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劝理性看待热点:电梯吃人不能证明全国电梯都不安全

岳想/人民日报
2015-07-29 12:36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近日,四川彭州一名骑车摔倒的老人拽住上前关心的学生不放。结果监控证明了学生的清白,老人被警方批评教育。

更大范围的舆论关注指向湖北电梯“吃人”事件,多地近期发生的电梯事故也被媒体曝光。随着湖北电梯事件进一步深入,网上随之也传出一些如何使用电梯的“段子”。

悲剧发生后,各地清查问题电梯,其中不乏官方提供的数据。据国家质检总局最新通报,2014年,广州市、南京市、杭州市“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平均每天分别解救40人、28人、19人。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新电梯比较多,基本都是2003年以后增加的,“未老先衰”,未来电梯风险会越来越大。

最新的一起电梯事故发生在7月28日晚间,据信阳网消息,当晚,信阳市潢川县一酒店电梯发生故障,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

而7月29日,人民日报评论则指出,老人讹人不能反映全国老人素质下降,电梯吃人不能证明全国电梯不安全。媒体在报道这些社会热点时,多报道这种“冲突性”新闻,这与当前媒体从业者多为年轻人有关,“很少有60岁老人参与”,致使报道呈现偏颇。

全文如下:

从当年的“彭宇案”到如今的“彭州事件”,有关倒地老人该不该扶的争论,已经被讨论过多轮。然而,媒体关于“扶不扶倒地老人”的报道,或许只是全部真相的冰山一角。

就此议题而言,媒体上呈现的事实,多具有反差和冲突性,大致分为两种:其一,老人倒地无人扶,最终致死;其二,好心救助,反被讹诈,最终反转。

但很显然,还有第三种事实,或许还是在现实世界数量最多的一种存在。简单概括就是:上前扶起,身无大碍,谢谢帮助,微笑再见。但是这种表述,很少能在媒体上见到。

为何?媒体报道的事实,只能说明某个事实本身具有新闻价值,具有特异性、冲突性,符合媒体选择的标准。也只有这样,才会被选择进入媒体报道的取景框,剪裁加工,呈现大众。比如最近发生电梯吞人事件之后,马上有媒体保持跟进,各种电梯事故、伤人事件频频被报道出来。但是,这样就能得出全国电梯都不安全的结论吗?

报道中的讹人老人,相较于2亿多老人来说,量级上微乎其微。仅凭媒体报道的案例,不能得出老人整体素质下滑的结论。如果简单以媒体报道的比例去描摹真相图景,则无异于拿着万花筒看世界。

媒体呈现的真实与事实的真相,差异或许就在于此。

更何况,舆论场中做媒体的,往往是年轻人在舞文弄墨。60岁以上的老人,很少参与其中。舆论场中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这样的特征,难免在报道框架选择的时候,呈现一种偏颇。从报道的接受方来看,也是年轻人居多。

因此,新闻供给方在解读新闻的时候,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年轻人的角度代入事件,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原本认知框架的信息,从而与冲突事件中的老人站在相对立的位置。

然而,媒体的特性就是如此,即使苛责,也很难去纠正,必须适应这样一种存在。但对受众来说,认识并理解媒体这样的特性,确实是可以实现的。这种意识和素养有待普及。(原文标题为《理性看待老人讹人报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