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观察 | 说起“昭和”,为什么会想起田中角荣?

俞天任
2015-08-02 11:18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昭和”是日本裕仁天皇在位时的年号,是指从1926年底到1989年初这跨越六十四个年头的六十二年。这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以及最后败战就在这段时间,战后重建经济以及经济高速增长也在这段时间,最后使得日本经济到现在还是萎靡不振的泡沫经济还是出现在这段时间,而且泡沫经济的崩溃也就在昭和刚结束后不久的1991年初,所以对日本人来说,“昭和”这个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最近日本一家电视台举办了一个名为“听到‘昭和’这个词,你想起了谁?”的民意调查,第一位当然是昭和天皇裕仁本人,但第二位却有点出人意外,是田中角荣。

人人都知道这种调查的结果当然不会是科学家或者艺术家,肯定会是哪个最能影响社会的政治家。但为什么不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东条英机;不是战后稳定了日本,制定了长期国策,开始了重建工作的吉田茂;不是制定了安保方针的岸信介;不是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所得翻倍的池田勇人,而是田中角荣呢?

当然田中角荣也是极有个性的人,好记。他是除了那些明治维新的元老之外第一位没有大学学历的日本首相,也是第一位在刑事审判中被判决有罪的前首相。在此之前的1948年,前首相芦田均虽然因为昭和电工受贿事件而被捕,但是最后被判决无罪,至于在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并被判决有罪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小矶国昭和平沼骐一郎则是因为战争犯罪,并不是刑事犯罪。

田中角荣也是恢复中日邦交的有功之臣,邓小平在1978年访问日本时依然和当时已经因为洛克希德事件而成为刑事被告的田中角荣会面,“吃水不忘挖井人”。

关于田中角荣有着数不胜数的传说,他有一个“带计算机的推土机”的绰号,推土机是指田中角荣强大的行动力,“带计算机”则是指聪明睿智。因为幼时家贫无力继续求学,田中角荣只是小学毕业,但他在出任大藏大臣时,却得到了被称为“官僚中的官僚”的日本最自负的大藏官僚的敬重,因为田中毫不费力地就弄清楚了那些似乎非常高深的经济名词和理论,提出自己的设想,没有哪个大藏官僚能忽悠他。

另一方面,田中角荣也是日本政治中最忌讳的“金权政治”的代表人物。哪个国家的政治都理所当然地会和金钱相结合,但是能像田中角荣那样把“金权”诠释到极致的也是少之又少。不少见过田中角荣的人都会绘声绘色地回忆他是怎样在堆满了一摞一摞票子的保险柜里随手拿出一摞(或者几摞)放在自己面前,豪爽地说:“拿去用,知道你这些天要用钱”,其实事后的回忆告诉人们,田中角荣从不乱用钱,每一个日元都用到了应该用的地方。

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接见来访的田中角荣,并向他赠送《楚辞》。

日本人当然不是因为这些负面八卦而记着田中角荣,日本人记着他,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日本的社会模式就是由田中角荣打造的。

一次笔者在某个专栏与人争论应不应该有全民健康保险的问题时,有人就主张北京、上海和贵州的山区本来就不应该是平等的,贵州大山里的山民不能享受核磁共振检查有什么奇怪的呢?可我告诉他一个事实,在日本本土,不管在哪个角落,任何人在一小时的距离之内都能接受包括核磁共振、CT扫描在内的医疗检查,这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日本是公认的社会平均程度很高的国家,日本文化本身就不太有“赢者通吃”的传统,强者有保护弱者的义务。这种文化的起源可能是因为日本列岛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和自然界斗争,因此团队精神一直就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部分,而团队精神的基本就是平等,但这种“平等”还是体现在小范围内,把“平等”推广到了全国范围的是田中角荣。

田中角荣出生于新潟县偏僻的农村,对东京和家乡之间的差距有切身感受。更重要的是他并不认为这是天然合理的,他认为既然大家都是日本人,就应该享受差不多的社会发展成果才对。田中角荣的这种观点充分反映在他1972年出版的著作《日本列岛改造论》里。

可以说《日本列岛改造论》是田中角荣的政治纲领宣言,在1972年出版后,当年总共销售了九十一万册,名列畅销书排名榜第四。一本政治书籍受到这样的关注是空前绝后的,这本书出版一个月之后的1972年7月,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出任内阁首相,切实地开始把这本书的观点付诸行动。

《日本列岛改造论》其实并不完全是田中角荣自己执笔写的。当时的自民党有一个田中角荣主持的“都市政策调查会”,在1968年搞出一个《都市政策大纲》,但这个大纲就是在自民党内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再加上学术色彩也太强,没有办法作为宣传的材料,所以田中角荣在决意逐鹿自民党总裁职位时,决定把那个大纲重新写一下,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让全国选民知道。

田中找来了几个对他很崇拜的通产省年轻官僚和《日本经济新闻》的记者来帮他写作。这些人包括后来在细川护熙内阁担任内阁官房长官,在村山富市内阁中担任大藏大臣的武村正义以及在小渊惠三内阁和森喜朗内阁一直担任经济企画厅长官的堺屋太一。田中角荣对他们是这么说的:“你们晚上在东京丸之内喝醉了摔倒在地上,很快就会有救护车来,到医院休息一个晚上就没事了,可是要在北海道这就死定了,难道这种差别不应该纠正吗?”

田中角荣天生有用很简单的语言讲清楚道理的才能,说能忽悠也行,说能说服人也行,反正他找来的写作班子被他说服了,接下来是要说服全国选民了。

这本书的“代序”、“第一部分·我的设想”和“第七部分·结束语”是田中角荣自己写的,其余部分是田中角荣口授,写作班子整理改写的,基本骨架就是那个《都市政策大纲》,但是删除了那些学术化的内容,更加口语化,反映了田中角荣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提出问题并且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

《日本列岛改造论》中文版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2年当时的日本是怎样一个景象呢?日本的GDP已经在1968年超越了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因为过度追求发展工业而带来的公害问题,因为工业生产吸取了大量劳动力而造成的农村人口过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出口产业得到了发展之后,如何寻找并确定下一个经济发展点的问题。

虽然田中角荣成天自称“小学毕业”,但那是为了拉人气,强调自己苦出身,没学历,实际上他最后学历是土建专门学校(相当于中专),他本人就有一级建筑师的资格,长期从事土建业,而且他经营的“田中土建工业株式会社”还是进入全日本五十强的土建公司,所以田中角荣把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定位在“列岛改造”,也就是土建上。

田中角荣的土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属于土建利益集团而在为本利益集团谋利益,他解释了选定这个方向的充足理由:“同时消灭过密和过疏的弊病,以便将来能够在美丽而舒适的国土上,高枕无忧地过着富裕的生活。为此,就要果敢地扭转向城市集中的这股浪潮,将民族的精华和日本经济强大的后备力量倾注到日本全国各个岛屿上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工业的重新布局,充分运用智慧和知识,建设全国新的铁路干线和高速度的汽车公路,配备通讯联络网,用这些作为强大的推动力,就一定能消灭城市和农村、‘外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和‘里日本’(日本海沿岸地区)的差别。”

当时日本的公里路程、大城市的居住条件、城市绿化面积和环境指数等各项指标均居发达国家之末,更加不要说巨大的城乡差别了。刚刚开始能够出国旅游,知道了外国是怎么一回事的日本人特别能和这本书产生共鸣,因为书中所描写的重视环境保护、消除公害、在全日本均衡地发展各种产业、发展二十五万人左右的中小城镇,使得人们不要背井离乡也能在家门口就业,这些目标基本上也都正是日本选民当时所希望的。

但是,田中角荣就任首相之后,实际上并没有能够随心所欲地按照“日本列岛改造”的构思行动。这是因为列岛改造所需要的征地行动使得地价飞涨,飞涨的地价又带动了物价飞涨。这种通货膨胀引起了社会不安,伴随着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石油禁运,更是使得草纸都成了抢购的对象。正好1973年11月,支持田中的大藏大臣爱知揆一因急病而病故,为了自民党内的派阀平衡,田中角荣不得已只能任命反对列岛改造论的政敌福田赳夫接任大藏大臣,而福田赳夫采取的“均衡财政”政策实际上就宣告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的结束。

此后,田中角荣内阁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也没有办法通过内阁改造更换福田赳夫来重启列岛改造计划,到1974年底田中角荣因为洛克希德受贿案辞职,后来就成了刑事被告,于是这个“日本列岛改造”也就无声无息了。

1976年7月,田中角荣因洛克希德受贿案被捕。

无声无息并不就是说完全消失。田中角荣虽然下了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保有了很强的政治影响力。田中派曾经是自民党内最大派阀,派阀成员都效忠于田中角荣,即使在田中角荣下台之后还是这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5年田中角荣因为脑梗病倒为止。在此期间自民党总体上一直有一种“没有田中角荣的田中角荣路线”的感觉,“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其实一直在进行,日本的土建行业一直很受重视,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前一直很景气,只要回想一下成龙前期电影的赞助商几乎都是日本建筑公司就知道了。当时的日本各大建筑公司不但在世界各地承接业务,甚至还想把业务推向宇宙,现在还能找到大林组、藤田等日本各大建筑公司设计的“月球旅馆”的效果图。

一来由于“日本列岛改造”的构思,二来因为农民选票来源的稳定性,自民党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从重视农民利益的角度来说,自民党就是农民党。

事实上就像田中角荣在《日本列岛改造论》中指出的一样,日本农民在1972年的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以下,非农业收入要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光靠农业不足维生,农村人口只能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谋生,这样就造成了农村人口的过疏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田中之后的历代日本政府也都继承了田中角荣的做法,在农村地区大兴土木。这样既可以实现“日本列岛改造”的构想,还能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稳定了农民生活就稳定了选票源。

因此日本农村的基本建设程度是很高的,远不止通公路通电气那么简单。不少日本农村的“町”或者“村”(这里的“村”是行政单位,不是自然村)都有能够进行国际比赛的体育场馆,有可以举办高水平音乐会的文化会馆。2002年日韩世界杯的时候,要向各参赛球队提供训练基地,很多日本农村为了争夺参赛球队前去训练而展开了激烈争夺。从电视上可以看到,那些村子都具有很好的训练和休息设施。其实那些设施平时都是空关着的,那次总算利用上了。

平时之所以空关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使用设施的人。其实到后来日本的农村土建已经偏离了“日本列岛改造”的构思,成为一种单纯保证农民收入的经济补助手段。产业的再分布和中小城镇的建设已经不再提起,在实行的仅仅是土建工程本身而已。建好的房子被传媒一点不留情面地嘲笑为没有灵魂的、空的“盒子”,所以这种工程也就得名“盒子工程”。光有空盒子而没有软件跟进是留不住人的,年轻人还是向往更加热闹的城市,所以日本农村人口过疏的问题不但没有通过土建工程来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

历史是无法重复验证的,如果田中角荣能够维持一个长时期的强势政权,又会出现一个什么结果?这可能是日本现代史上最有趣的问题之一。《日本列岛改造论》在最近一段时间又受到重视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因为《日本列岛改造论》并不只是在单纯鼓吹“改天换地”,而是给出了改造的根据,而且这些根据在现在看来也并不过时。田中角荣在书中有这样的论述:“通讯网时代是依靠电子计算机这个主角来处理消息的。电子计算机是把车间与家庭连结起来的通讯环行线,就好象铁路新干线的列车在铁轨上奔驰,运送着我们一样。我们还要通过通讯环行线来利用电子计算机,让电子计算机把它计算出来的资料,当即通过环行线向我们报告,此即新闻资料通讯。”这本书是1972年出版的,要知道,互联网的前身——美国国防部的ARPA网——1968年才刚刚开始研究,而田中角荣已经看出计算机网络(不是计算机!)的巨大作用,看出利用计算机网络能够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所以人们完全可以合理推测,如果田中角荣内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话,后来出现的那些盒子可能会有灵魂,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可能不会像现在那么严重。

因为这些基本建设以及进行这些基本建设的努力,使得日本社会即使在现在也是一个在生活水平方面城乡差异很小的国家。日本能很方便地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义务教育。一次在冈山县,我曾经参观过一所位于濑户内海一个小岛上的只有三个学生的小学,其实日本仅有一个学生的小学都有好几所。

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产业集中,带来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局部地区污染程度加剧和城乡差别扩大几乎是所有国家面临过的问题。欧洲老牌发达国家花了几百年时间以殖民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殖民主义已经不再适用的当今世界,日本大概是第一个成功地同时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的国家。但是日本却没有解决城乡人口疏密不均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如今的日本来说,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不少农村地区已不是“衰败”所能形容,而是“衰亡”。这就使得第二次安倍改造内阁甚至需要专门设立一个“地方创生大臣”的职位来解决,而且首任大臣是前自民党干事长,曾经和安倍展开过一场激烈的总裁位置争夺战,被认为是安倍晋三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的石破茂。

现在,日本政府解决农村问题,就只有采用各种方法使得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无论是采取调整产业布局还是鼓励城市人口参加农业生产。当然这两种方式都很困难,一来是因为日本制造业本身就在衰退,而且一般企业愿意转移的产能往往是需要人手较少的那部分,因为转移生产过程中人工干预较少的那些部分才不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二来日本农业改革还任重道远,农业在没有改革之前是无法接纳城市人口的。如果能够找到吸引城市人口去往农村的基点的话,田中角荣留给日本的一份遗产就是,那些城市人口不需要担心生活上的不便,遍布日本的高速道路、医疗设施、体育场馆、休闲设施以及学校能够保障他们享受到在城市里享受着的便利。

这本书1972年出版之后,当年就立即被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供“内部参考”使用。虽然译者秦新先生在扉页上很谦虚地提醒读者在引用时要核对原文,但是笔者对照着读下来之后的结论是,秦新先生的翻译无懈可击。1972年的中国还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出版这本书当然是出于研究田中角荣的思想的原因。因为发展水平的不同,当时的中国对日本所面临的处境还并不能完全理解,但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应该能理解日本当时面临的处境,因为现在中国基本上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以也应该更能正确地理解和评价田中角荣的这本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