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年目前唯一值得看的一期《十三邀》:傅高义访谈

2021-07-17 17: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有天去吃饭,酒足饭饱之后拿起手机打开游戏收收金币,结账的大姐笑脸盈盈走过来,看了看我打游戏的手机,冲着跟同桌的人说,这吃完饭打游戏就不用结账了啊。我抬头看了看她,在开玩笑的表情之下,我也读出了她的真诚,她真的就是这么想的,可能她也经常遇到这样饭后佯装很忙就不结账的人。

那一瞬间,突然想起此前的一个感受,在看某个综艺节目,嘉宾在表述他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让我有了一种出离的感觉,他的头脑仿佛是个黑匣子,他被困在这个黑匣子里,努力的梳理清楚他理解的东西,又努力地向外输出着。

这世界上,最难搞清楚的,应该就是“想法”了,不仅是两个彼此隔绝的黑匣子,就连自己的那个黑匣子也很难看清楚。人们为了沟通,创造了语言,而语言不过是载体,就好比老式计算机的打孔纸带,穿过人脑这个黑匣子。在此基础上,人们用语言来传递“观点”,我们无法理解事情或者他人思想的全部,只能把这些全部抽象出来,变成所谓的“观点”。

 

许知远的十三邀,一直有一句口号,叫做“带着偏见看世界”,也大概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世界,并不是风景,虽然人看风景的时候也会带着某种文化、情绪,但还说不上是偏见。这个世界,应该是世界上存在的种种观点。而一个成年人,无法像一张白纸一样去看待各种观点,一般来说,都会站在某个位置,持有某种态度,去看待一个全新的事物或观点。

或者说即便是看,也要在某个位置去看,即便是想要过河,也必然要站在河的某一岸。就像文初的大姐,带着她业已形成的“偏见”,看到一切饭后玩手机的行为都会联系到逃避结账上。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每一个人的经历在那个黑匣子里面的积淀,或者说是每个人参与到这个世界上并观察这个世界的身处位置。它不仅是马克思所说的决定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还包含了长久以来的个人经验和身处的文化和小群体的氛围。

 

许知远,似乎越来越背离了他的那个口号,或许是他的初衷。在十三邀走入第五季之后,偏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正见,或者说是连观点都谈不上的碎碎念。在流量热点和真正的观点之间权衡,也许是许知远的难题,但第五季的水准大幅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话罗翔的欲言又止和浅尝辄止,胡润和俞敏洪的商业气息,郝蕾、王宝强、五条人的意识流纯描述,即便是吴国盛,也在十三邀的镜头里表现的像个知识“网红”。许知远失去了偏见,十三邀丢掉了特点。

 

但最新的一期十三邀对话傅高义,拯救了这一季的全部。即便是由于傅先生的突然离世,让访谈的素材并不是很完善,但也正是这种缺憾,让对话的内容更有想象的空间。

对话傅高义这一期许知远回到了那个中立且略显低微的发问者姿态,在小心的探索下,也逐渐接近了被访嘉宾,在其领域获得的成就的本质,也就是傅高义先生对他自己所从事事情的一些根本的理解。有些访谈在描述现象,有些访谈应该去发现本质,十三邀本应属于后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嘉宾都有总结这些本质能能力。

 

在访谈中,傅高义先生透露出了他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学研究的一些底层的观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从方法上来看,他并不赞同如今流行的一些将社会学当做自然科学,用设置样本进行实验调研的方式来研究的方法,他更倡导的是到历史里面去,到文化中去,到当事人身边去,这种“田野调查”的传统方式,是他一直所坚持的。

在观点层面,傅先生倡导的是对多元观点的理解,去理解人的行为,广泛地保持同理心,哪怕那个人是“坏人”,那个观点是“坏的”观点。当然他也开玩笑的说,唯一不能让他保有这种同理心的,就是特朗普了。

去理解,而不是教条的解释。这是在当今这个混乱世界能够获取更接近真相的观点的好办法。尤其是对当下的国人,掌握一点会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人都在问,美国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如此不好,与其这样,不如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在这个基础上去看未来该如何处理。

问为什么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思维方式,理解则是一种立足当下的方法。前者可能过于教条,而后者更加实际。因为立足当下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前走,看向未来,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一点上,傅高义也明确了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当许知远问傅高义,怎么理解当前公共知识传统的崩塌,即人们在精神上更难互相理解了。傅先生很坦白的说,他也不知道,但他努力的方向,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弥合文化、民族之间的那些不解,让美国人能够了解中国,让二者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

 

在许知远所表现出的公开行为上来看,他一直传递出的是一种具有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形象。而他也具有那种中式的、传统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就是理论大于实际。张口这个时代、动辄智识上的问题,虽然观点很多,但却鲜有能真正影响他人到达一种改变一些现实的境地。

在交谈中,傅高义所表现出的,就是跟许知远完全相反的一面,带有美式的实用主义,为什么?我不一定能解释得清楚。那我就试图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看看如何更好的利用。中美关系,问题很大,原因是什么无法一句话说清楚,傅高义的做法就是,那我就努力在其中去解决一些问题,改变一些状况,就够了。

特别是对于中美之间的问题,傅高义看到了中国的优势——国家权力在发展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他也希望美国能够在这一点上学习中国。同时他也含蓄的指出了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上的一股强有力的新力量,但中国人还没有适应这种力量,或者说不太清楚该如何去使用这种力量。

这就表现在一些傲慢的行为,以及众多口号掩盖下的实际行动系统的缺失。傅高义的建议是,由于中国当前的发展情况,到了需要体系化的去对整个世界各个领域进行学习和了解,从地理、风俗到价值体系,从宗教信仰到政治制度,也只有在这种了解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利用世界的资源。争取一个国家的支持,必须对这个国家的国民个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是有群体划分的地方,就无法做到观点一致。文化、政治、经济都必然会导致观点在某一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中的无法和谐统一。那么是去消除对方的观点,还是试图去理解之后,来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寻求并存的空间呢?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类似的教训,怎么做对大多数人更好,答案是很清楚的。

理解和行动,是傅高义在自己领域所坚守的两个信条,他也把这个通过节目传递给了大众。而在此基础上,傅高义还给出了对现代人的一个总体的建议——将视野放的更宏大一些。

也许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各个领域都陷入了一种所谓的“内卷”当中,精细化是大多数领域的主题。人们痴迷于细节,反而丧失了对宏大图景的想象能力。傅高义用日本做例子,二战后的日本是具有更广阔的视野的,应对战败,面向未来,这也让日本获得了黄金发展阶段。但如今,日本陷入了对细节的追求,丧失了更远大的东西,也就导致了日本社会进入了一种原地踏步的困境。

这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站在历史的档口,中国需要形成一个更成熟的视野,由此来与其他国家更好的相处。这种视野必然站在经济的基础上,但又必然不仅仅是经济的行为。它意味着对不同文明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也可能是破解人类当前困境的最好途径——去理解而不是征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