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400万字到1200万字:《辞源》一百年来的修订

乔永(商务印书馆编审、《辞源》修订项目组副组长)
2015-08-03 13:4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以1949年为界,社会上一般把解放前的《辞源》初版、续编和《辞源》正续编合订本等称为老《辞源》,而称1979年至1983年出齐的四卷本《辞源》修订本为新《辞源》。1979年版称之为《辞源》修订本,是以之区别于1964年曾出版过一册的《辞源》修订稿本。

我们如果把辞书修订幅度超过25%作为一个修订版次的标准,《辞源》到底修订过几次呢?旧《辞源》出版后的35年,修订过几次,新《辞源》又走过了怎样的路程?我们对1979年至1983年的《辞源》修订本做新的修订,应该叫什么呢?是《辞源》再修订本,《辞源》修订本第二版,还是《辞源》第三版,或者第四版?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心,难以释怀。新修订《辞源》出版之际,根据手头资料,我们对《辞源》100年的历史和版本做了一个梳理,探讨新的修订的名称,求教于方家。

一、初版(第一版)。《辞源》编纂于清末,完成于1915年。1906年,商务印书馆成立辞典部,1908年《辞源》开始编纂。主任陆尔奎,主要编校人员有高凤谦、方毅、杜亚泉、孙毓珍、张元济、傅运森、蒋维乔、庄俞、孟森、顾实、殷惟和、刘秉麟、谢观等,前后参加者五十多人。1915年9月一版一次印刷。10月,初版发行。

《辞源》1915年版本页是这样记录的:“辞源(甲种十二册附图一册)定价二十元。中华民国四年九月印制。中华民国四年十月初版发行。”

根据“纸质之精粗,卷帙之大小”(见“《辞源》之评语”,华校杂志译文记载),分甲(大本十二册)、乙(大本二册)、丙(大本二册)、丁(中本二册)、戊(小本二册)五种版式。后称《辞源》正编。初版二十万部,当月再版印刷十万部。

这是《辞源》的初版,也叫《辞源》正编。全书字词并重。共收一万多单字,辞目十万余条,按二百一十四部首排列,四百万字,凡三千零九十四页。“计辞源所包赅者,曰古文、曰方言、曰文学、曰哲理、曰宗教、曰教育、曰历史、曰地理、曰政治、曰陆海军、曰天文、曰生理、曰物理、曰化学、曰算学、曰动物学、曰植物学、曰矿物学、曰生物学、曰卫生学、曰医学、曰农学、曰工学、曰商学、曰美术学、曰成语、曰习语、门类之众既若是,而列字之多,则约四百万言。多至三千余页,兼以彩色图画,安得不谓为学识之矿,经济之库也。编列总目,凡分二种。一依部首,一依笔画。依笔画者,以部首间涉晦昧,得此而检查较易也。”

《辞源》初版是我国第一部以语词为主兼及百科的综合性新型辞书,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大型汉语语文工具书。收词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正文以单字为排列依据,将复字附于单字下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创立了中国近现代大型辞书编纂的基本模式。作为开山之作,《辞源》初版或《辞源》正编作为《辞源》第一版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二、第一次修订(第二版)。1922年,方毅和傅运森担任国文字典委员会主任,主持《辞源》续编工作。主要是增补新名词。1931年12月,《辞源·续编》出版(据《商务印书馆110年大事记》记载,1932年出版《辞源续编》。根据方毅《辞源续编说例》记载,应为1931年)。“已备《辞源》者必不可不备《续编》。因两书合为一书,有相互补充作用。未备《辞源》者,亦不可不备《续编》。因《续编》本身即一崭新之百科辞书”(见《辞源续编》【1931】,《概要》)。主任编辑方毅、傅运森,主要编校人员有方宾夏、何元等二十六人。

《辞源续编》(丁种)一册。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初版。中华民国二十一(六)年一(七)月国难后第一一六版。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三(六)月普及本第一一三版。

方毅《续编说例》中说:“若照外国百科全书及各大辞典之例,每隔数年,增订一次。新著出版,旧著当然作废。然我国学者购书,物力维艰。《辞源》出版以来,销行达数十万册,大半皆在学者之手。故重订与增补,均为著作人应负之责,而应付一时之需要,尤以增补为急务。……将正、续两编性质比较,一则注重古言,一则广收新名。正书为研究书学之渊数。此编为融贯新书之津梁,正可互救其偏。”

这期间还有这样的版本记载:

《辞源》(丁种)。中华民国四年十月初版。中华民国二十一(六)年一(七)月国难后第一二三版。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二(五)月普及本第一一三版。

还有记载的“一一三版”“一二三版”应该是印次,和现在我们版本记录页所说的第xx次印刷意思一致。说明到1937年,初版仍在发行。

从《续编》的广告语和版本记录可看出,它既是独立的一本书,也是和1915年版互为补充的一本书。《续编》即可单独成书,也可与正编合二为一,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增补,没有与正编完全融合,不是一次完整的修订。《续编》虽是一个独立的版次,但是续编、补编性质,到了1937年,还是用的民国四年初版。不应该定名是《辞源》的第二版,可以把它看做1939年合订本中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版本和版权页:

《辞源》(正续编合订本全三册)。中华民国四年十月初版。中华民国二十一年《续编》出版。

正编分上下两册,《续编》一册,合在一起,全三册。这种版本的合订本,是三十年代常见的一个版本。

1937年初,设置“《辞源》增订处”,制定《增订辞源工作计划》,开始全面增订《辞源》。傅运森主持。全书加新式标点。王君复、周云青、周建人、冯宾符、杨荫深、华国章等十余人参加。同年,开始《辞源》正、续编合订本工作,傅运森主持。其中,陆石生主持为《辞源》合订本编四角号码索引(据唐锦泉《回忆王云五在商务的二十五年》记载)。

1939年6月,《辞源》正、续编合订本在香港出版,全四册。全书收单字11204个,复词87790个,合计词目98994条,约700万字。卷首有部首目录、笔画检字。采用了新式标点,卷末有四角号码索引等附件,查检较为方便。

正续编合订本版权页这样记载:

《辞源》(正续编合订本全一册)。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一版。民国三十六年一十五版。

正续编合订本说明:

《辞源》正续编原分三册。《续编》中所收复词,有为原编遗漏未列入者,有为原编已收,但释义不同,为之补充者;又有与原编名异实同,彼此互见者。兹为阅者检查便利起见,将本书正续编依次合并,并放大版本,订成一册。

如果说《续编》是正续编合订本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从1922年《续编》算起,这次修订时间长达十七年,修订增补的内容超过了50%。1939年这个正续编合订本应该是《辞源》的第一次大规模修订,可能定名应是第二版。

1947年8月,筹编《辞源》简编,专供一般读者使用。压缩篇幅为全书的三分之一,单字一万余条全部保留,复词词语也保留一万余条,其中新名词占十分之二,旧名词占十分之八,至于官名、书名、人名、地名删削最严,引例加注篇名。1949年,《辞源》简编出版。后改名《辞源改编本》,1951年2月初版,后也多次重印。这次修订,只是为了销售的需要做了删减,影响不大,应该不算做一个修订版次。

据统计,1949年前,《辞源》初版、合订本等共印行四百万册。

三、第二次修订(第三版)。1958年,《辞源》修订工作开始。由于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的分工,《辞源》由综合性百科辞书,修订为一部大型的古汉语辞书。商务印书馆设置了“辞源组”,吴泽炎任组长,还有赵守俨、周云青、刘叶秋、吴玉如、张子厚、王庚龄、陈丙炎等。

1964年,《辞源》修订稿第一分册(征求意见稿)出版。卷首《辞源修订稿序例》,将编辑修订内容概括为:删去全部新词,检查和改正立场、观点上的问题;在单字下加注汉语拼音、注音符号,并注《音韵阐微》《广韵》的反切,标出声纽。

1964年《辞源》修订稿(1-4)版权页这样记载的:

1915年10月正编初版。1931年12月《续编》初版。1939年6月正续编合订本第1版。1964年7月修订初版。1964年7月上海第一次印刷。

这个版本记录页,仍以1915年正编初版算起,把1931年的《续编》算一版次,把1939年的合订本算作一个版次,实际就是默认的初版后的二次修订,按顺序来说合订本应是《辞源》第三版。但我们分析后认为,续编单独不能算一个版次,1964年修订稿本没有完成,不能算一个版次,只能是1979年修订本的一部分。

1965年,修订稿第二分册完成一半,第三、四分册完成初步加工,由于文革停了下来,没有出齐。但这次修订,体例、宗旨和编纂方针、读者对象等的改变,对《辞源》影响重大。虽修订没有完成,但积累的经验为以后的修订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次修订如果完成,就可能算作一个独立的版次。由于没有出齐四卷本,因此我们把它看作是1979年修订本的一部分。

1975年夏,《辞源》修订工作再次列入了国家辞书出版规划。中央指定由广东、广西、河南、湖南四省(区)分别成立修订机构,和商务印书馆《辞源》编辑部共同修订工作。继承1958年分工,《辞源》仍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1977年,确定了《辞源》修订的方案。广泛收集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删《辞源》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词语。收词止于鸦片战争(1840),单字下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并加注《广韵》的反切,标出声纽。《广韵》未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他韵书、字书的反切。附四角号码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

1979年9月,《辞源》修订本修订初稿全部完成(见《人民日报》1979年10月4日)。国庆三十周年献礼书——《辞源》第一分册出版,印20万册。1983年,《辞源》修订本第四分册出版,修订本全部完成出版,全书共四册,3620页,共收单字12890个,复词84134条,总计97024条,总字数1200万字。

1979年《辞源》修订本版权页是这样记载的:

1915年10月正编初版。1931年12月续编初版。1339年6月正续编合订本第1版。1979年12月修订第1版。

这个版本记录页,与1964年的基本一致,但删去了1964年修订初版,这说明没有把1964年修订稿作为一个版次看待。这次修订,从1958年开始,到1964年止,到1975年重新开始,到1979年第一册出版,到1983年底《辞源》四册出齐,历时二十四年,前后四百多人参加修订工作(见《商务印书馆工作简讯》1980年1月19日),修订周期长达二十余年,内容与形式都与时俱进。所以1979年12月修订本第1版,实际是《辞源》初版后的第二次大规模修订,修订内容超过了25%,可能应定名《辞源》第三版。

以后,1988年,《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出版,1989年重印。授权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在台湾印行《辞源》修订本。1990年,《辞源》修订本两卷本出版。1990年,《辞源》(特精装合订本)出版。这些都是《辞源》修订本的不同版本。

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1979年版《辞源》修订本各版本,共印行330万册。

四、第三次修订(第四版)。1999年,酝酿《辞源》新一次修订。2006年,商务印书馆“启动《辞源》再修订的报告”,得到中国出版集团的批复。《辞源》修订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重排《辞源》修订本,对硬伤进行挖改。第二步,展开修订工作。2009年,出版了《辞源》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版,但修订内容没有超过25%,这是将铅排改为激光照排,为大规模修订做准备,不能算一个修订版次。

2007年2月27日,在中国出版集团的督促与支持下,商务决定修订《辞源》,成立了《辞源》修订领导小组和《辞源》修订项目组,拉开了大规模修订的序幕。2010年,得到国家出版基金750万元资助。

在研究历次修订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辞源》修订的规模和篇幅。《辞源》以尽量全面收录古代文献用字用词为目标,单字条目和复词条目的增补均控制在各集总条目的百分之十以内。根据“音义契合,古今贯通”的修订原则,系统整理《辞源》文字系统和注音系统,标注上古音。释文不仅要注意准确,还根据《辞源》的特色,简洁明确。《辞源》修订的目标是改正显误,补足欠缺,将知识性错误减到最少。全面修订《辞源》在文字、注音、释义、书证、出处等方面的硬伤。字头增加了1400余个,复词增加8000余条,增加字数超过200万字。如果把修订的内容超过全书的25%作为一个标准,这次修订是《辞源》百年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修订。

《辞源》到今天到底印刷了多少次,由于看到的资料有限,我们暂时还不能全部统计。而初版与随后的修订版本问题,脉络比较清晰。1915年《辞源》初版400万字,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700万字,1983年修订本1000万字,新的修订本1200万字,如果按修订幅度规模定版次,新的修订可能应该定名《辞源》第四版。

《辞海》初版出版于1936年,1958年修订,1965年出的修订本,算第二版,1979年修订本出版,算第三版,至今已出到了第六版。对比分析《辞源》的出版与修订历史,我们认为,1931年续编和1964年《辞源》修订稿本都是修订过程,续编与1939年的正续编合订本合并算一个版次(第二版),1964年修订稿本与1979年的修订本合并算一个版次(第三版),比较客观。

2007年开始的《辞源》新的修订,如果称名为《辞源》第三版,可能是将解放前的《辞源》笼统算一版,解放后的《辞源》笼统算一版,新的修订算第三版,似乎也说的过去,但与《辞源》百年历史的版本记载稍有不符。虽然看起来指称第三版、第四版差别不大,但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对先辈工作的敬畏,应该体现在称名上,我们应该慎重对待。

材料和学识有限,一家之言,敬请专家指正。

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中华读书报》的微信订阅号是“zhreading”。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