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说贵州没有“海”?走,到威宁去看草海

2021-07-22 17: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讲好自然保护地故事

这是保护地故事发表的第28个作品

作者:文印 王一汐   设计:邓帆 林佰川 魏明格

音频:小浩 杨双魁   编辑:阿圈

本文共3394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贵州以多山著称,高原、峡谷、峰林、峰丛、溶洞、石林、瀑布等类型繁多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丰富多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便是人们对她的第一印象。

贵州峰林©摄图网

俗话说“山好水好”,山如此多样,水自然也得别具特色才行。在贵州境内海拔最高处、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麓腹心部位,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一个美丽的天然淡水湖泊,与滇池、青海湖并称为“中国最著名三大高原湖泊”,它便是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草海”。

 01 

高原明珠,沧桑巨变

草海,顾名思义,即长满草的“海”。它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部,海拨为2171.7 米,现有湿地面积约46.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25平方千米,是以构造为基础,经喀斯特岩溶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湖,也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

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爬客

草海的“一生”跌宕起伏,时至今日,历经了多次积水-缩小-干涸-再积水的演变过程。

在160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草海还没有得名,它还只是一个因构造作用而形成的断陷盆地,在盆地的低洼地带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海子”。然而,一场持续了四十天的降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据《威宁县志》记载:(清咸丰七年七月,即1857年8月),“落雨四十余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山洪把盆地内大部分落水洞堵塞,盆地积水而形成南北两海。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水忽大涨,两海遂汇聚为一,名为草海”,草海由此得名。

草海演化示意图©脚爬客

但是,在地质学上,草海的形成历史远不止于此,现今草海的形成与孕育时间得往前追溯到距今73万年左右。更新世初期,草海雏形是一条发源于六盘水与威宁交界地区的古河道。中更新世末,地壳活跃,草海古河段周围因地壳的抬升作用而上升,上升速度远远超过了河流的下切侵蚀,将古河道出口截断,而上游水流源源不断的汇入,日积月累下,草海河段便积水成湖,此为草海的第一次形成。

然而,在隆升过程中,草海附近地层逐渐形成了弧形背斜构造,挤压作用导致其轴部断裂发育,出现许多裂隙,加上喀斯特岩石遭受淋溶作用的强烈影响,出现大量漏斗、落水洞及沿断层发育的地下通道,部分草海湖水便由此外泄。外泄作用不仅调节了草海的水量,也为它的沧桑变换埋下了伏笔。

到晚更新世末,草海湖区因淤积而填高,部分区域变成陆地,湖区被逐步分割为众多的湖泊群。全新世起,草海湖泊群整体下沉,湖面总面积扩充到约200平方公里,深度达15米至20米,这是草海的全盛时期。

草海水域面积变化情况©脚爬客

依次为600-700ka BP、200-300ka BP、40 ka BP、现代 

自此,草海经历了长时期的丰水期,一直延续至距今3000年左右,如今,还能在距草海水面高达20米左右的管家院子找到零星散布的螺、蚌等水生动物化石,向人们述说着当年浩大草海的风采。

在草海的演化过程中,至少有三次主要的湖进湖退的过程,湖泊的形成退去都离不开地质活动的作用。漫长的地质时间,给地表景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似难以追溯,却又暗暗留存着一些过去的影像,静候有心人的挖掘。

使用草海沉积物重建的近5000年气候变化示意图©脚爬客

原来,湖泊中的沉积物逐年堆积,每一层沉积物都由于地质与环境影响,而在组成与结构上具有特点,可以用于追寻过去的历史。草海是封闭型的湖泊,沉积物来源单一,运用湖泊沉积物,可以重建草海地区几十万年的地质活动与古环境变化。近年来已有不少科学家在此取样,收获不少地球记忆。

 0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草海,集水域、沼泽、草甸、耕地、森林、村寨和城镇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于一身,在《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中, 被列为Ⅰ级重要保护湿地。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曾因人类的严重干扰而消失,又在人类的大力保护下而恢复。

夕阳下的草海©携程 黄卓铸

20世纪70年代,人们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开办工厂,大力排水填湖,湖区除3平方公里的沼泽地外, 草海被迫人为地消失。

然而,草海的消失却让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湖水被排干后,由于草海湖盆中心地势凹陷,且基岩为泥灰岩夹页岩及不透水的含煤岩系,湖中心的土地不能完全干涸,仅有全湖面积30%的土地为可以耕种,并且大部分较为贫瘠。

同时,草海湿地对当地气候的调节作用极大减弱,气候灾害频发,加上工业污废水任意排放,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被极大破坏。自此,不远万里而来的候鸟被迫迁飞,大量珍稀野生动物无家可归,人类最终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如今的草海©携程

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政府在对草海进行调研后,开始对草海进行有序恢复,在退田养湖、污水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建大坝蓄水等恢复措施后,被迫人为消失10年的草海重新出现。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草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对这一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鸟类的保护。

在全社会的大力保护下,如今的草海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远方的群山,水面下是摇曳的水草,层层密密,吸引了鸟儿们前来歇息。如今,草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友的到来,只为一睹“水下草原”、“鸟类王国”的风采。

 03 

 鸟类王国,生态湿地  

每年10月下旬到次年3月底,草海都会迎来一批不远万里,翻山越岭前来越冬的旧友们——候鸟。

300余种候鸟到此安家落户,直到完成一轮生长季节才悄然离去,越冬期内鸟类总数可达10万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属珍稀迁徙候鸟黑颈鹤。

1876年,俄国生物学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青海湖第一次发现了黑颈鹤,命名为Grus nigricollis,意为“颈部黑色的鹤”。自此,全球鹤类总数增加到15种,黑颈鹤也是惟一终生生活在高原的鹤类,全世界仅存约1.1万只。

湿地中的黑颈鹤©脚爬客

大部分黑颈鹤生活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是藏族地区人民心中圣洁的象征。每到春季,黑颈鹤们结伴高飞,去往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或玉树,冬天又来到温暖的草海过冬。

除黑颈鹤外,前来草海越冬的还有黑鹤、鸳鸯、斑头雁、白冠长尾雉、白腹锦鸡、白鹇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它们在此筑巢求偶,繁衍后代。因此,草海聚集了大批观鸟爱好者,有“世界十大观鸟基地”之称。

鸳鸯©摄图网

为什么草海会吸引如此多的鸟类来此过冬呢?

原来,草海的所在地威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日照时数长达1812小时,被誉为“贵州的阳光城”,长期阳光的照射导致草海湿地蒸发量大,与大气之间不断交换能量和物质,使得草海及周边地区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的区域性小气候。同时,水体中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浮游生物和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草海远眺©携程

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鸟类16目41科203种,底栖动物52种, 鱼类9种, 两栖类14种, 爬行类19种,蜘蛛57种, 昆虫50种。种子植物有673种, 浮游植物115种, 水生高等植物46种。在科学界,草海也被赋予“生物基因库”的桂冠。

草海作为一个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独特的生态价值。由于湖水水体偏碱性,且溶氧量高,透光性好,蕴含大量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与草海中大量的植物一起,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以及化学合成与分解等作用将排入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降解掉,起到净化湿地水体,涵养水源的作用。

草海参差的沿岸©携程

草海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驻足。著名作家高行健,在其获奖作品中对草海的美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诗人舒婷为“有一片水域我未敢忘怀”的草海而倾倒。在碧波荡漾的湖面旁,观满湖的碧草,赏驻足的候鸟,无不美哉。

不论任何季节,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景,春季观满湖花海,夏季纳碧绿清凉,秋季赏金色海洋,冬季听鸟儿长啼。在多山的高原欣赏一幅大自然恩赐的淡蓝画卷,不愧被称为“贵州旅游皇冠上的一块蓝宝石”。

本文版权归属保护地故事,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部分用图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更多自然保护地故事,请关注保护地故事(ID:NRstory)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