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读拉美|墨西哥式爱狗罗生门

万戴
2015-07-28 15:1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墨西哥无毛犬

2013年秋天,因为参加一位当地朋友家人的成人礼,我在墨西哥城革命大道旁边的一座小教堂门前,邂逅了一条奇怪的狗。这条大狗面相可以用“古拙雄奇”来形容,黝黑健壮、全身几乎没有毛发、体温奇高。它年轻的女主人告诉我这种狗叫做“墨西哥无毛犬”,纳华特语的名字叫做“Xoloitzcuintle”,如今在墨西哥已是千金难求的名犬。娇小的墨城姑娘摩挲着大狗砂纸一样的肩背,笑着告诉我说,“如果他生在古代,估计早就被做成了狗肉卷饼。”大狗舔舔我的手,摇摇尾巴,表示自己不担心。

依考古发现,阿兹特克人吃狗肉的传统由来已久,无毛犬在特诺奇蒂特兰地区漫长的生存史中也一直是古代墨西哥人餐桌上的常客。然而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征服,欧洲人和土著民族开启了漫长的民族融合,西方传统也将人和狗的关系逐渐转化,从猎人和助手、食客和菜肴的关系,变成了欧洲式的相伴相生、至死不渝,如何对待狗也就产生了不同意义上的解读。于是在今天的墨西哥,狗事无小事。

偏偏中国人就是犯了“狗事”:不久前,边境城市蒂华纳一家名为“乐口福” (Lo Yen City)的中餐厅被顾客发现杀狗入菜。据报道,一名顾客在乐口福餐馆后面听到狗哀嚎,于是探头张望,看到两个厨工正在杀狗,打算充当猪肉来炒面,马上告知了警方。警察随即发动突检,逮捕了餐馆老板和4名餐馆工作人员,并将检验该餐厅冰箱内的肉类,以确定肉品来源。

到此为止,虽然很遗憾地发生了无论是中国人、墨西哥人乃至墨西哥北部的犬科动物都不愿意见到的违法事件,但是事件的动机、经过、触犯的法律以及可能的处罚全都非常明晰:主要罪责是擅用食材危害顾客健康,其次是虐待动物。然而之后事件的媒体发酵和社会影响,则让对这一事件的关注、思考乃至讨论都有些失焦,从食品安全、职业道德的呼吁发展成为对于民族习惯的攻讦和道德审判。

在线下,因为担心自身饮食安全和对杀狗入菜行为的愤怒,蒂华纳民众组织起了抵制中餐运动,仅当地就有超过500家中餐馆受到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甚至南下到了首都墨西哥城;而在Facebook、YouTube等网络平台上,争论的焦点则集中于中墨饮食习惯、民族传统以及两国的国民素质。许多争论走到最后,已经很难看出故事的开头究竟是什么,只能看到西半球的愤怒和东半球的无奈。

简单浏览下,可以发现许多争论都来自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在一段本案的视频或是案件处理的新闻下,先是墨西哥网民留言“猫狗都是我们的伴侣和宠物不是食物”;接着会有人跟帖“都是中国人吃狗肉,中国人什么都吃”;之后会有中国网友回复“中国人不吃狗肉”、 “墨西哥人不也是啥都吃”,最后一直到达“中国人在墨西哥没有贡献赶紧回家去”、“墨西哥人自己社会乱七八糟无权指责别人”,由“有没有错”说到“有没有资格说别人错”。纠结于民族传统和国民尊严,虽然显示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已然走得太远,对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毫无意义。

一些国内媒体和学者将这个事件简单地解释为“文化冲突”。虽然事后的争执多涉及两国文化,但起因并不源自于不同文化固守自身的合理性否定对方。更重要的是,将所有不同族群间的社会冲突全部归结为文化因素,毫无疑问是一种懒惰且不负责任的行为。文化方面的分歧会源于缺乏相互了解、地缘隔离或是语言障碍等等。比起国际关系,文化交流和冲突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门类。但是对于具体的社会事件而言,所谓“文化”的概念又显得过于庞大和笼统。而既然是源于文化,就必然不能操之过急,需要长期的传播、交流和理解,一时间不能解决也是常态……显而易见,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如果一定要定义这件事,我更倾向于使用“污名化”这一概念。在这里,“污名化”并不是指对“杀狗入菜”事件本身的质疑,而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墨媒体和网民将指责扩大到对整个华人族群的社会身份、集体素质的质疑,在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墨西哥集体无意识之间给相关华人群体附加的污名化标签。

在论述“污名化”过程中,美国社会学家埃尔文·戈夫曼提出了三种最普遍的污名存在形式:首先是对身体深恶痛绝,即痛恨各种身体残废;其次是个人的性格缺点,比如软弱的意志、专横或不自然的情欲、叛逆而顽固的信念,还有不诚实;最后还有与种族、民族和宗教相关的集团意识的污名,这种污名可以通过血统传播,让全体家族成员都染上。

本次事件应当是属于最后一种。简单来说,是由于部分热衷于表达意见的墨西哥网民对于在墨华人有着一些固有的印象和观念,当某些个别行为或是新闻事件与这种观念能够产生印证时,他们就会将这种独立事件当作证据,去推断整个群体的行为方式,就像这次事件之后对于整个中餐行业的怀疑和抵制,以及对于华人社区的指责等等。

而扪心自问,墨西哥在中国社会中又何尝没有污名?几年前,当我和朋友提到将会前往墨西哥时,许多人的反应趋于一致:为什么要去那样一个地方?当我追问他们认为是怎样的地方时,也得到过诸如贫穷的地方、危险的地方、蛮荒的地方、影响健康的地方等负面答案,不仅离事实很远,离友好也不近。所以不需要苛责墨西哥网民,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接受信息作出反应。

污名的形成原因多样,在社会中的表现则有着许多共性。无论是愤怒的指责、恶意的嘲讽或是善意的指点,出发点都是将对方族群异化、区别对待,所以以族群的名义激烈回击恰恰是在帮助完成这个过程。无论如何,“吃不吃狗肉,是不是好人”这个漫长的论战其实没有胜者,在我们归类评价之前,意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其不同点,意识到每起事件都有独立性,更多地保持独立思考,也许才是两个社会在学习对方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之前更应该具有的自省。

我居住过的墨西哥城,有120万只流浪狗无家可归,在全球的首都城市里算是重灾区。随便走上几个街区,总会有条不同花色的狗出现在身前背后。我的选择是:在包里带上些食物随时喂喂,遇见牵着抱着爱犬的邻居时笑着打打招呼,打开电脑的时候尽量不骂人。

[作者系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研究员。“深读拉美”栏目由CECLA成员集体写作。CECLA是由中国和拉丁美洲青年学者共同发起建设的公益性学术平台,旨在通过对话和交流促进中拉深度认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