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口志|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目标及路径
老年并不意味着衰弱、无助、愚昧、落后,老年群体同样能够掌握数字技能,融入数字社会,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图为2021年7月9日,安徽淮北市安康社区,淮北供电公司志愿人员为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使用方式。 人民视觉 资料
中国正全面迈入老龄化的长寿新时代。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约1.9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5%。预计未来两三年,中国将逐步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相伴而来的还有万物互联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新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和深化相互交织,正以空前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共同推动着中国走向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然而,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在带来数字机遇和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治理难题——老年数字鸿沟。老年群体是受到数字鸿沟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特殊人群,在数字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受技术、制度、文化与老年人自身因素制约,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在信息技术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上存在着巨大差别,最终导致巨大的信息落差,主动或被动地与信息化时代脱节,被排斥在数字社会外,沦落为“数字遗民”、“数字难民”。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解决方案》,对数字化和老龄化时代下老年数字鸿沟治理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
本文以下就老年数字鸿沟的基本类型及表现,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制度框架及具体实施做一简要阐发。
老年数字鸿沟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
整体来看,老年数字鸿沟可以分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三个基本类型。
接入沟指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入互联网设备、获取数字化信息资源与服务上的机会差异,是当前我国数字鸿沟治理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中,数字鸿沟的接入沟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使用的年龄结构差距。从互联网使用人群年龄结构来看,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2020年9月末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网民占全部网民比例仅为10.3%,远低于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18.2%的占比。从增长趋势上看,老年网民规模的增长不容乐观。2011至2020年间,我国网民总体规模从5.13亿人增加至9.04亿人,而2020年老年网民规模仍仅为6100万人,且老年网民规模的增长并未排除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影响。
二是互联网接入的城乡差异。据上述《报告》,尽管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4G网络比例已均超过98%,但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2.3%。另有研究使用“数字基尼系数”衡量我国各地区数字化发展水平的均衡程度,测算出2017年我国数字基尼系数为0.59,数字化发展仍然处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互联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这些地区老年人个体拥有的互联网设备以及公共场所可供老年人有效利用的互联网服务设施仍非常缺乏,老年人对智能设备和网络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十分有限。
使用沟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使用数字技术的方式、程度、技能方面的差异,是当前我国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以微信为例,老年人每天使用微信的平均时长、掌握功能数、微信好友数都显著低于中年人和青年人(见表1)。在具体功能使用方面,研究数据显示,老年人的微信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即社交>信息>支付:会使用社交类功能点的老年人占比大约在85%上下,会使用信息类功能点的老年人比例下滑到了65%,会使用支付类功能点的老年人比例则再度下滑到50%。与此同时,青年人与中年人在这些功能点上的使用率均在90%以上。
表1. 老年人微信使用情况与其他人群的对比
资料来源:
《吾老之域: 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腾讯研究院,2018)。注:***表示在0.1%的水平上显著。
数字使用沟的形成根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文化层面上的老年刻板印象和年龄歧视;技术层面上的数字媒体和智能设备的不友好设计;个体层面上的老年人生理和认知功能衰退;个体-社会结构层面上的个体资源禀赋差异、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知识沟指不同社会群体因互联网可及性、使用方式和技能的差别导致的最终知识获取方面的差异,亦即数字时代信息资源和知识的鸿沟,是未来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中数字鸿沟知识沟主要体现为老年人因相对低下的数字素养,往往非常容易成为数字诈骗和谣言等网络风险的受害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机构2018年6月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老年人曾经历网络谣言和虚假广告,比例分别高达66.2%和52.7%;遭遇网络诈骗和低俗色情不良信息的老年网民也分别达到37.4%和29.4%(见图1)。同时,中老年网民也更易遭受网络诈骗。接近三分之一的老年网民曾遭遇保健品诈骗、红包诈骗和彩票中奖诈骗;遭遇过网络传销、理财欺诈和非法集资、仿冒公检法、网购诈骗的老年人也均在10%以上(见图2)。
知识沟形成的根源既来自个体机能层面和个体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地位层面,还包括政策层面网络监管政策尚不完善,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有待构建。
图1. 中老年网民最常遭遇的四大上网风险
资料来源: 《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
图2. 中老年网民极易遭遇的七种网络诈骗类型
资料来源: 《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及制度框架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使科学技术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二是技术效率与社会效益相平衡,树立技术效率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长线思维。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参与式治理。建立包括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不同主体在内的多元共治格局。
二是包容性治理。充分尊重和保障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所有人群的基本需求与发展需要,创造年龄友好、代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更具人文关怀的多元社会、包容社会。
三是全方位治理。既要关注全人群,将对全年龄段、全区域人口的数字思维和技能培养视作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基本方略;还要覆盖全方位,从老年群体实际需求出发,围绕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涉及的基本事项和服务场景,分领域制定治理方案,不留治理死角。
四是可持续治理。一方面,要关注老年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科技发展持续为老年人增权赋能,推动老龄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另一方面,关注代际之间及代际更替的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和家庭两层面的数字反哺为重要渠道,将数字鸿沟有效转化为数字红利。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主要目标,一是老年人的信息技术门槛得以普遍消除,二是实现全体老年人公平发展,三是老年人数字化社会融合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整合上述原则、理念和目标,一个有效治理老年数字鸿沟的制度框架,应当由政府、市场、社会、家庭、老年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将线上适老化与线下适老化建设相结合,贯彻于顶层制度建设、数字基础接入设施建设、信息能力与素养建设、年龄友好环境建设等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重要战略安排中,最终达到老年数字鸿沟弥合、老年公平发展和老年价值实现的目标追求(见图3)。
图3.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制度框架
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具体实施
第一,顶层制度建设层面:发挥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构建老年数字鸿沟治理政策制度体系。
首先,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数字化的法制化进程,在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补充和完善关于老年人数字平等、反歧视、数字救济、终生教育等内容。
其次,探索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综合制度,建立数字化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政府牵头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老年人数字权益保护公约和集体行动准则,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切实保障老年群体参与数字生活的合法权利和安全便利。
此外,还要构建覆盖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将数字技能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为全社会的数字化能力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公民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完善终生学习机制;发展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切实保障老年人接受数字技能再教育的基本权利。
第二,数字基础接入设施建设层面:提升互联网基础设施覆盖率和效率,保障信息技术公平。
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农村边远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服务覆盖率,深度下沉互联网基础资源,打通贫困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工程,推动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普遍覆盖,下调网络、设备和服务资费,提供每个老年人都负担得起的数字网络设施和服务。
在基本解决城乡、地区基本数字技术与服务可及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技术打通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数字民生等几大领域,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使科学技术赋能老龄社会治理,为解决老龄化社会治理难题提供创新性方案。
第三,线上与线下适老化建设层面:创新适老技术与完善线下配套措施结合,提供更多便捷服务。
线上适老化建设应突出“科技向善”理念,倡导企业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不断发展年龄友好智能技术,加强新媒体与智能设备的适老化设计,简化智能终端操作流程,更多地开发和应用老年友好的硬件、软件功能。
线下适老化建设则强调消除老年数字鸿沟不仅要从提高数字接入和使用程度入手,同时也要适当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在公共交通、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信访、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领域保留线下服务渠道,合理配备引导人员和现场接待窗口,推广“一站式”服务,减少不必要流程,确保缺乏手机及互联网基础知识的老年人同样能接受基本公共服务,充分体现公共服务包容性和公共政策的善意与温度。
第四,信息能力与素养建设层面:加强家庭与社会数字反哺,推动数字技能代际传递。
在家庭层面,鼓励子女向年长一代持续传递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带动其更好适应数字化生活。在社会层面,整合社区资源,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样的数字能力与素养教育活动,发挥基层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同辈群体主动帮扶和协助身边老年人学习互联网智能技术的积极作用。在为老年群体提供信息能力与素养训练的同时,要突出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强调老年人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和激发老年人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拥抱舒适和便利的数字生活。
第五,年龄友好环境建设层面:在全社会强化积极老龄化价值导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
要消除对老年人的误解与歧视,重新定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构建年龄友好的环境,倡导年龄平等的理念。老年并不意味着衰弱、无助、愚昧、落后,老年群体同样能够掌握数字技能,融入数字社会,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政府应将建设年龄友好环境、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和促进老年人功能的更好发挥紧密结合,创造有利条件,便利老年人共享数字化社会发展红利,参与社会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结语
从本质上看,老年数字鸿沟问题源自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所产生的发展问题,以及为满足规模迅速扩大的老年群体特别是高龄群体适应技术变革、参与和融入社会的需求而形成的人道主义问题,关涉信息技术发展是否能服务于所有社会群体,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核心议题。
未来,老年人能否与其他社会群体一道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有赖于包括老年人自身在内的各相关主体共同将上述原则、理念落到实处,夯实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制度框架。
[作者陆杰华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韦晓丹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20ZDA32)的阶段性成果,原载《人口研究》2021年第3期,原题“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有大篇幅改写,具体技术细节请参考原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