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技城|科创走廊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姬少宇  曹方
2021-07-22 11:1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科创走廊”是指相关城市通过集聚创新要素、改革创新制度打造形成的创新要素高度集聚、高端人才资源汇集、新兴产业创业密集的重点发展区块,当前科创走廊正成为区域创新竞争的新赛道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球典型的科创走廊有美国加州101公路创新走廊、东京筑波走廊、伦敦剑桥走廊等,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知名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推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建设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企业创新网络、完善创新服务配套体系等方面呈现出了诸多特色鲜明的做法。借鉴其经验,建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构建融通型产业群落、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建立政府服务配套体系,推动中国科创走廊创新发展。

一、国外典型科技创新走廊最新发展态势

(一)美国加州101公路创新走廊

加州101公路创新走廊(硅谷),位于美国加州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是一段长约40公里的谷地。硅谷最早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源于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建立,初期主要研究和生产硅基半导体芯片。在经历了半导体—微型处理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信息产业演化过程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抢抓机遇,硅谷快速成为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以及高新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至今仍引领着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潮流。以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为依托,大量风险投资公司及基金作支撑,硅谷汇聚了200多万高科技人员、集聚了超10000家科技创新企业,是谷歌、脸书、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特斯拉、甲骨文等科技巨头企业全球总部所在地,成为世界各地科技精英聚集地。

图1 美国加州101公路创新走廊布局图

(二)英国M4创新走廊

英国的M4创新走廊,是指从伦敦一路向西直到海滨城市布里斯特的M4高速公路沿线一带的高科技城市群。走廊带位于英国南部,沿途有雷丁、斯温顿、巴斯、布里斯托尔、加的夫等十几个城市,全长308.8公里。M4创新走廊以IT、生物制药以及软件设计等优势产业为主,英特尔、思科、微软、谷歌等各大科技企业纷纷将欧洲总部落户于此。其中,被称为英国“硅环岛”的伦敦科技城已发展为仅次于美国旧金山和纽约的世界第三大科技中心。目前,“硅环岛”创新活动日益活跃,聚集了网络科技、营销广告、时尚娱乐、数字内容、电信等超过4000家科技创业公司,催生出Transferwise、Shazam、Wonga等市值过百万美元的科技创业独角兽,已经成为全欧洲增长速度最快的创新区域之一。

图2 英国M4创新走廊布局图

(三)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

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全长约110公里,以东京为核心,带动横滨和筑波协同发展。东京—筑波区段长约70公里,以常磐自动车道和筑波快线为发展主轴,具有集聚顶级科研创新资源的功能。创新带内钢铁、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游戏动漫、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三菱、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都位于此地。目前已集聚了150多所高等院校、约8000家科技创新企业、800多家研究机构,其中包括全球超级科学城——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以政府为主导,集聚了筑波大学和数十家高级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了功能复合的科技新城和产业新城。

图3 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布局图

表1 世界知名科技创新走廊资源集聚情况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根据论文《基于高端要素的“广州一深圳一香港一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对策研究》及网络资料整理,2021.4

二、国外知名科技创新走廊发展路径分析

(一)发挥科研机构创新潜力,提升创新走廊整体实力

以上创新走廊着力发挥区域内相对集中的研究型大学和研发机构创新潜力,以人才为纽带,形成了强大的区域创新能力。

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及科研机构推动形成了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位于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的筑波科学城以国有及企业下属科研机构为主体,承担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功能。其中,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世界级顶尖大学,以及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日本国家高能物理研究所等世界顶级研究实验室均对日本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高校人才为地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巨大支撑。斯坦福大学鼓励教职工为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或自己创办公司,不仅鼓励和指导学生创业,还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场地,帮助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这一做法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是后来硅谷创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如上所述,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仅推动了区域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提升了科技实力,且促进了研究成果向科技成果的转换,形成了强大的创新源泉。

(二)构建高效的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和企业孵育生态

国外典型创新走廊在数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都站在的发展前沿,高效的金融体系、活跃的创投资本以及法律、管理咨询等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关键原因之一。例如,M4创新走廊中,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体系和风险投资十分活跃。咨询机构Dealroom.co的数据显示,2020年伦敦科技公司筹集资金105亿美元,大量创新团队可以通过路演、参与创业大赛等方式获得风险投资,创新团队的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新科技、新企业层出不穷,巩固了其作为欧洲领先科技中心的地位。与此同时,法律、管理咨询、财务咨询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生态的完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硅谷不仅拥有红杉资本等众多全球知名创投基金,还聚集了Silicon Patent、Wilson Sonsini Goodrich & Rosati PC等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以及LECG、Cornerstone Research、PRTM等管理咨询公司,形成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当前,中国的创业生态环境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推进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完善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管理咨询、风险控制等创业生态因素,为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鼓励创新资源互融互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新网络

国外创新走廊在发展过程中聚集了包括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高端人才、技术成果等各类创新资源,并通过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创新资源相互融通。例如在硅谷,大量的创业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不断进行相互选择,不断催生新的企业诞生,大量的创业资本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商业化,科研成果的高转化率造就了如微软、英特尔、惠普一样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同时,大中小企业间也可顺利实现创新资源流通,“引擎”企业、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间通过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的流动,形成了竞争和合作共存的创新网络。硅谷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仅凭自身不可能完全满足生产服务的要求,而强力的外包支持系统可以及时地将创意和构思变成产品,进行小批量的工业化生产。这些公司相互配合,实现了高效的信息交换,创造了组合与重新组合十分灵活的企业创新网络。

(四)政府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打造完善的创新服务配套环境

国外典型创新走廊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等方式,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环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筑波科学城是典型的政府开发模式,由日本内阁首相办公室下设的指挥部全权领导,政府给予园区企业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等多种优惠政策,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筑波科学城的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硅谷具有航空、公路、港口等复合型交通通道,坐拥旧金山国际机场、圣荷西机场、奥克兰机场三大机场枢纽,以及101公路、辅助州际高速公路和旧金山港,基础交通设施极为便利。

在城市配套方面,筑波科学城注重产城融合,配备商场、百货、餐饮、信息中心、酒店等设施和服务平台,产业发展与城市生活紧密融合。伦敦投入4亿英镑发展东伦敦科技城,其中5000万英镑用于建造欧洲最大的民用设施中心,为新兴科技公司提供礼堂、会议厅、实验室以及工作空间。

三、启示与建议

(一)提升科技创新走廊原始创新能力

加快创新走廊核心城市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重点发挥重大创新平台作用,打造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做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加大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也应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基础研究当中,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减少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评审考核、申报评奖等活动中的时间,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建立更加宽容的容错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

(二)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型产业群落

围绕产业重点和优势领域,通过引进、新建、改造、重组、整合等方式,巩固壮大一批具有强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培育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冠军和“瞪羚”“独角兽”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协调发展。支持“引擎”企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鼓励大中小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重构创新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形成灵活的立体式、无边界协作的新型产业生态圈。选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细分优势领域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营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市场,为创业企业加速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快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着力提高创业能级,完善“双创”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创业孵化载体向专业化、生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领军科技人才创业、产业组织者创业、极客式创业等高端创业,涵养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蓄水池”。以市场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引进国际一流创新专业组织,高水平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结构合理和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通知识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任督二脉”。

(四)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服务配套体系

做好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和布局,统筹协调重大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招商政策等,探索区域间产业共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人才流动等的有效举措。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人员往来畅通、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提升政府服务科技产业创新的能力,尊重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姬少宇、曹方均来自赛迪智库)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