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耕火苑|为什么安倍拿中国说事就能争取“浮动票”?

刘迪
2015-08-06 08:36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安倍要挽回支持率,这确实需要奇迹。

据《日本经济新闻》7月24日至26日调查,安倍内阁支持率降至38%,不支持率上升到50%,安倍2次、3次内阁以来维持的高支持率出现逆转。这表明众院通过的安保法案,极大动摇了安倍政权的民意基础。在日本政治中,支持率降至30%一线,说明政权运转已亮“黄灯”,如至20%一线则意味政权必然垮台。显然,安倍集团驶入“危险水域”,尽管如此,安倍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安保法案。

安倍能否扳回支持率?安倍要挽回支持率,这确实需要奇迹。日本战后历届内阁,都是在支持率急剧下降后被赶下台的。唯一次例外,即在小泉执政时期,支持率曾一度降至40%,而小泉突访朝鲜,领回日本人质,才让其支持率重回60%。

7月日本众院通过安保法制后,安倍内阁支持率急剧下降。7月27日安倍在参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别委员会上高调渲染中国东海油气田开发,指责中方不遵守两国共识。不过,次日日本共同社中文网站发表社评,质疑安倍目的。文中指出,安倍使用的都是旧照片,如要抗议,为何不在发现中方开发行动时抗议。部分日本舆论认识到,安倍集团为了证明安保法的合理性,有意煽动民众对华敌对意识。

在日本,存在一个很大的无党派层,这些人并无特定的支持政党,在选举中,他们的选票作为“浮动票”,波动很大。这次安倍支持率下降,正是无党派层意见发生变化。而扳回支持率,必须做通这部分人的工作。安倍长期以来,就是通过安倍集团,用大众媒体维持其支持率的。

日本依然存在一个强硬保守领导层。从政权内部看,安倍集团有各省官僚、内阁核心政治家。从外部来看,主要媒体领导人、保守理论家、众多跨国企业,都是维护安倍统治的力量。

从形势看,形势对安倍集团不利。那么,下一步安倍集团究竟要怎样出牌?这很大程度要看安倍集团上述智库人物的操作。我们知道,尽管安倍资质平平,但他却是战后第一个辞职后重新“登板”的首相。这在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安倍周围智库的各种政策操作能量不可小觑。

安倍要扳回支持率,必须继续主打“中国威胁”、“朝鲜威胁”牌。问题是这个牌怎么打?日前安倍在国会渲染中国威胁论时,有日本媒体质疑“中国威胁并非始新问题,为何此时在国会提起”。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安倍对中国的攻击,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尽管反驳,却未在外交层面更多反击。显然中方了解安倍扩大事态的意图。

下一步,安倍集团怎样出牌?原经济产业省官僚古贺茂明在其新著《国家的暴走——安倍政权的舆论控制》(角川新书)指出,日本政府内外,存在一个支持“安倍暴走装置”的“安倍团队”。这个团队包括①官僚组织②安倍政治家集团③舆论操作组④日本版NSC(国家安全保障会议)⑤媒体。了解这个装置的运作,可以防患未然。

古贺茂明说,安倍团队中的官僚,多数来自经济产业省。其中包括安倍内阁的政务秘书官、事务秘书官、广报官。而在内阁,存在一个支持安倍右翼思想的集团,他们从思想到政策,坚决支持安倍。另外,安倍极其重视对舆论的操纵。他最器重的人物就是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菅是一个从日本基层干上来的人,他对安倍提拔感恩戴德。与历代官房长官不同,菅义伟没有显赫家系,也没有太多的中央工作经验。但菅义伟的最大特长,是他非常懂得如何操纵舆论。

有人说,尽管安倍思想顽固,但在舆论操作方面,安倍却对菅义伟言听计从。为了实现安倍集团的政治纲领,安倍团队利用金额巨大的“机密费”,不断拉拢媒体及政治家。内阁机密费不用签发收据,也不会受追查。

在安倍内阁,最为核心的人物是“日本版NSC”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其中核心人物总理大臣、官房长官、外务大臣、防卫大臣4人,他们组成日本内阁核心。

日本媒体说,在政府外部,安倍安插了许多好友。例如NHK会长及经营委员等都换成安倍信任,且具有强烈保守倾向的“自己人”。这些人对NHK的报道倾向产生了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另外,安倍还与各大媒体尤其是电视台、广告公司领导频频会见,进行会餐,宣传推广其战略、政策。安倍也会直接打电话给各媒体负责人,而这些接到安倍电话的媒体领导,常喜不自禁吹嘘“首相来电话了”。

反安保法制运动及斗争仍在发展。日本的“中国威胁论”牌今后还是要出的。中国应研究对策,防止安倍集团拿中国说事,转移大众反安保法运动视线。对中国来说,第一静观,第二要研究、预防安倍集团制造与中国有关的“议题设定”,拿中国说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