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答】孩子喜欢吃零食怎么办?

2015-08-10 10:48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问:孩子喜欢吃零食怎么办?

答:与其禁止孩子吃零食,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好的零食和正确的吃零食时间。

处在新陈代谢旺盛的生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或幼儿与体弱小儿由于正餐胃容量或摄入量不足,均需提供适量的加餐或点心对正餐进行额外的补充。但是,假如零食选择不当、时间不对或过量食用,也会扰乱消化系统的活动规律,影响正餐摄入量,从而导致营养失衡、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早在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中国营养学会就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根据食物中营养素的含量和分布,将零食分为可以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这三类,国外也有按交通灯的原则分为红灯、黄灯和绿灯这三类零食,便于小儿能简易理解和掌握。具体为:

可以常食用的零食——绿灯类:这些食物举例有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豆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柑橘、西瓜、葡萄、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蒸煮或烤制的红薯、不加糖的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

食物成分和特点:营养素含量丰富,低脂肪、低盐和低糖,既可提供膳食纤维、钙、铁、锌、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又能避免摄取过量的脂肪、糖和盐分。

适当食用的零食——黄灯类:这些食品是黑巧克力、肉脯、卤蛋、鱼片、蛋糕、各类煎豆、卤豆干、海苔片、苹果干、葡萄干、奶酪、奶片、琥珀核桃仁、花生酱等。

食物成分和特点:营养素含量相对丰富,但却含有或添加了中等量脂肪、糖、盐等应限制的成分。

限制食用的零食——红灯类:这些食品是棉花糖、奶糖、糖豆、软糖、水果糖、炸鸡块、炸鸡翅、膨化食品、巧克力派、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奶油蛋糕、罐头、果脯、炼乳、炸薯片、可乐、雪糕、冰淇淋等。

食物成分和特点:营养价值低,是含有或添加较多脂肪、糖、盐的食品,提供能量较多。

另外,提供怎样的零食还要根据小儿的个人体质差异有所区别。针对已经超重或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则需严格控制零食的种类和供应量(摄入量不超每日总能量的10%~15%),一定要做到零食的低脂、低糖和低盐的原则。

(汤庆娅 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问:为什么到了夏天脾气就会变得暴躁?

答:夏天气压低,确实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但是归根究底还是自己的原因。

首先要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

学会自我鼓励,自娱自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如你悲伤时,朗诵滑稽的语句,可以消除悲伤。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边走一走,能起调节作用。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做做游戏,会消愁解闷。情绪忧虑时,最好的办法是去看看滑稽电影。

当一个人追求某项目标而达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这不是自欺欺人,偶尔作为缓解情绪的方法,是很有好处的。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打打球、散散步、听听流行音乐,也有助于转移不愉快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许多看似烦恼的事物,用幽默的方法对付,往往可以使人们的不愉快情绪荡然无存,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灵。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也可以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这种美好的感觉往往都是良好情绪的诱导剂,拒绝受控。情绪并不等同事件。是情绪动了和坏了,并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认同了我就是那个情绪状态的全部,自讨苦吃,讨好情绪和冲动,却失去了自己。

(杨铭 吉林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