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瞿秋白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2021-07-20 22: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叶何其 民国女子

瞿秋白的母亲

1899年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瞿世玮是个贾宝玉式的文艺青年,爱好绘画,剑术,还喜欢道家黄老之术,就是不喜欢仕途经济,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住在叔父瞿庚甫的大宅之中,生活上靠在浙江做知县的哥哥瞿世琥接济。

瞿庚甫任湖北布政使,是个肥差,颇有资产。瞿秋白四岁时,瞿庚甫死于湖北任上,家眷离开湖北,回乡居住。宅子的正主儿回来了,矍世玮只好带着母亲和妻儿搬离叔父的住宅,租了一所房子居住。瞿秋白十二岁时,辛亥革命爆发,他的伯父瞿世琥不合时宜,丢了官,闲居杭州,收入锐减,也顾不上接济瞿秋白一家了。

瞿秋白的母亲金璇,字衡玉,精于诗词,擅写小楷,婚后生育八个子女,长大成人的有五子一女。子女众多,丈夫不事产业,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大伯支援,对一位妻子和母亲来说是很痛苦,也很丢面子的。她只能鼓励丈夫外出谋生,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她把婆婆送到杭州大伯家中奉养,婆婆不愿离开故土,在船上大骂金璇不孝。两年后,婆婆在杭州病逝,瞿家人因为这件事对金璇很有意见,不再资助瞿秋白一家。

瞿秋白一家陷入困顿境地,房租付不起,只好搬到瞿家祠堂里居住,靠典当、借债勉强度日。1915年冬,瞿秋白由于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

瞿秋白从小多才多艺,聪慧过人,对丈夫失望的金璇把希望寄托在长子瞿秋白身上,没想到儿子学都上不起,更谈不上光明未来。一家人旧债压新债,几十年都还不上,金璇彻底绝望了。瞿家人对她的指责也让她心冷,她奉养婆婆十几年,仅仅因为最后两年把婆婆送出去,就成为众矢之的。

1916年,瞿秋白一家过了一个惨淡的春节。金璇暗下决心,用自己的死给孩子换一条生路。过完年,她就找了个借口把瞿秋白支走,晚上,她在昏黄的油灯下,给亲友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委托他们照顾她的儿女。她拿出仅有几个铜板,去买了两盒火柴,把火柴头剥下来,和着酒,把火柴头吞了下去,用这种惨烈的方式自杀了。

瞿秋白回到家,看到母亲冰冷的尸体,脸上还带着毒发时的痛苦表情,禁不住伏在母亲身上放声大哭。

母亲死了,这个小家庭也解体了,一家人四分五裂,投亲靠友,受尽人世间的凄凉。

母亲之死,是瞿秋白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让他看清了世态炎凉,加剧了他对旧社会、旧制度、旧家族的憎恨,也让他的生命中始终缠绕着淡淡的哀愁。瞿秋白的性格上、爱好上是父母的合体,他像父亲一样淡泊名利,热爱艺术,又像母亲一样刚强坚韧,富有文学天赋。他虽然以革命者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从他的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位文人。文人的爱好,文人的性格与气质。

瞿秋白的两任妻子

瞿秋白一生有过两段婚姻,都是师生恋。

说到师生恋,总让人以为是中年大叔与未谙世事少女的故事,其实,瞿秋白也他的两任妻子只相差两岁,可以说是同龄人。

瞿秋白教书时只有十七岁,前面说到他的母亲自杀前,把他支了出去,就他找了一份在国民小学任教的工作,母亲让他去看看学校是否有条件住宿。

那所国民小学,几十个学生,只他一个老师。一个十七少年,不能这样埋葬了青春啊,第二年,他就跟着堂兄到北京去了,本想报考北大,因为付不起学费,只好报考了北洋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后来成为国内少有的精通俄文的人才。

瞿秋白第二次任教,是他1923年从苏联归来,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时年24岁,青年才俊,风度翩翩,侃侃而谈,是学校里的明星老师,学生们蜂拥进去听他讲课,有时窗子上都有爬着听,老师们有时也去听课。

台下听课的两名女生,眼神流露出爱慕的神情。一位是后来的女作家丁玲,另一位是丁玲的好友王剑虹。

王剑虹是四川酉阳人,父亲王勃山是一位老同盟会员,他从龚自珍诗“美人如玉剑如虹”,给女儿取名“王剑虹”。王剑虹受父亲的影响,关心时政,热衷革命,五四运动以后,她来到上海,结识了李达、陈独秀等人。1923年夏,她与丁玲在南京见到刚从苏联归来的瞿秋白,他们成为师生之前就认识了。

秋,瞿秋白到上海大学任教,王剑虹与丁玲到上海大学读书,这才成为师生。

1924年1月,瞿秋白与王剑虹结婚。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然而他们的婚姻仅仅维持了半年,王剑虹就因感染肺病而去世。

新婚半年的妻子离世,瞿秋白悲不自胜,不过,他的悲痛没给维持多久,他就陷入另一场热恋之中。

瞿秋白这次的恋爱对象是杨之华。

杨之华是浙江萧山人,20岁时与同乡的绅士之子沈剑龙结婚,育有一女沈晓光。婚后的沈剑龙沉缅于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之中,经常有拈花惹草的传闻,好学的杨之华考入上海大学,成为瞿秋白的学生。

杨之华与丈夫的婚姻接近破裂,只是保持着夫妻的名分而已。瞿秋白对杨之华的爱恋让他心情矛盾,他与杨之华年龄相近,性情相投,可是名义上来说,杨之华是有夫之妇,这样的恋爱是不道德的。

最终,瞿秋白在朋友的鼓励之下,终于决定与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谈一谈,他们在杨之华家谈了两天,沈剑龙邀请杨之华与瞿秋白到他家谈了两天,瞿秋白邀请杨之华和沈剑龙到他家又谈了两天。他们心平气和地达成协议,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

1924年11月7日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刊登了三则启事:

第一则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

第二则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

第三则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这三则不同寻常的启事轰动一时。瞿秋白与杨之华的婚礼上,沈剑龙向他们献上了一束玫瑰花表示祝贺。

婚后的瞿秋白与杨之华情感甚笃,从无绯闻。擅长治印的瞿秋白用他和杨之华的名字刻了三枚印章,分别是“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婚姻,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牺牲,杨之华没有再婚,一个人度过了漫漫余生。她说,“没有人比秋白对我更好了。”

瞿秋白的女儿

瞿秋白无亲生儿女。

他的女儿瞿独伊是妻子杨之华与前夫沈剑龙之女,原名沈晓光,后来改名为瞿独伊,意思是,他们只要这一个女儿。

在瞿独伊心中,瞿秋白是一位慈父,他把全部的父爱给了这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他在给杨之华的信中写道:

“之华,独伊如此地和我亲热了,我心上极其欢喜,我欢喜她,想着她的有趣齐整的笑容,这是你制造出来的啊!之华,我每天总是梦着你或是独伊……”

瞿独伊说: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父亲戴着眼镜,面容清瘦,他话不多,很温和。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爸爸’,而是让我叫‘好爸爸’,我就是一直这样称呼的,而他也亲切地称我‘小独伊’。在我的心目中,瞿秋白就是我的慈父。”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杨之华不放心把瞿独伊留在上海,就带上她一起去了莫斯科。

由于以前年龄小,记忆模糊,瞿独伊与父亲的记忆主要是在苏联的那两年。

瞿独伊回忆道,她喜欢吃牛奶渣,瞿秋白每隔一周从共产国际下班回来路过店铺时,总是买上一些牛奶渣,送到幼儿园给独伊吃。夏天,他们到树林里采蘑菇,瞿秋白会画图折纸给瞿独伊玩。冬天,下了厚厚的雪,他会让瞿独伊坐在雪车里,自己拉着车跑。瞿秋白故意把车拉得忽快忽慢,有时假装拉不动,有时假装摔倒在地,用手蒙着脸“哭”,独伊就跟妈妈说:“妈妈……你看好爸爸跌一跤就哭了!”瞿秋白放开手哈哈笑,瞿独伊看到好爸爸笑了,也高兴得笑起来。

1930年,瞿秋白与杨之华回国工作,考虑到国内形势严峻,他们把瞿独伊留在了苏联,委托国际友人照顾。

1935年,瞿独伊跟儿童院的同学们到乌克兰旅游,从《共青团真理报》上看到瞿秋白牺牲的消息,瞿独伊顿感头晕目眩,失声痛哭,一直哭得晕倒在地。

她的好爸爸,她再也见不到了。

瞿独伊在苏联一直生活到1941年回国,她像好爸爸瞿秋白一样从事俄语翻译工作。1949年开国大典,就是她用俄语用全世界播报的消息。

瞿独伊从来没有寻找过她的亲生父亲,在她心里,瞿秋白就是她唯一的父亲。瞿秋白平反很晚,直到1982年才平反,在很长时间里,瞿秋白这个名字带给她和母亲的是苦难。即使在这样的岁月中,瞿独伊也没有失去对父亲的信心,没有做过有损父亲名誉的事情。

2021年,瞿独伊百岁高龄,也是建党一百周年,作为党的同龄人,作为中共六大唯一健在的见证人,瞿独伊获得了“七一勋章”。

瞿独伊很高兴,这份高兴不仅是为她,也是为她的爸爸。

瞿独伊抚着父亲的雕像,雕像上的父亲,戴着眼镜,文质彬彬,还是年轻时的模样,而她已经老了,白发如霜染。

这让她无限感慨,她觉得,她是在替她的好爸爸活着。她在,人们就会经由她,想到她的好爸爸。

作者:

叶何其:喜欢文史,爱好八卦,关注女性与读书。

原标题:《瞿秋白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