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叶青看财经:气候投融资——新环保的概念

2021-07-19 07: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个历史性事件:

2021年7月16日早上9点30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登记中心设在武汉。首批参加全国碳市场的为2225家电力企业,覆盖碳排放量约40亿吨。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规模已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面板显示,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首笔撮合成功的全国碳交易,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开市首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亿元,收盘价51.23元/吨,较开盘价上涨6.73%。

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大唐集团、浙江能源集团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成交企业。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由小市场走向全国统一市场之后,碳排放权的价格已经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相对于此前45元左右的市场预期,今早的首笔碳价要高出不少。

在武汉,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曾庆祝代表湖北两山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武昌区区委、区人民政府、各大金融机构、产业资本签约了规模为100亿的“武汉碳达峰基金”,代表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集团、正邦集团签约了规模为100亿的“碳中和基金”,并与五大电力公司和腾讯公司签订了《碳市场战略协议》,推动资本向绿色产业集中。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能源革命。由于市场需求,已经创造出碳交易的市场。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比如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得的收入就高达14亿美元,而特斯拉去年净利润才7.21亿美元,等于特斯拉卖车没赚钱,全靠碳交易赚钱。

2011年10月,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摸索了制度。

如今,这个酝酿了10年之久的全国碳市场终于“开门营业”!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但企业的真实排放小于这一配额,多余的拿来卖;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市场按照 1:1 的比例给予 CCER 替代碳排放配额,即1个CCER等同于1个配额,可以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CCER是由中国境内的碳减排项目经政府批准备案后所产生的自愿减排量,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符合要求的一定比例CCER来一同完成清缴履约,交易完成后在国家登记簿中予以注销。

CCER是官方认可的最具有可行性的交易标的,是配额市场的补充。没有核证减排量交易的碳市场实质上不算完整的碳市场,核证减排量是全球碳市场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入场券,中国的碳市场基础就是靠着参与全球CER交易建立起来的。

保守估计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2021年将达到2.5亿吨,金额高达60亿。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将超过1000亿元。从具体行业看,结合碳交易对各类行业可能形成的影响,碳检测、零碳排、新电车、碳消耗、绿色建筑这五大板块具有投资机会。或许,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

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于5月29日-30日在北京举行。传递了很多重要信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必须履行援助和气候融资承诺,包括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支持的目标和承诺等,这对于建立信任和使整个金融系统具有低碳和气候适应性至关重要。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介绍,2020年末,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1.6万亿元,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领域要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真正让金融助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增长。

IFF 理事、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认为,现在正在迎来30年一遇的技术热潮,这是与气候相关的重大机遇。政府政策、良好治理和监管执法架构对于制定成功的绿色金融框架,支持碳中和转型十分必要。除此之外,还需要调动私人资本。

“好消息是私人资本正在跃跃欲试。绿色金融已经从慈善领域进入商业主流。新冠肺炎疫情和越来越直观的气候灾害表明了长期韧性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戴青丽说。

气候投资正在成为主流,戴青丽表示这是一门好生意。

戴青丽认为中国将成为气候商业热潮的核心,以环境产品和服务为例,中国已经开始向外国公司进一步开放。

戴青丽还提到了即将启动中国碳交易所,她认为也将创造新的机会。“碳可能成为新的货币,由中国来制定条款、标准和定价。”

这些内容,都是中国企业家应该关注的。

在投资者眼中,气候变化是“一门好生意”。一个普遍的共识已经形成,碳减排未来的投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农业,要抓住历史性机遇,就必须深入这些领域寻找下一个风口。

16日,武汉举办“赋能碳市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论坛,商讨碳市场带来的绿色发展机遇。低碳领域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就碳市场的诞生背景、配额分配机制、双碳目标的建设,以及在金融、数据、国际合作上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湖北武汉打造碳金融中心进行展望。

“碳中和的本质是基于能源转型的产业转型。”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表示,碳达峰及碳中和路径对社会经济影响很大,武汉可以在政策、市场和技术三力驱动,催生能源技术革命。

“助推武汉成为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全国碳金融中心。”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孙永平介绍,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湖北武汉可以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要素聚集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最终将建成全国最具特色和绿色影响力的资本市场。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首席专家张小丹就碳市场数据质量管控进行了讲解且提出有关建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院教授张伟作了主题为“金融业支持碳中和路径研究”的发言。

我全程听了十位专家的发言。

2020年以来,我在思考“三新”——新经济、新环保、新健康。

环保已经从副业变成了主业。

原标题:《叶青看财经:气候投融资——新环保的概念》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