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校研发的酸奶、辣条、烧鸡、魔芋,会更健康好吃吗?
原创 巴九灵 吴晓波频道
从科研转化到商品只是第一步,而如何将商品转化为家喻户晓的国货品牌,则是艰辛的第二步。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近年来,借助电商、意见领袖以及直播等通道,高校的美食产品逐渐出圈。在国货食品界,大学也逐渐成为一支力量。
从酸奶、辣条、萝卜汁,再到烧鸡、酸菜……产品五花八门。今天,小巴就梳理一下大学做食品背后的商业逻辑。
这些高校的美食产品,大多都有科技含量。
长三角的华南农业大学,进行牛奶加工研究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在1930年代,华农前身岭南大学农学院已经拥有百头奶牛规模的乳制品制造厂。
该校推出的华农酸奶,价格不贵,闻名广州。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大学,推出了“凌老师酸菜”。凌老师原名凌宏志,是该校的生命科学院的副教授,对酸菜颇有研究。该校学生回忆,早年做酸菜研究,还要到居民楼里去偷别人的酸菜当样本。
凌宏志分离酸菜菌种,在腌制上利用L-乳酸菌进行发酵。媒体称,L-乳酸菌生长可控制,并且它能抑制其他菌种的生长,没有常见腌制物里所含有的致癌物亚硝酸盐。
凌老师正在品尝新出炉的酸菜
西南地区的西南大学,推出的产品包括西大魔芋丝、西大魔芋粥、西大魔芋豆腐等等。该校是国内魔芋研究的一座高峰:1986年,该校联合其他单位,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魔芋精粉机;1995年,该校成立了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部级魔芋研究中心,即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
西北地区的新疆石河子大学,其知名产品是“神内胡萝卜汁”。
1996年,该校得到日本友人神内良一的1亿日元捐助,成立神内新疆食品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制定了胡萝卜汁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包含了胡萝卜汁的方方面面: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等等。
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农业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烧鸡加工技术。目前,该校的美食代表产品是南农大黄教授烧鸡。黄教授原名黄明,执教南京农大后,他便带着一群研究生研究烧鸡,后在学校的支持下,创业做了黄教授烧鸡。
再看华中地区的湖南农业大学。在辣条之乡湖南,该校的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在辣椒、大米、淡水鱼等加工领域成果丰硕。学院与一家公司合作,推出了“翻天娃”辣条。辣条口味繁多,有天九靓翅味、爆辣牛筋味、素红烧牛排味等等。
翻天娃辣条生产线
酸菜、魔芋、烧鸡、辣条,这些日常食物,在高校教授以及学霸眼里,都是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健康课题。而其产品背后的科研的实力、高校的背书以及较为朴素的包装,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以上是高校美食出圈的重要原因。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高校的美食国货虽然出圈,但声量并不大,品牌化较弱。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食品广告一直是营销的重要领域,但高校的美食产品却一直缺位。
这背后便跟高校的美食商业化路径有关。其商业化路径一共有两条。
第一条路,走校办企业,即高校独资、控股或参股的经济实体的道路。
校办企业始于1950年代。像做集成电路与芯片的清华紫光、前不久深陷债务危机的北大方正,都是知名的规模较大的校办企业。
西南大学魔芋背后的运营公司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南大学占股8.8%,是第二大股东。
扛起西南大学魔芋研究旗帜的,是西南大学教授张盛林。他曾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向领导炫耀自己对魔芋研究取得的进展。有一天,校领导说:“你说你的魔芋产品这么好,为什么不自己做个公司,市场认可才是真的好。”
张盛林在田间培训芋农
受到刺激的张盛林,在西南大学的支持下,在2012年成立重庆西大魔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魔芋进行市场化。在2016年的一篇报道中,张盛林说,如何将产品推销到全国是个问题,因此他花了几十万元参加各种商业操作以及互联网知识培训。从从事科研的教授转型到一家公司的管理者,这本身就是挑战。
西大魔芋联合创始人在今年的一次演讲中透露了公司的经营现状:“公司在传承西南大学、农业部魔芋研究中心魔芋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还不大;但在公司进入市场化阶段以后,发展很快,从2020年报表来看公司的销售额接近3400万,利润大概有700多万。”
虽有利润,但规模并不大。
石河子大学的神内胡萝卜汁背后的公司是石河子开发区神内食品有限公司,而其大股东便是持股75%的石河子大学。今年4月,《乌鲁木齐晚报》的一篇报道援引公司销售副总经理的话说,公司“已建立了覆盖全疆的完善经销网络,并在西安、济南设有营销中心,开拓了数十个省份的经销渠道,销售量逐年上升”。
石河子大学的神内胡萝卜汁已经售卖了20多年,只是小范围出圈,尚未被大众熟知。
神内胡萝卜汁
这些年,校办企业时不时被人讨论,而相关的改革也在持续推进。早在2003年,时任清华控股董事长的荣泳霖分析了校办企业的六大问题:
▶一是校办企业对自己的定位或战略发展不明确。昙花一现的校办企业很多,问题是高校不明白自己的长处,也不明白校办企业到底要办成什么样子。学校经常以为凭借自己的牌子就可以与大企业竞争,却很少考虑资金来源和发展方向。
▶二是校办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实际上,学校的许多科技发明与成果转化相距甚远。很多校办企业都是几十万元资本的小型公司,他们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不容易。
▶三是许多校办企业都是教授在办,而学术与企业不同,教授们并不懂市场管理。很多教授把公司当成课题组,把股本当作国家经费,不考虑经营成本。
▶四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关系处理不当。一般来说容易走两个极端,或是学校把企业当成院系所来管理,频繁干预,动辄就撤换高级领导;或是学校对公司不闻不问,放弃股东权利,任其发展,以致有的公司变成少数人的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校企同时兼有国企、私企和民企的弱点,既有国企的僵化,又有私企的不规范。
▶五是校办企业普遍遭遇资金瓶颈。全国有1400多所高校,1000多所都在办企业,可上市的不过20多家,绝大部分校办企业没有融资渠道。
▶六是高校激励政策有待完善。比如有科技成果的教师作为事业编制,能否作为企业的股东参与?这个障碍影响了对个人的激励,继而影响教授个人成果的产业化。
这六大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办学与经商之间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矛盾。
高校美食商业化的第二条路是,高校不入股,而是通过将技术、专利转让给企业的方式,实现科研转化。黑龙江大学凌老师酸菜、湖南农大“翻天娃”辣条就是这样的模式。
凌老师酸菜背后的公司是黑龙江顺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私企,股东是两名自然人。按理推测,黑龙江大学是将酸菜专利授权给了食品公司。
2018年,《哈尔滨日报》一篇报道称,黑龙江大学的专利酸菜产品与公司合作后,“每年的产量在100吨左右。但这些黑大酸菜在市面上很难买到,100吨的酸菜成品至少需要400吨的白菜,这也决定了黑大酸菜每年只能有国庆节一个腌制期”。
产能问题限制了凌老师酸菜的发展。
“翻天娃”辣条是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研制,但出品方是湖南省翻天娃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只有两位自然人股东。
也就是说,高校对辣条技术授权后,食品公司可以利用高校技术作为背书,但品牌能否发展壮大,主要是看食品公司自己的能力,与学校本身关系不大。
但食品公司本身的规模也会影响辣条事业的发展,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翻天娃食品有限公司目前还是小微企业。
图源:企查查
值得一提的是南农大黄教授烧鸡跟南京农业大学的关系。
根据企查查的信息,黄明教授担任该校校办企业南京农业大学资产有限公司的监事。
在烧鸡事业上,他虽然跟南农大合作研制产品,线下店采用“南农大·黄教授”品牌,学校也提供一定的支持,但烧鸡的生产公司,即南京黄教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只有两个自然人股东,黄明占股61%,学校并没有入股。
黄明教授的烧鸡事业多半要依赖于个人。或许正因为学校不是股东,他早年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在他决定做烧鸡事业时,很多人觉得他不务正业,钻到钱眼里了,于是就举报到学校,要求开除他。
他一度有了放弃的打算。2012年南京出台了“科技九条”政策,鼓励高校老师在保留教师身份的前提下创业。黄明这才安下心,一边教书,一边创业,这才有了黄教授烧鸡。
去年,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一次讲话中讲到,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达60%—70%。
中国的高校们通过校办产业、专利授权等方式,正在实现食品技术的科研转化。这或许跟食品技术转化的门槛相对较低有关。但是从科研转化到商品只是第一步,而如何将商品转化为家喻户晓的国货品牌,则是艰辛的第二步。
原标题:《高校研发的酸奶、辣条、烧鸡、魔芋,会更健康好吃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