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法门寺国宝首次大规模出陕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1-07-17 09:35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法门寺唐代地宫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其地宫保存的文物不仅展现出唐人的物质享受,也能见识到唐人的精神信仰,所以提到法门寺,就有“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的说法。

澎湃新闻获悉,7月16日,“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展”在湖南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开幕。据悉,此次特展是法门寺地宫自1987年发现以来,文物首次大规模、高规格、全品类走出陕西。

展览以法门寺的历史和考古背景切入,以法门寺厚重的历史作底色,唐代汉传密教为桥梁,分为“千年古刹,悠悠地宫”、“密教道场,佛家圣境”和“奉珍献宝,礼佛祈福”三个单元,共展出57件(组)展品。其中,包括一级文物30件(组),为大家展示一幅璀璨夺目的唐代宫廷与宗教文化画卷。

唐 象首金刚铜熏炉

1981年8月4日,陕西法门寺连日暴雨后,塔身突然从纵向劈成两半,其中一半坍塌。1987年,国家决定重修法门寺。在清理废墟的过程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地宫。穿过地宫里阴暗的通道,在道路尽头处找到了两块石碑:一个是志文碑,详细记载了唐朝末年迎送佛祖舍利;另一个是衣物账碑,实际上是一张地宫宝物的清单。经过清理,2000多件大唐皇室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指舍利横空出世,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法门寺旧影

34年后,法门寺博物馆文物首次大规模、高规格、全品类走出陕西。7月16日,“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文物精粹特展”在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开幕。展览以法门寺的历史和考古背景切入,以法门寺厚重的历史作底色,唐代汉传密教为桥梁,分为“千年古刹,悠悠地宫”、“密教道场,佛家圣境”和“奉珍献宝,礼佛祈福”三个单元展出57件(组)展品。其中,包括一级文物30件(组),引领观众进入被尘封千年的奢唐盛景。

在展览开幕上,宝鸡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宏斌致辞介绍,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等级之高、品类之繁、数量之多、记载之清晰、保存之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罕见。“地宫宝藏”特展是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首次在陕西省以外举行的大规模、全品类展览。

长沙市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李文格表示,法门寺珍宝浩瀚,今夏行至长沙,这是宝鸡与长沙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宝鸡是文物大市,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以本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加深两地区文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交流,共同促进两地的文旅融合发展。

展览现场

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

此次展览由一件唐鎏金铜浮屠(复制品)开启,1987年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原件现藏法门寺博物馆。这件浮屠用来放置第四枚佛祖舍利(影骨)。由于其本身起伏的历史与时间的洗涤,法门寺地上的唐代建筑皆已不存,原本藏佛骨舍利的唐塔塔基之上,是1987年后修缮的以明代砖塔为原型的舍利塔。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法门寺地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古称阿育王寺,相传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在世界各地所建八万四千佛塔之一。在法门寺供奉的佛指舍利,从北魏时期就有记载,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考。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拓片)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代诸帝笃信佛法。自唐太宗始,法门寺就成为迎奉佛骨的圣地,每三十年开塔迎送一次,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地宫出土的两件碑文之一——《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刻,详细记述了法门寺的由来和唐代法门寺迎奉佛骨舍利的历史,以及“会昌法难”祸及法门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了佛骨舍利的形状和咸通年间迎奉舍利的盛况。

武则天曾与唐高宗一起请佛骨入长安供养。30年后,昔日的高宗皇后已经君临天下。在此期间,她下旨大规模扩建法门寺。公元704年,武则天下旨将舍利迎请到洛阳皇宫,万人焚香、千官朝拜,武则天也捐出了丝绢1000匹,外加自己御用的龙凤绣裙一条。没等到第2年将舍利送回,垂暮之年加上忧思宫廷叛乱,一代女皇走完了她的传奇一生。

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口径16.2厘米,高17.53厘米 1987年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公元819年,唐宪宗迎请佛骨,为此他下旨在法门寺到长安沿途修筑起一座座高台香案,很多人为了瞻仰供养舍利倾家荡产、卖儿卖女。时任刑部侍郎的大文学家韩愈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铺张浪费,结果被贬为潮州刺史,写下了名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公元873年,在位的唐懿宗再次决定将佛骨请入长安。此时的大唐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唐懿宗的想法遭到群臣反对,但是唐懿宗以“吾生而见之,死亦无恨。”的决绝力排众议迎佛骨入长安。活动空前盛大,为历年来之首。

唐懿宗也没能亲自将佛骨送回。他在几个月后逝世,年近13岁的唐僖宗为父亲“善后”,举行盛大法事奉归佛指骨舍利还法门寺。虽然晚唐已是强弩之末,但最后一次的礼佛活动却极尽奢华,供奉珍宝无数。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初四,法门寺地宫最后一次封闭。法门寺,见证唐朝兴盛的同时,也见证了其走向衰亡,期间也曾遭遇厄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此次展出的一尊残缺唐菩萨像,据传就是在毁佛运动中遭遇不测。

几经修缮的佛塔,尘封千年的地宫

唐僖宗封闭地宫之后不久,黄巢起义爆发,关中战乱一片。907年,唐朝灭亡。1987年,随着法门寺唐代地宫大门被重新开启,4枚佛指舍利,以及消失千年的秘色瓷、来自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等唐代宫廷文物重见天日,佛教文化、宫廷文化、异域文化交织相融的盛唐气象扑面而来。

法门寺博物馆保管保护科副科长权飞在此次导览中分享了发掘现场细节:“当时文物都清理完后,发现了地面有一块凸起。撬开一看,就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铁函,里面安放的就是真正的佛指舍利。之前在明显位置找到的三枚舍利,都是影骨,也就是唐人所造的复制品。”纵使最后一次皇家礼佛的时期已经接近唐的尾声,但其极尽奢华的赏施,仍可谓当今顶级的稀世宝藏。世人感叹其文物精美程度,也为其保存完整、良好而感到庆幸。 

其实,法门寺地宫之上的佛塔历经几次修复,地宫也曾被世人发现。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因地震崩塌。修缮法门寺的工匠们曾在地宫中目睹盛装佛骨的宝匣:“内匣贮佛骨,旁金袈裟尚存。”不过,工匠们在惊诧之余并不敢扰动佛骨宝匣和地宫宝物,地宫随后被封闭,在地宫之上建成新的宝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围绕地宫建了一个夯土层进行保护。

法门寺塔基遗址 图片来源于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民国时期,1938年,关中大旱,前来赈灾的官员看到作为千年古寺的法门寺塔身已经倾斜。1939年,在爱国志士、时任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的主持下,各方筹款、捐赠,历时一年多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曾有匠人偶然发现了地宫的一角。鉴于当时中国大地战火正炽,又有清东陵盗陵案前车之鉴,朱子桥立即召集知情人,要求必须立誓保守此秘密,保护国宝,决不让外人尤其是日本人知道。这些秦川汉子一诺千金,将地宫入口重新封闭起来。

在地宫内发现的第二块石碑——“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石碑,详细地记录了封存物品的名称、物主、规格、材质等。权飞在导览时介绍:“除了丝绸因叠压无法一一对照外,所有的金银器、琉璃等物品都可以一一对应。碑文有一条记录是说一件香炉 “原无盖”,在清理文物时,真的是没有盖。由此可见,地宫在这1000多年里,是没有打开过的。”

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依次展现了法门寺悠久历史、汉传密教文化和唐代的贵族生活。鎏金铜浮屠、金银宝函、锡杖、雀鸟纹香囊、银质茶具等金银器具,富丽堂皇,展现出唐代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富丽的物质生活;保存完整的伊斯兰早期风格的八瓣花纹蓝色琉璃盘,见证了唐代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盛况;八棱净水秘色瓷瓶、五瓣葵口秘色瓷盘,更是解开了秘色瓷的千古之谜,让人们有幸一睹“千峰翠色”之器的真容。

唐朝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金银器成为当时重要的工艺制品之一。据说当年参与法门寺地宫发掘的人最大的感受是“光线进入地宫,到处都是金光。”由此可见地宫里金银器之多。据统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共121件(组),其中大多数为唐懿宗、唐僖宗父子所供奉。这批金银器有唐代宫廷内库作坊文思院打造的御用品,也有江南地区的贡品。高超的制作技术,丰富的器物造型,华丽的图案装饰,展现了唐王朝发达的金银工艺。

唐 盘丝座银芙蕖

法门寺出土了一套金银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鎏金银茶碾子是其中一件。上面是“鎏金团花银碢轴”,下面是“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器物上刻划有“五哥”字样,是唐僖宗在宫中的小名,《衣物账碑》中也有记载,它和另外几件筛茶、烹茶、饮茶等茶具属“新恩赐物”,列在“僖宗供物”名下。由此可见,这些茶具是僖宗皇帝御用真品无疑。

唐人爱熏香,不仅发明了隔火熏香,还发明了香宝子等各种熏香器具,其中制作得最为精妙绝伦且最富艺术价值的当数香囊。由于香囊内部运用了近代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无论怎样转动,香囊内部盛香料的香盂始终保持水平,香料不会洒落。可悬挂于床头熏香衣物,也可随身携带,走过之处留下渺渺余香。

这件“鎏金雀鸟纹银香囊”是唐僖宗供奉给佛祖的。香囊为唐代熏香用具,可悬挂于床头熏香衣物,也可随身携带,走过之处留下渺渺余香。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不忘旧情改葬杨贵妃,却发现坟冢中美人肌肤衣物已经腐坏,只有香囊完好无损,因此推测杨贵妃也使用了同款金属香囊。

唐鎏金银龟盒 高13.1厘米,通长27.6厘米 1987年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一同展出的唐鎏金银龟盒、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等。其中唐鎏金银龟盒为唐代宫廷香器。盒呈龟状,龟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甲背作盖,内焊椭圆形子口架,尾与龟腹焊接,各部位纹饰与龟体相近,形象逼真。

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秘色瓷在世人眼中一直是个谜。长期以来,人们只在史籍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整个工艺都秘不示人。自秘色瓷从宋代以后逐渐失传,今人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首次揭开了秘色瓷器的神秘面纱。“衣物账”碑上对秘色瓷有明确记录: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而且在文物中找出了这13件宝贵的瓷器,和这13件瓷器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八棱瓶,经考证也被认定为秘色瓷。这件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肩部丰满,腹部为瓜体形。肩、腹部有八条竖向凸棱。青灰胎,胎质致密。通体施淡豆绿色釉,内壁开细碎冰裂纹。

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外口径2.3厘米,高21.5厘米,腹径11厘米 1987年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这批瓷器的出土,为秘色瓷的判断建立了标准。在后来的吴越钱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陈国公主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皇室墓葬中都有秘色瓷出土。”权飞介绍,“秘色瓷对于工序极为考究,成品很难,烧制时一件瓷器一个匣钵,据说3000件中仅有一件能烧制成功。在慈溪上林湖区域的秘色瓷遗址现场,发现了大量的失败品残片和匣钵残片。”

法门寺地宫保存的文物不仅展现出唐人的物质享受,也能见识到唐人的精神信仰,所以提到法门寺,无怪乎都说“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对此,权飞解释说:“我们只能看到书本上的盛唐,没有实物就只能想像。而通过法门寺,我们可以了解唐代王公贵族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这不能代表老百姓的生活。因为这些精美的器物不是当时平民们能使用的。所以,只有半个盛唐。但是,半个盛唐的背后,也有整个世界。通过这些文物的造型、花纹和图饰,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开放的盛唐。唐代熏香盛行,香料需求量可想而知不小,而香料来自南亚、西亚甚至欧洲。由此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展览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宝鸡市文物局主办,长沙博物馆和法门寺博物馆联合承办,湖南省茶叶博物馆协办。展览将持续至10月17日。

(本文据长沙博物馆公号、法门寺及雅昌等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