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资本“遇见”小面,机遇or割韭菜?

2021-07-16 15: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全天候科技 全天候科技 收录于话题#消费风口40#融资1

面食赛道迎来投资潮,站上新风口。其中,遇见小面8个月内完成了3轮融资,估值约达30亿元。“存不存在一阵热潮之后,最后就一地鸡毛?我也在思考。”遇见小面CEO宋奇预判,5-10年后行业可能会有1000家企业死掉、萎缩。而对于赛道中出现的“模仿者”,他表示不担心,“这个市场足够,即使最后两家小面品牌同时存在,也不是很大问题。”

作者 | 胡描 编辑 | 罗丽娟

连锁面食品牌成为了这一轮餐饮行业的投资热门。

据烯牛数据,2021年以来,拉面、小面、即食面等面食类投融资事件发生了6起,数量看似不起眼,但却是过去3年的总和。

在已披露的融资金额中,和府捞面占据榜首,7月初,其宣布完成了近8亿元E轮融资;五爷拌面紧跟其后,在2020年4月完成天使轮融资后,近期完成的A轮融资金额达到了3亿元。

近日,川渝小面品牌“遇见小面”也宣布完成由碧桂园创投领投、喜家德跟投的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亿元。在过去的8个月中,这家品牌完成了3轮融资,目前估值近30亿元。

碧桂园创投在今年3月首次参与“遇见小面”投资后,短期内再次加码。碧桂园创投执行总经理牟宝璐告诉全天候科技:“上轮投资后,遇见小面各个方面的发展均超预期。持续看好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赛道、企业增长和经营质量,以及团队。”

同时,张拉拉、马记永、陈香贵也备受关注,更有红杉、挑战者、源码资本等投资机构加入混战。三家品牌的估值涨至数亿元到10亿元不等。

从赛道上看,面食是大众刚需消费品,市场足够大。但行业商业化程度却不高,还未走出类似海底捞之于火锅赛道,喜茶之于茶饮赛道的明星企业。

“目前为止没有巨头,但大江大河必有大鱼。而且粉面产品因供应链相对成熟而容易标准化,从而容易规模化。”百福控股CEO王小龙表示。2016年11月,百福以1亿元估值,对遇见小面进行了2500万元的投资,是较早关注到面食赛道的投资机构之一。

资本蜂拥而至,占位面食赛道的同时,更在寻觅拥有“冠军相”的企业。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拥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便成为当下“香饽饽”。

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认为,“遇见小面”正好赶上了这个好时候。这个在2014年创立的品牌,前5年的时间只开了20家店。而自2019年底开始,“遇见小面”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快速规模化,目前门店数量接近150家。在完成了上一轮投资后,其宣布到2024年计划开店1000家。

“如果是在去年、前年,我听到要开1000家店,自己都觉得太多。”宋奇说,“我很庆幸这是一个面食被关注的好时代。”

王小龙判断:“大量人才和资本的涌入会加速品牌规模化发展的进程,短中期会出现你追我赶、百家争鸣的景象。”

资本涌入面馆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变量?什么样的品牌能够抓住投资机会?在红海竞争中如何取胜?

针对这些问题,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与全天候科技分享了他的看法。以下是对话实录,内容经整理:

1

如何做一家长期面馆?

全天候科技:遇见小面创立之初开店速度并不快,但近两年却以翻倍的速度扩张,还计划2024年开到1000家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宋奇:我们2014年创立的这个品牌,那时候我们很年轻,白手起家。

前5年我们在搭建商业模式,小面不像做咖啡、汉堡、火锅,这些在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品牌可以提供参考。小面虽然根源于重庆大街小巷的面馆,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我们前面,没有一家把它做到真正的品牌化、商业化。我们要自己去创新,做出一个新的产品结构。

在我们眼里,遇见小面不能只有重庆小面一款面食,而是一个系列组合,针对消费者的用餐场景,要搭配什么样的配菜,什么样的小吃,我们在不断地调整产品线,(考虑)每样产品用什么食材,什么设备,开店选址选在什么地方,餐厅多大的面积,怎样的一个动线,怎么去营运和服务……前5年我们都在探索模式,最终把一个地方小吃做成了可规模的商业化品牌。

在那个过程中,速度快也没有用,一切都需要打磨。虽然我们也拿了几千万的资金,包括九毛九、喜家德、百福控股在内,但是我们重心在修炼内功。

到了2019年底,我们发现好像上了路,开店的结果越来越好,已经到了增长拐点,就开始加速去开店。到今天,我们每年以至少翻倍的速度增长,如果没有疫情速度可能会更快。

我们从2020年到现在也完成了三轮融资,每一笔资金过来,我们速度就可以更快一点。目前,我们在北上广深,珠三角,以及南京、厦门、武汉等城市,开了差不多150间店。

全天候科技:摸索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宋奇:最难的就是产品打磨。我们的根源是重庆那些大街小巷的夫妻店,他们和我们最后的结果都是一碗面,但实际上做法是完全的不同。

夫妻店的各种原材料大多是在门店现场制作好,从后厨搬出来直接到顾客手里,而我们要用供应链来推动这个事,这后面就跟着产品原料及工艺的拆解。它不能是完全标准化的一个料包,只能“适度标准化”,最后的一道生产工艺,无论是煮、炸、烤都要在门店进行的,口味是我们能生存的一个前提。

举个例子,我们的做法是把这个产品不断拆解,油辣子、青花椒、红花椒油、菜籽油等等十几款佐料进行搭配。小面的魅力也正在于这十几款调料,它的变化组合非常多,一个味型就有很多的变量。

然后从工厂运到门店,怎么样保存?现场又怎么调配?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大概有40个SKU, 大多数都要经过上述的分解,分解之后再重塑。这些做法跟夫妻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会使我们推出新品的周期相对长一些。

我们会选择一些有认知度,顾客接受度高的菜品进行研发。厨师在研发室做出来后,产品委员会、内部员工会首先测试。再经过1个店、10个店的测试,之后才会推向所有的餐厅,大概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才能最终推出。

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因为一旦推出去,就是几千位员工要进行同样的操作,但凡有一点瑕疵或者没考虑周全的话,就无法保证顾客品尝到的是跟研发同样的口味。

全天候科技:在面积和选址上,遇见小面有怎样的开店策略?

宋奇:我们的标准店面大概就在150平米左右,它在投资和租金上比较合适,又不至于很小,消费者的体验也会很好。

518平米的大店比较特殊,开在了深圳会展中心,那里是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每一次展会都有几万人来参观,我们就开了一家号称全球最大的小面馆。

选址其实是一个投资行为,就像投资人投我们一样,投完之后可能赚了很多,也可能会血本无归,选址失败你就这个店就没了。

我们在选址上,首先还是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开始,因为这里有主流消费人群,需求量巨大,对我们这种新面馆接受度更高。

我们目前基本上都是以shopping mall和交通枢纽为主,它们是展示品牌最佳地点,也是消费聚集地。也有一些写字楼商圈,例如我们开在了北京百度跟佛山碧桂园总部的楼下。在广州、深圳,我们在一些社区楼下也开了24小时营业的门店。现在我们有碧桂园创投的投资,以后也会和碧桂园服务合作,把面馆开进社区里。

无论是购物中心,交通枢纽,还是社区,写字楼商圈,我们都已经开出很成功的店。理论上我们什么样的商圈都可以布局,只要有人有需求的商圈,都会有店的。

而且在坪效这一块,我们和其他餐饮同行相比,比较占优势。面食用餐时间短,基本上就20分钟,许多人来吃就是因为方便,这也会让它的翻台率很高。

全天候科技:目前遇见小面依旧是直营为主,很少加盟,原因是什么?

宋奇:我要搭建整个体系,不断的提高品牌能力,这是要靠直营才做得到的。有小部分店做特许经营的实验,正在摸索相应的制度和管理体系。

它是一个to b的业务,直营门店服务消费者是个to c业务,它们的要求会不同。要怎样去和特许经营持牌人合作,怎样去监管,怎样的去培训,文化价值观如何让他们认同,这是一套体系。

任何事情,我都先要把它做懂,做通了,再去进行加速,要不然鞋子还没有穿好,就开始跑起来,最后可能人仰马翻。

现在我们绝大多数是直营店,我相信未来我们有几百家店甚至1000家店的时候,特许经营店会超过直营店。到1万间店的时候,特许经营店会占绝大多数。

全天候科技:直营模式资金投入较大,遇见小面如何解决?

宋奇:好的餐饮的企业并不缺钱,因为它是一个现金流很好的行业。加上我们可以利用股权和债权两方面进行融资。当我们体量足够大的时候,也受机构欢迎,所以资金并不是发展最大的壁垒。怕的是商业模式和品牌护城河不够强硬,那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遇见小面”是偏基础刚需的餐厅,很难像一个网红餐厅一样,开业三个月顾客连夜排队排得水泄不通,但(后者)半年过去了就可能倒闭。

经营稳中有升,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我们很多店已经开业5年、6年,到现在为止都是正向成长的状态,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生意。

2

新面馆VS传统面馆

全天候科技:一批新型面馆在市场中出现,它们和传统面馆有什么样的区别?

宋奇:新面馆这个概念基本上是我提出来的,它有4个特征。

第一是它定位极其清晰,细分极其精准。我做重庆小面,那就细分到重庆小面这个品类,而不是大杂烩,五湖四海各地的面。

第二是体验的提升,包括选址、装修、服务这些层面进行提高,当然,售价也会随之往上拉高,但是消费者其实是能接受的。

第三是品牌年轻化,跟消费者的沟通语言,什么样的调性,什么样的视觉体验,运营怎么跟顾客玩起来?

最后一个就是市场的数字化。我们已经建立用户数据平台(CDP),并实现100%小程序下单。顾客从他扫二维码开始点餐,就留下了很多习惯痕迹,这些数据我们都会用模型进行分析,形成持续的改进建议。同时会对顾客标签化,根据标签实现精准营销。

另外一端利用大数据提高餐厅管理端效率,比如现在已经使用大数据模型,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为餐厅提供营业额预估值。

比如产品上架一个月到三个月,最直接的反馈是两个方面,销售数据和点评平台上的反馈。

如果上架一周卖不好,可能是它的图片、名字、展示位置的问题。但如果新品一开始卖得很好,慢慢的卖不动了,那这个产品可能自身就有问题。

在差异化这一块,现在我们开店的城市多了,也发现有些东西在广东卖得好,有些东西在北京卖得好。即使同样一个豆花,在不同的地方数据都是不同的,上海喜欢咸甜口味,北京喜欢咸卤的豆腐脑,四川就是麻辣豆花,广东喜欢吃甜豆花,我们在推广和备货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在本地更受欢迎的豆花。

老一辈的餐饮人最头疼的就是这4个方面,他们最头疼的就是我们最擅长的。

全天候科技:遇见小面的另一个新,或许是跟资本紧密结合,原因是什么?

宋奇:我们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的企业,最开始就是3个创始人花了30万,在街边开了一个30平米非常简陋的一个小店。如果只靠原始积累,我们的速度会非常慢。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像老一辈餐饮企业,二三十年的进行原始积累,一个店一个店的开出来。我们肯定要有一些更加现代的企业建设方法。

所以我们在开业几个月的时候就拿了天使投资,等于一出生就跟资本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资金的话,可能我现在还只有5个店。然后是产业上的一些结合,喜家德、九毛九、百福控股都是餐饮行业的大佬,资源上的引荐和帮助,也是让我们能够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不会去迎合资本市场做某些行为。我们的投资人很多都是产业投资人,最大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很懂行业,对我们的干预少一些,不会像某些财务投资人这么苛刻,所以给我们非常宽松的环境,让我们能以终为始的去思考长期发展的问题,而不是说只针对下一轮的VC,只针对短期的财务报表,或者针对三年是否能IPO这样的相对短期的目标。

3

小面赛道为何热闹起来?

全天候科技:餐饮行业是近年来是投融资风口,这一轮的风为什么刮到了面食赛道?

宋奇:中国餐饮市场现在的体量是5万亿,未来两年会到7万亿。但这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资本化率如此之低,市场占有如此之分散,这本来就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市场。

所以说并不存在“最近才火起来”,它或许早就应该火起来了。我10年前我开始干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就笃定这会成为一个持续的朝阳产业,因为本质上这是一个民生行业。

现在大家看到这个市场,第一是因为国内的消费热情和中产的崛起,大家有极大的消费品牌有要求。第二是因为产业链上下游趋于完善。完善的供应链,完善的shopping mall渠道,完善的互联网营销工具,如自助点餐、支付、点评等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服务。我们就是一个终端整合者,品牌营运者,把这些产业整合在一起发展。

其实前两年这个风口就到了,先是到了茶饮、咖啡,今年最受关注的就是面馆和烘培。

至于说为什么是面食,首先肯定是有足够大的消费的容量,就是老百姓消费最多,复购率最高的产品。

其次是可复制的条件好,也就是说相对容易连锁化。资本都是逐利的,你展现出来的是好的模式,有确定性的未来,他才会参与进来。

我庆幸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时代,我们又在一个很好的行业,吃到了红利,也受到了关注,能够拿到的资源相对就会多一些,这也是必然的。

很幸运我们现在的规模不是很小,占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拿到资源后也能够快速跑起来。同样是借力,其他品牌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一天就变出几十上百个店,我觉得这个都是天方夜谭的事。

全天候科技:资本一窝蜂涌上来,也会让外界质疑割韭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宋奇:存不存在一阵热潮之后,最后就一地鸡毛?我也在思考。纵观中国20年的投资,大概都是这样,行业热了,一堆人一窝蜂的涌上来。但是经过5年、10年的沉淀,最后就出来这么几家。

餐饮可能会多一些,根本上来说,顾客也希望这个行业“百花齐放”。跑出来几十家甚至到100家有规模的上市公司,剩下的就可能做不上规模。当然餐饮企业也没那么容易死,它可能就萎缩成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地方性品牌。

割韭菜割谁的韭菜呢?投资人的韭菜,还是能马上上市割股民的韭菜?我觉得都很难,餐饮行业不会出现那么多潮退了一帮人都没穿底裤的情况。当然了,在3、5年后会有一批企业发展不起来,这个是肯定的。

全天候科技:近期赛道上也新成立了与“遇见小面”类似的品牌,如何看待这类竞争?

宋奇:更多人参与到这个行业,会使行业建设得更好,大家互相之间你追我赶,都会有所提高。

但是我不得不说,没干过这个行业,一切入进来,就要做出一个跟我研究了六七年的品牌同样的竞品,没那么容易。第一,我们不蠢也不笨,第二也不是没有资金和能力去做,我们并不怕竞争。新的品牌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试错,一定的沉淀,即使有所谓的先进打法,但是每一个细分赛道它都是不一样的。

你必须得搞清楚三个事情:模式力,模式上单店模型到底能不能盈利;组织力,有没有能力在不同的城市、门店,组织好成百上千上万的人;还有品牌力,就是怎么去让消费者喜欢你。这三个事情是我们摸索了很多年才慢慢走通的。

这个事情其实我没有太担心,在中国,1万家店的肯德基也阻挡不了4000个店的麦当劳,1万家肯德基加4000家麦当劳也阻挡不了1000多个店的汉堡王。在它们之后,还有一个15000家的华莱士。

这个市场足够,即使最后几家小面品牌同时存在,企业也能正常运转。给消费者多一个选择,不是更好吗?

*本文为全天候科技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获取转载格式要求。

原标题:《资本“遇见”小面,机遇or割韭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