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式走出去|中国企业投资北极地区,为何引发西方疑虑?

澎湃新闻记者 王泳桓
2015-08-05 12:35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据外媒4日报道,俄罗斯再次在联合国提交了一份120万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冰盖属于俄罗斯的声明。不过,北极圈其他四国挪威、丹麦、加拿大和美国都否决了俄罗斯的这一声明。

据估计,在世界尚未被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有22%可能位于北极。世界大国对北极的争夺正趋于白热化。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扩展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与之对应的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上,中国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议程设置及讨论的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近期先后参加了两个有关北极的会议:一个是上海论坛“冰融相见—北极生态保护中的亚洲角色”研讨会;另一个则是由《商业生态》杂志和挪威驻沪领事馆联合主办的“北极的未来”绿色经济沙龙。不出所料,在这两个有关北极议题的活动中,学者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依然只有两个字: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并不是一个北极国家,即使是中国领土的最北端也还距离北极圈1400公里远,但地理上的距离丝毫不妨碍中国对北极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参与北极事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切:北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影响;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北极航道的开辟以及北极理事会机制建设。

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上述几个关切中,是否存在所谓的优先顺序?

北极环境科考和气候变化研究是中国首要目标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目前参与北极事务最看重的是北极航道的开辟,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北极东北航道可缩短中国去往欧洲的距离。

但在上海论坛“冰融相见—北极生态保护中的亚洲角色”研讨会上,多位中国学者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均表示,有关北极环境科考和气候变化研究是目前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最优先的一个方面。

“不仅是中国,韩国也是如此,”韩国海洋研究院研究员Jungho Nam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也给出了相似的看法,“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将对中国、韩国这样的亚洲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陆地不同,造就北极地貌的并不是岩石和沙土,而是冰层。因此,一旦冰层消融,那么全球海平面也将随之上升。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称,1979年至2012,北极年均海冰范围缩小速率很可能在每10年3.5%至4.1%的范围内。北极海冰每10年平均范围的平均下降速度在夏季最高,在过去的30年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退缩史无前例。

“也正是因为这样,对北极生态和环境的科学考察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成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一个首要目标。” 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区域高级研究员兰马克(Marc Lanteigne)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与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北极国家相比,中国对于北极的探索也才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1999年,中国“雪龙”号科考船首次对北冰洋地区部分海域进行了综合考察,随后又分别在2003年、2008年、2010年、2012年以及2014年先后执行了5次北极科考任务。除此之外,中国2004年还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北极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影响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以此作为切入点参与北极事务显得合情合理。

“这(北极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影响)也是北极理事会的一个关键主题,现在中国已经是正式观察员国,也必然会强调这两点。”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白佳玉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北极事务,更多的是为了降低北极国家对中国的戒心。”

北极国家认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意图不清

不过,要想降低这种戒心,中国或许还应做另外的一些工作。其中,如何在参与北极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向北极国家释放善意,是中国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

据估计,在世界尚未被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有22%可能位于北极。一种不夸张的说法是,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

此外,该地区也蕴藏着大量的煤、金刚石、金、铀等矿藏资源,巴伦支海(北极地区的边缘海)还是世界海产品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近日,俄罗斯再次在联合国提交了一份120万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冰盖属于俄罗斯的声明。早在2001年,该诉求就曾被联合国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俄罗斯外长声称,这次他们的材料里增加了新的科学数据。不过,北极圈其他四国挪威、丹麦、加拿大和美国都否决了俄罗斯的这一声明。

对于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并对能源资源有着巨大需求的中国而言,将目光投放到北极似乎是一个瞄准未来的不错选择。

近几年来,中国通过与冰岛、加拿大、挪威、俄罗斯等环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大了对北极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投资力度。今年1月,更有消息称中国最大的煤炭和铁矿石进口商之一俊安集团(General Nice) 将接管格陵兰岛价值20亿美元的lusa铁矿石项目,而这也将成为中国全资拥有的首个北极资源项目。

但是,西方媒体却对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投资行为并不抱着一种正面的看法。在俊安集团接管格陵兰岛lusa铁矿石项目这一事件上,英国《金融时报》就报道称,中国投资者(哪怕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参与,可能在整个北极地区以及美国拉响警报。

“如果一个公司想要在北极地区进行投资,那么人们就会想知道这个公司的透明度和独立性如何,除了经济利益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政治意图。”特罗姆瑟大学- 挪威北极大学社会学系政治科学及社区规划教授拉斯姆斯(Rasmus Gjedssø Bertelsen)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解释说,“现在中国去北极投资的公司大都是国有企业,在透明度、独立性等方面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而在兰马克看来,一些北极国家之所以会对中国的投资行为抱有疑虑,也与中国短时间内的快速崛起密切相关。

“中国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扩大了外交影响力,北极大致也是如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这么大的影响力,人们自然会有一些疑问和担忧。”兰马克补充说,“此外,中国也没有关于北极的白皮书,因此北极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意图并不十分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北极事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极地问题研究专家程保志向澎湃新闻表示,中国在加强与北极理事会合作的同时,也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同北极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

“当然,中国在参与北极事务过程中也应尽快形成能让北极国家接受的身份和话语。”他强调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