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京上空飘出个大脸,创作者在上海也有作品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编译
2021-07-17 13:0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7月16日早上6时,一张巨大的脸在日本东京涩谷区代代木公园上空升起,这是日本现代艺术小组“目[mé]”为迎接东京奥运会推出的艺术项目——“梦”(まさゆめ)。在作品正式出现前,主办方只透露了将落地东京都内某处,至于何时何地出现均未透露,所以当这张巨大而真实的脸忽然浮现在熟悉的风景之中,惊喜之余,还感到了伊藤润二式的恐怖。

这件巨大的、人脸状的充气气球,其本体近20米(6 -7层)的高度,且升空后成为东京避不开的一景,已经成为了东京乃至全球热议的“事件”。了解“目”的作品后,发现他们的创作并不简单,且其作品去年已经落户上海杨浦滨江。

日本东京涩谷区代代木公园上空升起的艺术项目“梦”

 目[mé]成立于2012年,由三位年轻人组成的艺术小组——艺术家荒神明香、艺术总监南川憲二和现场制作经理増井宏文。目[mé]在日语中意为眼睛,[mé]是其日语发音,简单而富有力量,亦暗示着他们的艺术作品是对“观看”这一行为的彻底讨论,他们的作品也时常在令观者在常风景中得到非日常的体验。

 “目[mé]”三位成员荒神明香(中)、南川憲二(左)和増井宏文。photo:Takahiro Tsushima

“梦”是如何诞生的?

这件作品来自其成员之一荒神明香过去的梦,梦境中,她补习结束后坐车回家,车窗外的树林里升起一个巨型人脸,像月亮一般在空中悬浮。

“梦”作品前期创意效果图

早在2013年,“目”在宇都宫美术馆的展览中,也制作了一个高15米、名为“当一个叔叔脸飘在空中”的人脸气球,这件作品当时飘荡在宇都宫市鬼怒川河畔上空。美术馆方面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人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魅力,从而活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这件作品在街头收集了218名大叔的面孔,从中选择了最为典型的一张“大叔脸”,用手绘完成了这个立体气球。如今的“梦”,以“人类更广泛的项目”为出发点,收集不分性别、国籍的笑脸。结合东京奥运的举办,以“个与公”为主题,创造出实际存在的“个体”的脸,并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存在于“公共”的环境中。

2013年,“目”在宇都宫美术馆的展览项目“当一个叔叔脸飘在空中”。

最初在网站上募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张以上的脸。并且在东京都近郊各地进行总计15次的“脸部收集工作坊”线下活动,再召开了“脸会议”,讨论应该浮现的脸是哪张,并确定选择脸的标准。再到后期制作,“梦”历时3年。“今早,看着浮现在脸上的风景,我再次觉得‘真是个谜’。”荒神明香说,“大家看到同样的脸会想到什么?我想到面对新冠疫情,人类会以更客观的眼光看待面孔。”

2019年3月,“脸”招募活动。

“脸”线下采集。

对于“梦”出现的地方,“目”在东京都内做了很多调研,他们希望这张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脸,像是行星一般,它处于熟悉的风景中,又不会被景色埋没。

小组的另一位成员南川憲二诠释说“突然看到这件作品犹如一个‘压倒性谜题’,感受也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是谁,都应该会有1秒‘虚空’的瞬间,那一个瞬间,生活、羁绊、烦恼可能忽然化为乌有,希望大家能够体会。”

最终选择了“反驳”为脸的关键词。

在南川憲二看来,目前人类已经从医疗和经济的角度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危机,但这件作品却不限于表达疫情,他曾在一则新闻报道中读到一个因地震被埋在瓦砾中几日的少年被救出后说,“我很期待能从瓦砾的缝隙中看到星空。”他们希望以疫情和奥运的契机,改变人们对生命和事物的看法。

小组也在社交网络上,试着询问了看到作品的人的感受。“这是什么,代代木公园上空漂浮着人脸。”“代代木的气球,完全就是伊藤润二的人头气球,过于吓人了。”……可见但当公众被迫面对那张高悬的陌生大脸时,惊吓大过惊喜。

网友在社交网络上的吐槽。

7月16日晚8点,人脸气球缓缓降下,未来“梦”预计还会在东京升空,只是在升起之前,依旧不会透露时间和地点,目[mé]小组也希望,这件作品会再次与公众不期而遇。

7月16日晚8点,人脸气球降下。

“目”小组的作品《“目”之廊》留在杨浦滨江

除了人脸浮现在天空外,“目[mé]”的作品《元素检测》,曾参与过2016 埼玉三年展。这是一件在原埼玉县立民俗博物馆外,以自然为介质的作品,作品犹如一条绿色隧道,带人从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走入一片寂静的水边。这是也一个深深埋在记忆中的场景,熟悉却又具有迷惑性。

目[mé],《元素检测》,原埼玉县民俗博物馆,埼玉三年展 2016

脱下鞋、小心翼翼地挪动脚踏上水面的一刻,会发现水面是一面镜子,并倒映出的浩瀚天空、浮云、随风摇曳的树木,以及身处其中的自己。参与其中可以感受到的两只脚坚定地站在由量子产生的不确定性世界。这些公众参与到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不同情绪,构成作品的一部分。

《元素检测》的水面由一面镜子构成。

他们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接触》,这是一个看似大海的风景,并在其中有计划添加海浪、塑料瓶、漂浮垃圾等细节唤起公众对海洋环境的关注。这件作品没有固定的尺寸,在不同环境和场域的展出中,也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美术馆展出中,装置背后会有意识地透出自然光,白天随着光的变化,波纹也会出现细微的光照变化。

目[mé],《接触》,森美术馆,“六本木穿越 2019”展览现场

其实,2020年“目[mé]”在上海黄浦江畔也留下了作品《“目”之廊》。这件作品作为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永久公共艺术作品之一,位于杨浦滨江南端北侧,上海工部局电器处新厂旧址内的“攀岩场”。《接触》也是《“目”之廊》五个组成部分之一。

目[mé],《“目”之廊·接触》,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图片由欣稚锋艺术机构提供,图片摄影:田方方 

该作品还包括由丙烯酸玻璃制成的圆形雕塑《丙烯酸气体大》、《丙烯酸气体小》,荧光管构成的《线》,以及由两块完全相同的巨石组成的《分离物》。五部分错落分布在深坑状的“攀岩场”内,艺术家借“攀岩场”的大动态之势,以微观视角呈现了现代城市的脉动。从地面望向坑内,作品伫立在空间中,在卷入我们每个人记忆的同时似乎在静静地释放着来自地质深处的能量,在杨浦滨江旧记忆与新场景交织,触动出视觉经验。

目《“目”之廊》,该作品位于旧上海电厂,如今成为一个开阔的艺术空间。 ©田方方

对于艺术作品和工作的关系,荒神明香曾在接受《“目”之廊》作品委托方欣稚锋艺术机构的采访时说:“我认为艺术和公众的关系,就等同于私密性和公众性的关系。说起艺术和公众,大多数人觉得是正反对立的两个事情,但我们却认为这两者是相等的。其实有时候我们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社会,不是为了他人——而是在真正的意义上为了自己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贯彻到底去实现。最后的结果却很可能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解答。”

目[mé],《“目”之廊》,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图片由欣稚锋艺术机构提供,图片摄影:田方方 

注:本文编译自“目[mé]小组”官方网站和《Casa》,部分内容由欣稚锋艺术机构提供。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