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千亿药王”徐镜人离世:传奇人生度过的难关以及待解难题
药界传奇,就此落幕。
7月17日上午,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徐镜人遗体告别仪式在江苏泰州举行,当地群众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到现场,送徐镜人最后一程。
7月17日上午,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徐镜人遗体告别仪式在江苏泰州举行。 微信公众号@扬子江药业集团 图
此前两天,7月15日下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专程来到泰州的徐镜人家中,对徐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看望慰问其家属。据交汇点新闻报道,娄勤俭说,徐镜人同志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他创办扬子江药业,发展民族医药、促进地方经济、惠及民生大众,是江苏民营企业家的优秀代表,为江苏医药产业和健康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7月12日晚间,扬子江药业发布讣告称,董事长徐镜人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7月12日20时39分不幸逝世,享年77岁。
千亿药企巨头掌门人突然离世,震动了整个医药界,在当地更是引发广泛关注。
从1971年创办扬子江药业前身(口岸镇工农制药厂),到如今已发展为拥有员工1.6万余人、连续6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首位,徐镜人及其一手创办的扬子江药业堪称中国药企的传奇神话。
这50年间,徐镜人一向低调、神秘,其生前多次表示公司绝不上市,且在77岁高龄仍奔波在一线、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双职,似乎并无退休的意思,也无公开指定其子女做接班人的表达,这又使得他以及扬子江药业身上披着一层令人迷惑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时候突然撒手人寰,留下一个接班人尚不明晰的公司,以及公司面临的利润压缩、创新药研发实力亟待提升等一系列“难关”。公众普遍关注,新的掌舵者上任后,能否带领扬子江药业度过这些“难关”,再创一个新的辉煌。
艰难起步
1971年,在扬子江畔的口岸镇(注:原归属于扬州,1996年扬州泰州分家后归属于泰州),一座制药厂由此诞生。这里是长江入海的拐点,也是徐镜人事业扬帆的起点。
那一年,徐镜人27岁,血气方刚的年华。从部队退役后,徐镜人被分配到泰兴口岸镇仪表厂当车间主任,已经5年了。当时,不安现状的徐镜人带着几个工人,在厂里成立了一个制药车间,这就是扬子江药业的前身“口岸镇工农制药厂”。
那是一个缺钱、缺技术、缺设备的年代,要办一家制药厂,无异于天方夜谭。他们的生产条件是要说多简陋,就有多简陋。说是制药车间,其实也就是六间平方、2口水缸,再加上数名工人。不仅没有国家拨款,更没有银行贷款。
在扬子江药业官方史料记载的描述中,在一穷二白的窘境中,徐镜人和工人们东拼西凑了几千元钱,凭着一股顽强的精神,自己动手建厂房、改造设备,还跑到河南安阳第二制药厂学制药工艺。几经周折后,这个制药“小作坊”终于运转了起来,最初生产的是白尔定、百乃定两款中药注射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
据《人民日报》报道,白尔定、百乃定两款针剂,用水量大,可他们连水塔都没有。徐镜人就和工人一起,每天轮流到半里外的小河里挑水。只要一天用二十缸水,二十担水才能装满一缸。两个人一班去挑水,也得八九个小时。
一人身兼数职,是当时制药厂的常态。“徐镜人是厂长,也是泥瓦工、建筑工、搬运工。”回忆当年的艰难起步时,老职工总要感慨。
关停危机
1971年9月,两种针剂试制成功,这一年的销售额虽然不大,但总算是打响了挺进医药行业的“第一枪”。1973年,口岸工农制药厂独立出来,性质是镇办企业。
经过艰难的起步后,制药厂好不容易走上了正轨。就在这个时候,一场攸关生死的危机悄然笼罩过来。
1981年,国家为了打击假劣药,发文规定“严禁乡镇一级开办制药厂”,一个县只能保留一个药厂。口岸工农制药厂被划入“关停”的黑名单中,徐镜人为此焦虑起来——一旦制药厂关停,他白手起家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根据扬子江药业内部资料记载,徐镜人不得不为了制药厂的生存奔走。他找到泰兴县县长,后又找到扬州市委书记。
好在他们生产的板蓝根冲剂在当地有不错的口碑,当时扬州市的主要领导很喜欢这个产品,将口岸工农制药厂的资质保留,但名称改成了“泰兴制药厂口岸分厂”。
据扬子江药业资料记载,到1984年,“口岸分厂”已实现五年翻番,产值完成1000万元,利润实现150万元,每年产值、利润的增幅分别为105%和123%。一个小小的分厂,规模已远超母厂泰兴制药厂。
1985年11月,“口岸分厂”从泰兴县制药厂剥离,正式改名为“扬子江制药厂”。
假药疑云
1988年,对于徐镜人和扬子江药业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
那年,上海爆发了严重的甲型肝炎,板蓝根需求激增。扬子江制药厂接到通知:上海申请支援近400万包板蓝根。
彼时,扬子江制药厂每月产量仅有5万包。那个春节整个制药厂都没有休假,最终,385万包板蓝根干糖浆顺利运往上海。徐镜人“一战成名”,由此有了“板蓝根大王”的名号。
据官方披露的数据,在上世纪80年代,在徐镜人的带领下,扬子江制药产销利实现连续八年翻八番,1988年产值率先在江苏全省医药行业突破亿元,利税1400余万元,在江苏医药行业排名第一。
企业如日中天,徐镜人踌躇满志,正要甩开膀子干。不料,1989年,扬子江制药厂因产品质量问题被举报。事后,扬子江药业称,“在没有调查真相的情况下,当时泰兴县的卫生部门硬给扬子江生产的这批蛇胆川贝液定性为假药”,徐镜人的厂长和党支部书记的职务被撤。
徐镜人不得不离开一手创办的扬子江制药厂,失去主心骨后,厂子很快人心涣散,管理一片混乱,效益一落千丈。
由徐镜人主编的《奔腾的扬子江》一书提到,他被免职后,河南、广东的一些制药厂以高薪邀请他去,被他拒绝了。扬州市领导也邀请他到市属药厂发展,也被他谢绝。
泰州市委宣传部今年7月17日微信公众号披露的徐镜人履历显示,他在1989年-1992年创办了中美合资庄亨保健品有限公司。
扭亏为盈
原本风头正盛的扬子江制药厂,在几年时间里,陷入衰败的泥淖。
到1992年底,该厂亏损了236万元,账面上只剩下14元6角钱。其排名由1988年全省医药行业第一名,下滑至全省72位,昔日的光环渐渐暗淡。
面对这种积重难返的“烂摊子”,风波过后的徐镜人被召回扬子江制药厂。据《奔腾的扬子江》一书披露,当时徐镜人看到眼前奄奄一息的制药厂,宛如万箭穿心,心痛不已。
“只有下‘猛药’,才能‘起死回生’。”1993年初,徐镜人重回扬子江制药厂后,发现设备、产品均已老化,加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阻碍了厂子向前发展。
随即,他开始启动改革,撤销了20多个科室,精减人员101人,旨在改变曾经的一盘散沙的局面。
医药企业要打翻身仗,最关键的是要有拳头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1992年前后的扬子江制药厂一直在“吃老本”,过于依赖板蓝根干糖浆和速效伤风胶囊这二个起家品种。
为此,徐镜人确定了以中药为核心的发展方向,挖掘祖国中医药宝藏,通过走访中医界的领军人物,合作开发现代中药。
1993年,“复出”的徐镜人,从中医泰斗董建华那带回了“胃苏饮”的秘方,在此基础上研制的胃苏颗粒,成为扬子江药业开发出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品。作为治疗胃脘胀痛的药物,该中药受到患者和医药市场的青睐,扬子江制药厂借此成为“全国胃药销售单打冠军”。
根据扬子江药业披露,1993年底,该公司产值为1.5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在徐镜人的潜意识中,是想建立一个“中药王国”的。澎湃新闻记者参观扬子江药业发现,集团办公区修成了外形酷似故宫、并以“龙凤堂”命名的气派建筑,这是扬子江药业正在打造的中药产业园。
难关待破
徐镜人回归后,从1997年开始,扬子江药业跻身中国医药行业的前5名;2005年,扬子江药业销售突破百亿,成为了国内制药行业唯一的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的企业。
由于徐镜人坚持扬子江药业不上市,其财务状况一直比较神秘。据国内药企营收榜单数据显示,扬子江药业2020年营收已超过千亿元。而2014年-2019年,扬子江药业连续6年登上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首位。
“不上市”是徐镜人“三不”原则之一,另外两条是“不搞兼并联合”和“不搞自己不熟悉的产业”。徐镜人之子徐浩宇曾对外解释徐镜人的“不上市”说,“他以前吃过亏,现在年纪大了,更不想跟别人掺和在一起了。”
根据《奔腾的扬子江》的记载及公开信息,徐镜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徐浩宇出生于1972年8月,今年49岁。1994年开始到扬子江药业工作,历任销售办科员、省公司经理、销售一局局长,2005年9月至今任扬子江药业副董事长。
一双儿女与父亲一样,保持了“低调”的个性,均鲜少出现媒体上,女儿徐瑛更是如此。根据《奔腾的扬子江》的相关文章叙述,徐瑛9岁就到上海读书,1992年大学毕业后赴国外工作、学习。1998年,回到扬子江药业工作,邀请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对扬子江药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就是徐瑛的主意。不过,徐瑛目前只在扬子江药业旗下子公司或投资的公司担任高管或股东,未在集团公司持股或担任高管。
有业内人士认为,徐镜人离世后,扬子江药业除了痛失强势的掌门人,其面临的亟待破解的难题还有,在消化7.6亿元的反垄断天价罚单的同时,如何变革既有的销售模式,加快布局创新药的研发,改变倚重于仿制药的现状,并积极应对国家集采药品带来的利润萎缩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