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刊文评《海上孟府》:青史岂容尽成灰

任姗姗 张金金/人民日报
2015-07-31 16: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海上孟府》海报

电视剧《海上孟府》近日在广东卫视、东南卫视播出完毕,目前网络点播率超过3亿人次。该剧编剧、导演张挺说,自己用一年时间查阅史料、写作剧本,就是想为鲁迅当年的质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找一个答案。

《海上孟府》用精致的视听语言建构了第一代民族工业者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故事。晚清首批公派留学生之一、山东邹城孟家子弟在德国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回国辅佐洋务派创立汉阳兵工厂,成为中国早期军工业的发端。此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军阀混战,民族军工业奄奄一息,孟家不得已迁居上海。1937年淞沪抗战前夕,回国继承家业的第三代留学生孟文禄目睹了封建家庭轰然坍塌、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在各股势力绞杀下死里逃生,经历了最初的失望、迷茫、无力,最终还是回归“实业救国”的家国理想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儒家精神。

《海上孟府》的故事不算十分宏大,但有着时代的眉目。张挺将不屈的筋骨赋予了笔下的人物孟文禄。“孟子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文禄正是孔孟之道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是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精气神、自信力。”张挺说,这种爱国和自强的精神同样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宝贵财富,创作这部剧就是希望警醒今天的中国人:我们为何一定要严肃地反复提及过去?民族的灵魂是否依然健壮独立?爱国与自强是否已深深植根于每个人心中?

这是一个创作者的读史所得,也是现实之忧。古人讲,“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比国力贫弱更可怕的是国民精神的绵软涣散。70年前,民族危亡之际,文艺家们用文艺创作凝聚人心、挺立国民精神的脊梁。而今,历史的教训还未被足够总结,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影视剧新的枷锁。轻巧的、杂耍式的、空心化的娱乐剧屡屡创造所谓高收视率,挑战底线的“抗日神剧”更成了民族创伤的新疤。张挺反问道:“严肃创作、文化理想、世道人心真的成了电视剧的明日黄花?电视台就如同这个时代的大众讲坛,播出什么剧决定了传播什么样的观念、塑造什么样的国民精神。青史岂容尽成灰?”

不仅影视创作,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一切艺术创造都不仅要呼应当下,更应对历史怀有敬畏、对公众负有责任。在和平年代,当我们去重访那段伤痛的民族历史时,更值得警惕的当是健忘和自大的心态。

(原文刊于2015年07月30日《人民日报》24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