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交政策》:解决缅甸60载民族武装冲突,联邦制成关键
几天前,缅甸政府和民族武装间的停火谈判再次以失败告终,双方未能签署停火协议,这场持续60多年的冲突是否真的无药可救?《外交政策》网站10日刊文表示,解决缅甸民族纷争的希望是联邦制的建立。
民族纷争
缅甸拥有超过100个民族,自1948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多民族的特性使缅甸陷入了长期内战。
1947年,就在独立前夕,缅北掸邦、克钦邦等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国父”昂山政权签订了《彬龙协议》,该协议规定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特权。同年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中,《彬龙协议》的原则也有体现,而这为缅甸地方武装长期与中央对抗埋下了伏笔。
面对多年内战,缅甸政府也试图与各路武装促成和谈,上世纪90年代,多支地方武装与政府签订停火协议。1994年,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签署停火协议,此后十多年来,双方基本相安无事,但地方武装仍然存在。
然而,2008年,缅甸通过新宪法,一些少数民族认为新宪法没有赋予其充分的自治权。
2010年11月,缅甸进行了20年来首次大选,军政府让位于民选政府。吴登盛2011年3月出任总统后,多次重申推行民族和解路线。
然而同年6月,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打破了持续17年的停火协议,重燃的战火一直延续到2013年年初,超过10万人因此背井离乡。
随着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冲突的升级,战火随即燃至位于中缅边境的克伦邦和果敢地区,缅政府军发动空袭,数以万计的边民涌入边境地区。
“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缅甸政府对克伦族最为激烈的一次打击。”缅甸专家林奈(Bertil Lintner)表示。
缅甸要往何处去?
《外交政策》称,停火协议签署的前提是实现昂山将军一直试图推动建立的联邦缅甸和建立享有充分自治的民族地区。这一呼声被缅甸国内视为禁忌,认为是有意煽动分裂的提议。
尽管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但数十年的孤立主义政策使缅甸政府错过了向外界汲取经验的良机。
近年来,一些民族领导人呼吁将建立联邦制度的讨论摆上台面,他们认为,真正意义的联邦制,不是分裂缅甸,而是促进缅甸的文化繁荣,实现大一统。
缅甸总统吴登盛对缅甸走向联邦制表示支持,他在今年2月强调:联邦制有助于促进国内稳定。
这一理念也得到了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民盟主席昂山素季的支持,作为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她曾公开承诺支持联邦制。不过缅甸将在11月迎来大选,在选情焦灼的情况下,民盟并未透露有关联邦制的细节。
从长远角度来看,联邦制将赋予各州更多权力,包括在行政、文化、教育和自然资源上的自治权力。
此外,有关民族武装如何适应联邦制的问题也需要达成共识。各民族武装表示,达成全国停火协议的前提之一是建立联邦军队。
作为最高军事领袖,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兰对联邦制坚决反对。
《外交政策》表示,缅甸实行联邦制的最大障碍在于军队本身。军队对修改宪法拥有否决权,他们担心联邦制会削弱军队力量。
林奈在接受《环球邮报》采访中曾表示,“除非先坐下来讨论宪法,讨论希望缅甸成为什么样,否则一切都徒劳无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