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共一大代表入住的博文女校,百年后再迎“北大暑期旅行团”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候,部分代表以“北大暑期旅行团”名义入住太仓路上的博文女校。
百年后的2021年7月22日,博文女校完成修缮布展首次亮相,迎接一批2021年的“北大暑期旅行团”。
参加中共一大时,毛泽东、何叔衡住在这里
距离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仅200余米之遥,有一幢坐南朝北的老式石库门住宅建筑,这里是太仓路127号(原白尔路389号),博文女校所在地,也是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
1921年7月的下半月,这里住进了9位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他们自称是“北大暑期旅行团”。这些人就是前来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女校正值暑假,校舍空置,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安排下,到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的大部分代表以“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入住。
代表们在这里召开预备会议,休会期间在这里草拟会议文件,交流、商讨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博文女校与中共一大会址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北大学子在博文女校参观。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中共一大代表们住在博文女校二楼。毛泽东、何叔衡就住在博文女校二楼西厢房的前面,王尽美、邓恩铭住二楼沿街西小间,董必武、陈潭秋同住二楼东厢房,包惠僧、周佛海及刘仁静则住沿马路的东边后半间和中间。北京代表张国焘来沪筹办一大,来上海最早,另有住处,但开会期间聊得晚了也偶尔留宿。
女校当时室内陈设简陋,仅存放着木板床和书桌。除了这里住的代表,其他代表也都住得不远。上海代表李汉俊住在邻近的望志路106号;李达、王会悟夫妇借住于1公里之遥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二楼亭子间,此处既是陈独秀寓所,也是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广东代表陈公博则携新婚妻子住在南京路大东旅社。
仿旧宿舍书桌
还原的中共一大代表宿舍床铺
博文女校旧址如何被查访勘实?
展厅资料记载,博文女校是一所新式女子学堂,1914年由进步人士黄绍兰主持创办,黄兴夫人徐宗汉、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等组成校董会,校址曾先后位于贝勒路、蒲石路、白尔路等地。约在1920年,学校迁至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
7月22日,党史专家邵维正特意来到修缮后首次亮相的博文女校参观。他告诉北大学子,在对博文女校进行查访勘实、修缮复原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故事。
博文女校展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终于可以有条件找寻20多年前党诞生的地方和住宿旧址。中共上海市委也非常重视对中共一大会址及有关建党初期史迹的调查勘实工作。
1950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指派市文化局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沈之瑜和宣传部干部杨重光负责中共一大会址及相关革命旧址查勘工作。市公安局安排周佛海遗孀杨淑慧协助查勘。在周佛海之子周幼海帮助下,沈之瑜从周佛海回忆录《往矣集》中查阅到,中共一大代表的住宿地点为博文女校。杨重光则依据1949年版《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查阅到中共一大代表住宿地点在蒲柏路(今太仓路)。根据线索,杨重光来到太仓路,在附近居民帮助下,最终于1951年4月勘实,太仓路127号为博文女校旧址。
1956年,董必武视察博文女校旧址,指出当年代表们住宿的房间。2019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宿舍旧址(博文女校)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入中共一大会址。
二楼布展还原毛泽东宿舍,还有珍贵墨盒展出
2020年11月,中共一大会址进行修缮的同时,博文女校也同步开展修缮工作。
2021年6月,博文女校二楼复原了代表们住宿房间,并专题陈设《群英汇博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宿舍旧址(博文女校)史迹陈列》,辟出两间展室,展示了博文女校与中共一大的历史关联以及博文女校前世今生的故事。
博文女校二楼已布展
2021年7月22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博文女校看到,二楼各房间已布展,有当年入住代表的介绍、解放前该片区地图、代表们所住房间复原等。
藏品保管部主任徐云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年年初,他们多方寻找当年博文女校的物品。最后从民间藏家手上,寻回博文女校毕业奖品墨盒。现在,这一墨盒也陈列在博文女校二楼展示。记者看到,墨盒盒面上书“诚敬勤朴”四字校训,取“诚以待人,敬以处事,勤以求学,朴以自奉”之意。
博文女校毕业墨盒真品
活动当天,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倪兴祥也特地赶来,为北大学子们做讲解。倪兴祥在纪念馆工作了28年(1985年至2013年),他告诉北大学子: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一同见证了党的初心。一大会址是党的诞生地,而在博文女校,代表们一起参与了党的纲领决议的起草。可以说,这两处红色建筑就是“会呼吸的历史”。观众们来到这里,就像进入了时间隧道,切身感受到那段历史背后的意义。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倪兴祥为北大学子做讲解。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大四学生阮可欣表示,能在建党百年之际以北大学生身份来到这里,重走革命先辈的道路,感受当时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经历。她说:“革命先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国家和民族勇敢地开创开拓,点燃中华民族前进的希望,是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后辈北大青年继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