心思s微信公众号
上海·沙龙|智识是一种特权吗:知识分子和他们的时代——《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书沙龙
详情请关注 译林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分享会|关于“我们所知道的一切”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上海新城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如何做?
详情请关注 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不准停电
详情请关注 雷电所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我们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海洋
详情请关注 patagonia社区微信公众号
上海·音乐|百会 BAIHUI LAUNCH PARTY
详情请关注 Elevator上海微信公众号
上海·音乐|他+他+她
详情请关注 NEOBAR x THERMAE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德国最美的书”图书展览+讲座对谈
展览时间:2021年7月13日至27日
讲座和对谈:中德图书设计趋势 时间: 2021年7月23日,14:30
地点:北京西城区第一图书馆 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胡同26号
参加方式:免费。需提前在“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ID:xchlib)上报名
详情请关注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微信公众号
北京·演出|器乐音景
详情请关注 地球空洞说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胡国庆-摄影典藏展
详情请关注 SE GALLERY微信公众号
重庆·征集|「西南偏西」当代艺术邀请展
详情请关注 裹 藝術空間微信公众号
宁波·展览|于无人知晓处
详情请关注 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广州·工作坊|“田野游戏”石牌mapping
详情请关注 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微信公众号
香港·展览|一个人的社会
在#一个人的社会# 第一期之后(2018-2019) ,项目第二期(2019-2021)将于7月23日晚在香港牛棚艺术村开幕。十一组艺术家将通过线下展览、孔板印刷小书(risograph)、网络直播、圆桌会议等,逐步呈现这两年多以来的工作。
详情请关注
热带病艺术研究所IATD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展览|随·身——孙颉乙首饰隔离日记
详情请关注 茶集场和CHAxART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shenjw@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