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物 | 何家弘:B站普法新达人

2021-07-14 15: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何家弘。本社记者 哈隆/摄

记者|陈和秋

责编|王 蓉

正文共2855个字,预计阅读需8分钟▼

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所长,只是何家弘的其中一个身份。

在他身上的众多标签中,“跨界达人”大概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除了在法学研究领域学养深厚,他还出版过多部小说,蜚声海外;他举办的千人演唱会轰动一时,在网络各平台播放总量突破百万;他热衷于运动,足球、羽毛球比赛都获得过奖项,被网友盛赞“多才多艺的法学家”。

眼下,68岁的何家弘又一次解锁新技能——新媒体普法。在入驻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后的短短几个月内,“何家弘说案”已经收获了超16万粉丝和逾百万播放量。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在新媒体平台上备受欢迎的法学教授,手机却常处于关机状态。何家弘曾发文谦虚表示自己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尤其是对网络新事物的感知和掌握,很不迅速。那么,是什么让这样一位学者成为新媒体“红人”?近期,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了这位与众不同的法学专家,揭开“何家弘说案”背后的成功秘诀。

上B站说案的法学教授

上B站前,何家弘做好了退休的准备:他在2020年一年时间里发表23篇论文,打算以此为学术生涯画上句号。此外,他还制定了退休后的年度小目标:和妻子“携手练国标,舞蹈比赛露头角”。

然而,学校的退休通知迟迟未到,原计划只能搁置。突然清闲下来的何家弘决定接受此前新媒体的邀约:上B站做普法视频。通过热心媒体的帮助,如今,何家弘已经形成自己的新媒体矩阵,他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B站、西瓜视频等平台上,定期以视频说案的形式普及证据法学,偶尔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生活感想。

最初,何家弘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没想到竟备受网友欢迎。首期视频上传后,他的B站账号两天内涨粉10万。当再次打开自己的视频,他甚至被充斥全屏的弹幕吓了一跳。用何家弘自己的话说,“一不留神”就火了。

实际上,新媒体说“法”已经不是何家弘的第一次普法尝试了。年轻时,他曾热衷于创作犯罪悬疑小说,其中多部被译成多国文字热销海外,第一部小说《血之罪》还被英国《卫报》推荐为“亚洲十大犯罪小说”之一。而另一部小说《X之罪》在何家弘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悄悄翻译成英文在网上出售,标价高达900多美元。

谈起小说创作的动机,除了年轻时的文学梦,多年的法学工作也让他深感普法的重要性。在何家弘看来,普法所普及的不仅是法律,更是法治精神,普法方式必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而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让法学走出象牙塔和专业领域,步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侦探推理小说,其中桥段往往是通过法律手段惩治罪犯,在无形中传递着法治的思想。

如今,何家弘转战新媒体平台,秉持着浅显易懂、公众喜爱的普法标准,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亲和而不失个性的姿态,又一次大获成功。

新媒体,新挑战

对于上节目向观众说“法”,何家弘可以说经验丰富,他是国内法学圈中最早“触电”的学者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何家弘就频频受邀,在电台电视台法治节目中担任嘉宾,与撒贝宁、张绍刚等家喻户晓的主持人都有过合作。

然而,录制新媒体视频对何家弘来说却是一个新挑战。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制服”提词器。这是何家弘首次接触提词器。以前,无论是上电视,还是上台发表演讲,他一向习惯脱稿。就连他在2018年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为了方便自由发挥,都是特意选择一人钢琴伴奏,取代原本的民乐队伴奏方案。

但是,在新媒体说法视频中,由于涉及时间、地名、人名等案件细节,录制时不得不使用提词器。这让何家弘深觉被动,因为不熟悉操作,首次使用时他常跟不上提词器换句的速度,有时说着说着就脱稿了,首期视频里的何家弘也因此显得有些局促。

不过,要说最大的挑战,当属如何获得年轻观众的关注。对此,何家弘的经验是:“要让年轻人能插得上话”。过于专业系统的讲解会让说案变得枯燥乏味,为了提高趣味性,他在最近一期的新媒体普法视频中,加入了不少活泼元素。现在的何家弘玩起梗来驾轻就熟,还会在列举证据规则时来上一段贯口,瞬间炒热弹幕气氛。

专业但不失风趣

在案件解说的专业性上,何家弘可以说占据了高地。比如,最近一期的新媒体普法视频讲解“辛普森案”,该案对他而言再熟悉不过了。说起来,何家弘还是国内第一批关注“辛普森案”的学者之一。

早在1995年,何家弘从美国留学归来不久,就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体育沙龙》特别节目上谈论该案。为了做好这期节目,何家弘在资料收集上下了大功夫。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很多资料是他专门拜托美国导师从国外寄来报纸。

如今,“辛普森案”在国内流传甚广,从专业媒体到自媒体,网络上对这个案件的解说几乎涵盖了各个角度,甚至被不断演绎,偏离事实。如今选择这个题材说案,除了普及证据科学,何家弘也试图还原案件的真实面貌,从证据法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严谨剖析,甚至严谨到视频在进入正题前,光是对自己收集案件资料过程的叙述就长达11分钟。这也是“何家弘说案”的一个鲜明特点,被网友评价为“带有职业特色,非常详尽严谨”。

实际上,详尽严谨不仅是何家弘的职业特色,也是他的鲜明个人风格。采访时,何家弘习惯事无巨细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有时聊着聊着就逐渐偏离了主题,但他总能自行回到最初的逻辑主线,将话题拉回正轨。

在说案视频中,何家弘也喜欢向网友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比如他作为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调查庭委员,在参加相关会议时,曾遭遇背包失窃的经历。解读“辛普森案”时,他还向网友“安利”辛普森拍过的电影,这让原本严肃的案件解说有时更像是聊天。而何家弘的风趣幽默,又让这些主题之外的“碎碎念”听起来有趣而可爱。

挑战自我的非凡人生

其实,何家弘的人生远比视频中谈及的更加精彩。谁能想到,一个推动中国证据法学发展的法学“大佬”,曾是籍籍无名的水暖工,在爱情的激励下,通过半年复习考上大学,实现逆袭。

他曾被美国西北大学破格录取,无需通过任何考试即可入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何家弘甚至因此接到当时创设不久的新东方的讲课邀请,希望他能谈谈拿到美国名校录取通知书、获得诸多优惠政策的经验。

这些辉煌履历如果归结成一种品质,那就是乐于挑战自我。如今,年届68岁的何家弘对生活依然充满热情和期待,他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想法。然而,时间愈发有限,于是,从60岁起,他养成了每年制定一个目标的习惯,以此取舍诸多愿望。为了能集中精力,他的手机以关机为常态。

近8年来,何家弘完成了10公里长跑,拿下北京市运动会群众组羽毛球团体赛男子团体冠军,实现演唱会的专辑出版……而入驻新媒体普法,则是何家弘的又一个挑战项目,他和团队一起摸索新媒体运营规律,和网友互动,并且乐在其中。

后来的发展就如网友们所看到的,在何家弘的新媒体矩阵中,B站成了人气最高的平台。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诸多新媒体平台中,B站以聚集年轻用户而著称。回到开始的问题,是什么让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深受年轻人的欢迎?除了强悍的专业实力和合作团队的操作得当,了解他的生活态度后或许不难理解,旺盛的生命力和有趣的灵魂往往能超越年龄的鸿沟而熠熠生辉,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落伍。

原标题:《人物 | 何家弘:B站普法新达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