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上广的年轻人,越来越“不要脸”

2021-07-19 1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燃财经工作室 燃次元 收录于话题#小酒馆43#新发现182#面子1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燃财经出品

作者 | 冯晓亭 赵晨希 曹 杨

张 琳 郭一梦 朱晓宇

编辑 | 饶霞飞

“面子可以给别人,但里子一点都不能丢。”北上广的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务实。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基于面子的“道德绑架”越来越多,比如,被老年人逼着让座,被领导逼着喝酒,被父母逼着相亲,被朋友逼着借钱,等等。这些事情都不断的教训年轻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有多痛苦。

另一个是社会舆论在消解丢脸的严重性。比如,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国家都是以实际利益为导向。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国际事务的处理方式,也逐渐被网友知悉,“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中国是最后赢家”这些的评价,也开始频频出现。这些都在提醒年轻人,“闷声发大财”有多痛快。

面子是熟人社会的产物,中国有着漫长的小农经济时代,所以,面子文化,登峰造极。在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赵明看来,面子是社会关系中的流动性资源,“在熟人社会中,面子与人情、关系都具有密切联系,而且构成了国人‘权力游戏’施展的社会机制。”

在许多人看来,“人要脸,树要皮”、“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所以亲朋好友间,常听到那句,“给我个面子”,就连在生意场上,也常听到一句,“看在XX的面子上”。在父辈面前,面子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丢什么都不能丢面子。”

近年来,网友都总结过“中华八大原谅”——来都来了、给个面子、还是孩子、为了你好、习惯就好、大过节的、岁数大了、都不容易。所谓的“八大原谅”或多或少都与“面子”挂钩,但解决思路,都是劝你为了面子,选择忍气吞声或损害自身利益。

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员流动性愈发强,熟人社会的模式在不断受到挑战。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随着Z世代年轻人的登场,“面子”越来越被弱化。棱角分明、个性清晰的年轻人,善于表达自我意识,他们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 “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等行为,正在被年轻人唾弃。

正如在知乎“为什么95后越来越不在乎面子?”问题中,问题提出者对问题补充说明中说道,“感觉身边的大人都把面子看的很重,什么事都要比一下。再看我身边的年轻人,大家都过的很随性,过好自己就好,不在乎他人的流言蜚语。但大人们就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有时候明明做的是对的,别人却说三道四,心理也会不好受。”

而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在外求职的年轻人和自身家庭为原点的“熟人社会”有所脱节有关,在“陌生人社会”中,与亲戚邻居的交流甚少,平日里接触沟通的更多是“陌生人”。“面子”在他们眼中不再那么重要,相应的“财富”、“机会”才是他们更为之看重的内容。

“人言可畏”对于年轻人来说 ,已经不是困扰他们融入社会的绊脚石。大声说“不”,成为这一代年轻人坚持自我的表现。有一本追女生的秘诀,核心就三个字——“不要脸”,一直在网上流传着,被年轻人津津乐道,因为,相比是否“不要脸”,他们更介意,这件事情是否关乎切身利益。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几位小伙伴聊了聊关于“不要脸”的故事。其中,有人不肯忍气吞声,愤而与前东家对簿公堂;有人为了梦想男穿女装,将他人嘲笑置之度外;有人为了一份心仪工作,在知道很大可能被拒绝前提下仍然主动争取;有人为了身体健康谁敬酒都直接拒绝,老丈人的面子都不给;有人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另一半,明码标价将利益摆在明面上谈……

相亲,要面子你就输了

单单 | 33岁 媒体从业者

没颗强大的心脏,还真别轻易尝试相亲。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北漂,大城市人多,但不同于老家的熟人社会,实际上能真正产生交集的人不多,看对眼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一直没有结婚。我倒是无所谓,感情方面比较佛系,总认为高质量的单身胜过低质量的恋爱,更强过凑合的婚姻,也不会把结婚生子当作必选项。

但爸妈就不一样了,总担心我一个人在外面,特别是近年来看着身边同学和邻居家孩子一个个都结婚了,开始频繁催我结婚。为了让爸妈安心,我自然也开始接受他们和亲戚朋友安排的相亲。起初我把相亲当作是认识新朋友的一种新途径,但接下来的一系列经历证明是我“天真”了。

第一次相亲是一位看着我长大的邻居阿姨帮忙张罗的,对方也是北漂,因为年纪相仿经历相近,我觉得聊得还挺愉快。但我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阿姨就来我家跟我说男生觉得我没有诚意,原来男生觉得我没有问他收入和房产等信息,因此判定我不是以结婚为目的去相亲,我当时就惊呆了。

不懂就问,阿姨帮身边很多年轻人牵过线,问过她我才知道,原来在我看来,这些我觉得根本开不了口的问题,其实是很多相亲局的开场白。阿姨还指出我的择偶标准太凭感觉,让我具体列出来:身高、长相、收入、职业和家境等等。

首次相亲失败,原因不难洞察,双方挑选对象的标准不在一个频道上,我以为的优势是性格好、聊得来、孝顺懂事,所以在接触过程中会重点考量这些方面,而人家认为的优势是单位好、学历高、工资高,所以希望展示这几方面的优势。

个例无法代表整个相亲环境的现状,既然接下来相亲是条不可避免要走的路。首先肯定要知道自己的定位,我特意选了个周末去“婚恋市场的缩影”——相亲角转转,评估下自己几斤几两。

结果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家长问得很详细,我的工作单位名、单位地址、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和收入等等,都要一一详细列出来。我虽然不是体制内的铁饭碗,但工作也算稳定,月入过万也能养起自己,可是很多家长一听就摇头,他们更想给孩子找个医护人员、教师和公务员。至于“海归找海归”、“985要配985”,听说更是相亲角默认的规则。

一圈逛下来,我终于知道自己有多幼稚。所谓相亲,就是明码标价地放在市场上任人挑选,只不过物品是人,大家都是直来直往,完全不用考虑会不会伤到对方的面子。

逐渐的,我也能完全不尴尬地在初见面就直接放出相亲三连问:“你有车吗?你有房吗?你有存款吗?”对方也完全不觉得有被冒犯,反而十分乐于展示自己的实力,也再没有相亲对象觉得我没诚意了。

可这样的相亲对我来说完全没有意义,我自己经济独立,找的又不是长期饭票,钱、房、车对我来说真的不是刚需条件。如果下一次相亲,遇到一个跟我聊电影聊爱好的男生,一如第一次相亲的我,也许我会心动。

酒桌上,谁的面子我都不给

华西 | 28岁 室内设计

在亲朋好友眼中,在酒桌上我是“油盐不进”,谁的面子都不给,包括我岳父。其实我年轻时也曾在酒桌上无所畏惧过,无论啤酒、红酒、白酒,只要拿上酒桌,我都会喝上一些。

但大概在四五年前,毕业没多久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当时一共五个人吃烧烤,其中有位创业做跨境电商业务的朋友还带了两瓶洋酒,我本来只喝啤酒,喝到兴起之后就有点飘了,连洋酒也都喝上了。喝完当时并没有多大反应,但回到家后半夜我开始上吐下泻,根本停不下来。后来才知道,那两瓶洋酒是假的,一起吃饭的五个人,无一例外,全都输了两天液才缓过来。

也是那次之后,我改变了喝酒的态度,当然不是一点不喝,但态度是谨慎保守了很多。

不管是和朋友聚会,还是和同事团建吃饭,就算是和我岳父喝酒,我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白酒一杯,最多再加一听啤酒。

当然坚持这种原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记得第一次和部门同事吃饭,当时主管也去了,说巧不巧我还坐在了他旁边。喝之前主管说每人两杯白酒起,如果喝不了白酒,那就三瓶啤酒抵一杯白酒。同事们也都没人反驳,埋头就开始喝。

他们按照喝两杯的速度,每一口都是大口喝,但我就慢慢抿。等大家基本都空杯开始倒第二杯的时候,我还剩半杯酒。我记得当时主管和同事都对我冷嘲热讽,意思就是我这身高马大的,怎么喝起酒来跟个姑娘一样,一点不爷们儿。有的同事还会借着酒劲说句,“你这是不给领导面子。”

听他们说这些我肯定不高兴,但原则不能打破。我就说了些类似,“酒陪你们喝到底,但量就是一杯的量。你们可以看不起我的酒量,但也不能人身攻击”一类的话。虽然当时有那么一点扫兴,不过相处久了,同事也就习惯了。

还有一次是和我岳父第一次见面,我媳妇家乡那边风俗就是酒桌见人品,所以当晚岳父就拉着我喝酒。虽然吃饭前我明确说了我自己酒量不行,只能喝一杯,但没想到岳父酒量可以,他们家平常都用玻璃水杯喝酒,一杯酒的量得有半斤。

喝到一半,我就直接说,不能再喝了,以后来日方长,我再慢慢陪您把剩下的半杯喝完。可能也是因为第一次见面,岳父也不好说什么。就这样,我硬生生的把没喝完的半杯酒又倒回了酒瓶里。

直到现在,我都结婚两年多了,偶尔我岳父还会在饭桌上把这件事儿拿出来说一说。大家都当成笑话一乐就过去了,反正我觉得身体最重要。

不给我尊严的老板

给再多钱都不卖命

lily | 25岁 销售

没干过销售,你们是不知道这个行业的规矩是多没有人格。

2018年,一家财富管理公司高薪招聘销售,条件没有多严格,就是要求招聘对象最好是女生,身高不低于170cm,身材匀称,长相大方气质。当时正找工作的我,就去这家公司面试。结果也不出我所料,我因为相貌姣好,再加上口语表达能力也较好,就被录用了。

我的工作也不是直接打电话找客户谈生意,而是公司的同事通过电话销售,跟对方聊到有意愿把钱投给我们管理之后,再由我们这样的“门面”出去跟客户面谈,将合同签回来。一般这种合作机制成功率会比销售自己去面谈成功很多。

虽然工作高薪,但是这种工作太变态了,甚至说一点都不正规。

公司有一些很奇葩的操作,比如每天中午吃完饭不让我们休息,打开广播让我们集体跳舞、跳操,还经常拍手鼓掌,喊口号说“我真棒”,每次跳操都是我想离职的时候。

跳操、喊口号虽然土,但是想想每个月到手的钱,我就忍了。最让我忍不了的是,每个月业绩垫底的销售是要自己扇嘴巴的,更严重的是,如果小组垫底,部门老大还要一个个扇队员耳光。

我入职半年,因为业绩好,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不过我也想过了,一旦垫底了,那我肯定要在月底总结会议上的扇耳光之前离职,我忍不了这样的屈辱。

风平浪静六个月,结果却在一次团建上让我下定决心离职。

当时公司借着团建的名义去外地旅游,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发现是场“批斗会”,玩游戏输了要惩罚这个就不说了,老板借着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的借口让我们集体学狗爬、自扇耳光,关键整个过程中根本没几个人反抗,有的人哼哼唧唧不愿意,到最后还是做了。

我不愿意做,同事还劝我赶紧跪下,我当时火就蹭地就上去了,争执之下老板看到我还站着,就问我怎么回事,我当场就对他进行了反驳,并指出他这种形为有多“变态”。

这次开口,我是做好离职和扔掉当月工资的打算。当时我想,反正都要走了,我干脆把火拱起来,“你就没有把我们当人看,员工也是人”之类的话说出口以后,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开始宣泄不满情绪。

最后,这场团建以我离职为收场。我想说,虽然在这家公司我们每个人的收入都算不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板买断了我们的尊严。何况我们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有些公司的老板仗着自己有几个钱,就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如果不改变,到最后总会付出代价的。

喜欢的工作就去争取

脸皮厚点也挺好

苏天 | 25岁 产品经理

上周我刚收到公司给我的“两周年纪念品”,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以实习生身份来到公司工作,现在我的薪资每年呈30%的幅度增长,总的来说,我很满意这份工作,但我也清楚这份工作来之不易。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原本是没有资格进入现在公司的。申请“实习生”这个岗位时我已经大学毕业了,而公司的招聘要求明写着实习生只面向大二、大三或研二的学生。虽说公司也有专门为“优秀应届毕业生”设立的岗位,但名校毕业、绩点排名以及荣誉奖项等要求,对我这个毕业普通一本、成绩平平的毕业生来说,遥不可及。

要按往常,我肯定会以“不满足公司招聘要求”而放弃争取这个工作机会,但又恰好那段时间,我刚体验过一次“喜欢却没争取以至于错过”的剧情。

这件事发生在四月份校招期间,那时我和几位室友每天都约好去赶在各个院校举办的招聘会,但是忙碌了大半个月依旧一无所获。其中两位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的室友,都表示不想再继续找工作了,就剩我和另一位室友天天为了工作而犯愁。

某天,隔壁宿舍一位刚从某研究所单位面试回来的同学,和我们班上几个还没心仪offer的同学说可以去试试,不过招聘现场不在本校也不在本区,过去一趟要两个小时交通时间。但我和室友还是问他要了单位人力的电话,晚上六点多我们打电话过去询问招聘情况,没想到对方回答当天招聘已经结束了,让我们可以去研究所官网了解其他招聘信息。

挂了电话后,我室友觉得还是可以争取一下,毕竟这份工作的各项条件比我们找的那么多工作都要好,知名度也很高,而且从面试回来的同学转述,招聘并非当天结束。我觉得室友是在痴人说梦,“就算招聘还没结束,对方刚才的话不就是拒绝的意思吗?别再想了,好工作多的是又不差这个。”但我室友没有听我的,当晚还给对方打了电话,并约了第二天的面试。最后结果自然是,室友争取到了入职机会。

或许正是这件事触动了我,如果真的喜欢一份工作,那就得尽最大努力去争取。所以我当时虽然知道我并不符合现在公司的要求,但我还是为此准备了好久,线上联系时我还给对方人事发去了长达一千多字的“自述”,分析自己适合这个岗位的优点以及自身的不足。在与人事的攀谈过程中,我将对该岗位工作的理解逐一阐述出来。

人事觉得我很有想法,于是同意给我一次面试机会,为了顺利通过面试,我自己在了解公司背景前提下,还设想面试官的各个问题,并一一记录我回答的内容,还在宿舍多次模拟训练面试场景。面试的时候也很顺利,和部门领导面试时,我还和对方争取,“我知道自己还远不够招聘要求,但希望公司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可以只是实习生身份并且不要工资,只要可以和应届生接触到一样的工作内容就行。”

当初给我面试机会的人事现在已经升职为人事总监,他上周给我发入职纪念品时,还提到两年前我争取这份工作的样子,“是你当初的真诚和对机会的争取打动了我,现在看来果然我没看错人。继续努力好好干。”

在我看来,对于喜欢的工作或者喜欢的事、物,就应该去努力争取,放下所谓的“面子”,也许成功就在你面前。

为了多卖点钱

我捡起了路边的废品

森森 | 24岁 程序员

在勤俭持家之前,我一直是花钱大手大脚,从不记账,每个月的工资进账之后,还完花呗就不剩什么了,总想着攒钱,但淘宝网购的快递一个月30天从来没断过。

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日本的女孩子,“勤俭持家”买了套房,所有的东西都能在她手里“起死回生”,达到废物利用的重新效果。考虑了一下,我肯定是做不到像她一样,但至少我可以做到减少网购还有废品回收。

我把所有网购来的纸壳箱和快递包装都留好,还有喝过的废水瓶都统一的放在门外的电表箱里,因为不够一次的上门斤数,我便跟隔壁合租的室友破天荒的说了句话:“把你不要的纸壳箱留给我,可以吗?”

在室友诧异的眼神下,我接过了箱子和里面的一部分垃圾,在门口拆开,整理好。有时候,我还会顺路捡起路边的水瓶子,装进袋里拿回家,留着卖钱。

室友后来通过微信问我,为什么突然开始收集这个废纸壳,这好像是她妈妈在家才会做的事情?我回复她,我这是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顺便还能卖点钱。我还顺便邀请了她跟我一起,但她拒绝了。

但实际上,我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多卖点钱罢了。

第一次卖这些废品的时候,我卖了将近8元钱,钱进账的时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这跟平时花钱的状态完全不一样,通过收集将近8斤的废纸壳和一部分塑料水瓶的那种“满足感”,就好像是在工作上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务一样,甚至还会朋友圈发相关动态。

朋友说:“你想省钱,想疯了。”我小学同学看了我朋友圈后悄悄问我,“你拿废品去卖的时候不会觉得丢脸吗?你又不是吃不上饭。”但我觉得,卖废品没什么,既能废物利用,又能赚钱,何乐不为。像我同学所说的面子问题,我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在这座大城市,每个人都那么忙,谁还会在意卖废品的我。

为了职业生涯,我背水一战

李芸義 | 33岁 某大型地产公司公关

我和前东家劳动纠纷官司,还在一审中,判决结果尚未出来。这一年,我的经历堪称过山车,内心五味杂陈,让我看透了人间冷暖与人性的阴暗面。

我前东家是国内某大型地产公司,我在公司任公关经理一职。在工作的一年中,我总体上表现良好,很快通过试用期获得转正。而我与公司矛盾的导火索源于一场招商活动。

这场招商活动因为项目紧迫,筹备时间极短。我加班加点的拟定了一套项目宣传方案,这套方案在前期也获得了直系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方案实施到倒计时邻近关键节点的阶段,我的直属领导对项目宣传方案提出异议,公开在群里说侮辱性质的脏话。

因为直属领导的理念违背基本常识,而且语言极具侮辱性。我当时忍无可忍,将他直接拉黑了,这一短暂的拉黑行为,为我后续被动离职埋下了隐患。

尽管招商项目最终按照我拟定的方案顺利结束,我们项目组也获得来自各方面的好评。但因为我的一时冲动将领导拉黑,项目结束后,我直属领导的上一级领导以及HR,马上找我进行约谈。约谈内容很简单,就是让我直接离职。但我坚持认为对方无理由辞退,不符合劳动法。经过多次交涉未果后,对方勉强同意给我一个月时间和薪酬,并要求我立即在解约单上签字。

仓促离职后,我整个人精神状态非常不好,一来,我很喜欢公司对外公关的工作,可以说是热爱;二来,我在找下家时,不免问到上家公司的情况,这对我后续职业发展很不利。

经过近一年的挣扎、犹豫,我决定起诉上家公司。但在一审开庭时,公司彻底激怒了我,对方伪造证据,对我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进行诽谤。伪造证据、捏造事实突破了我的底线。而我因当时离职仓促,没有保留下足够多的证据,深陷被动局面。

思量再三后,我突破了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防线,决定将事情前因后果在个人公众号上公开,因为之前的媒体、公关经历,让我的事情很快在大大小小的群里发酵。本来与上家公司在法庭上公然对峙这件事只有我老公知道。但自从我公众号发文之后,我的父母和周围朋友都知道了我这一年的生活状态。

虽然一开始我父母觉得我公然与上家公司对簿公堂,传出去对我影响不好,但经过我一番解释后,父母和绝大部分朋友、前同事都理解并支持我勇敢维权。

最开始我的诉求是继续履行我的劳务合同,但因后续对方一直颠倒黑白、撒谎诬陷,并组织员工威胁我,我的诉求变更为呼吁职场生态良性发展。

我从来没有打过官司,在我的父辈看来,打官司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但“不蒸馒头,争口气”,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父母不一样了,父母那个年代离婚都很难,要忍受别人的闲言碎语。现在年轻人有良好的教育和素质,为什么我们要忍受不公平,不合理的职场强权?起诉A公司我从来不后悔,面子不重要,在浑浊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题图于来源凪的新生活。文中赵明、李芸義、华西、单单、森森、Lily、苏天为化名

原标题:《北上广的年轻人,越来越“不要脸”》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