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医中药成就中国第一药企,年入千亿吊打一众西药明星药企

2021-07-22 20: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华商韬略 莫莉

随着医药大佬徐镜人的意外离世,一直低调行事的扬子江药业,也进入了公众视野。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中国医药行业,扬子江药业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资料显示,从2014年到2019年,该公司连续六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第一位。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扬子江药业营收几乎是以每年百亿的速度激增,到2020年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同期,有“药茅”之称的恒瑞医药也只有200多亿元的收入。

回溯到这家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初建的作坊式工厂,到如今年入千亿。在整个发展中,也没有任何“天价药”,更没有滚滚热钱,靠得就是传统的中医中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徐镜人退伍后,在老家兴建了一个作坊式的小药厂——泰兴县口岸镇工农兵制药厂,这就是扬子江药业的前身。在创业艰难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到1985年,这家县级制药厂产值已经超过1600万元,徐镜人引进了中国药科大学毕业生,扬州市扬子江制药厂的牌子也是这时候正式挂起来的。

最后“立大功”的还是板蓝根,靠着加班加点给上海支援的数百万包板蓝根,扬子江迅速崛起,徐镜人也因此被称为“板蓝根大王”。

此后,扬子江药业又在中医中药领域持续发力。上世纪90年代初,徐镜人探访名医名方。其中,“中医泰斗”董建华的“胃苏饮”,经过扬子江药业进一步研发,制成了“胃苏颗粒”,是该公司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品。后来,以每年1亿元的速度,已发展成年销数十亿的大品种。

近年来,除了板蓝根和胃苏颗粒,在温病名方黄连解毒汤基础上研发的蓝芩口服液,仅零售终端每年贡献的销售额就在10亿元以上;在公立医院市场销售额更高,2019年销售额达到27.87亿元。

在徐镜人的坚持下,扬子江药业始终是“零负债、不上市”,即便对于行业人士,这家公司也是低调而神秘的。

而深挖其财富密码,不难发现,专注品质和中药创新,都是其快速发展的源泉。

药品质量生产管理规范(GMP),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推行。在其他药企作壁上观时,扬子江药业就决定投资3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按GMP要求,建成了现代化中药生产基地。2008年,扬子江还启动了欧盟GMP认证,拿到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在创新方面,扬子江药业可以说走在了中药现代化的前沿。徐镜人曾公开表示,企业近年来的研发投入都在两位数。中药领域是重点关注对象。

2009年,扬子江就成立了中药研究院,已经有80多人的研究团队。在传承中医药的基础上,已经相继开发出了胃苏颗粒、百乐眠胶囊、苏黄止咳胶囊等20多个“明星产品”。2014年起投资建设的龙凤堂中药产业园,更是致力于中药产业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就在去世前几个月,徐镜人还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给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其中加速中药新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以及中药现代化、智能化都是主要内容。

没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前景。

针对各界对中医药安全有效性的质疑,扬子江药业也对多款上市品种开展了中药循证医学研究,凭借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该公司的蓝芩口服液、双花百合片等都列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和国家基药目录,这也意味着,产品得到了主流市场的认可。

过去几十年,扬子江的崛起,也与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脉搏一致。当下整个行业处于销售为王转向创新主导,中成药管理越来越规范,市场在加速洗牌。2019年中国中成药销售收入为4587亿元,同比下降1.5%。

在这个关键时期,一代“药王”骤然离场,未来,扬子江药业能否保持住优势,在中药领域继续乘风破浪?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