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航母到高铁,制造大国中国都不惧卡脖子,为什么?
文 | 华商韬略 斯钦
是它,支撑起中国高铁腾飞的梦想。
截至2021年4月,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达3.79万公里,占全世界高铁总营业里程的66%以上。
无论是黑龙江的极寒之地,还是西藏的世界屋脊,中国铁路能够贯通中国、领先世界,靠的就是中国钢铁的强悍。
2012年,哈尔滨到大连的哈大高铁通车,中国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寒高速铁路。
然而在此之前,很多人悲观地认为:哈大高铁的建设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东北的地理条件太过严酷。
黑龙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能达到35°附近,年温差可达50°-80°,甚至局部温差能达110°。
众所周知,金属存在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温差越大,热胀冷缩就会表现得越剧烈,再结合当地厚达一米多的冻土,有人调侃道:在东北修高铁就像是在冰淇淋上安铁轨,技术难度极大。
而且放眼全世界,2009年冬季,“欧洲之星”列车冻僵在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致使1200多名乘客滞留海底,可以说,中国高寒高铁的建设根本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但为了东北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国内很多公司深入技术无人区,攻克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
像是鞍钢集团,经过他们的潜心技术攻关,为我国高纬地区专门打造出高寒钢轨,它对气温变化的耐受程度更高,在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轨道状态的稳定。
直至现在,我国鞍钢集团仍是全球唯一可以生产高寒钢轨的钢铁企业,全国有七成的高铁钢轨就产自于鞍钢。
靠着这些高寒高铁建设的项目经验,中国得以参与俄罗斯莫喀高铁建设项目,而它正是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个海外项目。
中国钢铁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更是在一些“卡脖子”的高精尖领域打开了突破口。
高铁轮子,是高铁最核心的零部件,也是全球公认技术难度大、生产难度大的尖端产品,对强韧性、耐磨性、抗疲劳性要求极高。
然而,自从中国开始研发高铁之后,掌握高铁车轮制造技术的西方国家就将高铁车轮制造技术列为战略性核心技术,不申报专利、不发表论文、不接受交流参观,在多个方面对中国封锁相关技术。
中国要想突破封锁,第一件事就是从研发高铁轮用钢下手。
随着多年努力,2017年,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研发出了用于高铁车轮的国产轮用钢,多项指标超过国外同类进口材料,给中国打造高铁“国脚”提供了材料支持。
当然,中国钢铁的强大实力不仅局限于高铁,同时,中国还是少数几个能生产航母甲板钢的国家、唯一掌握无缝钢轨焊接技术的国家。
中国工程院士李卫说:“制造业大国必须是材料大国,而制造业强国首先要是材料强国。以钢铁为代表的材料,是所有制造业的支撑,可以说是制造业的‘粮食’。没有‘粮食’,就谈不上由大变强。大国重器离不开钢铁材料。”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