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餐资本化、标准化,中国厨师会成为第一个牺牲品吗?
文 | 华商韬略 董晓霏
和府捞面、兰州拉面、文和友、跨服炸串、遇见小面……
流量红利见顶后,曾不被投资圈看好的餐饮市场,竟在2021年成为替代科技互联网的当红炸子鸡。
资本裹挟下,餐饮资本化、餐饮工业化正把中国厨师推向消亡的险境。
餐饮要想做连锁品牌,讲究的就是“标准化”。
上世纪90年代,麦当劳和肯德基将快餐的概念带进中国,至此拉开了中餐标准化和“去厨师化”的序幕。
但中餐标准化的难度很大,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于是中餐学起了肯麦的生产标准化,由工厂统一生产,将半成品配送到门店,由后厨再简单加工,是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过程。
可中餐都讲究现做现吃,如何做到?
那便是半加工成品+料理包,包括吉野家、真功夫等品牌,大部分都是料理包的采购方。
味道统一、出餐时间快、成本低....最重要的便是省去厨师。
曾经,地方菜的大厨可以开到25k的月薪,不但人工成本高昂,厨师跳槽更是对餐厅生意起到直接影响。
而料理包可以减少此类风险,并且大大降低成本。
对顾客来说,料理包不健康却好吃,对资本方来说,厨师虽有手艺但成本太大。
“去厨师化”就是当今的餐饮趋势,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操作简单,利润高,可标准化程度高的火锅、串串、麻辣烫。
现代的各方压力更是中餐标准化的大前提。
中国打工人的头上有三座大山:房租,996,单身。在这种情况下,打工人基本上没条件做饭。于是外卖和速食就成为普遍选择。
餐饮人头上也有三座大山:人工、房租和食材。《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目前的企业人工成本以每年24.4%的增速施压,房租成本和食材更是逐年攀升。
这是资本的选择,也是消费者的被动选择,包括共享单车或社区团购等,讲究的就是效率,这就与厨师的“精耕细作”背道而驰。
就算中餐连锁的各路品牌使尽浑身解数,还是很难站稳脚跟,2019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约4.7万亿元,其中3.75万亿来自非连锁餐饮。
中国食客需求十分多样化,餐饮品牌的标准化下很难通过规模效应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图注:18年风靡全国的“答案茶”,仅用半年时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今天却成为欧美快餐一样的速食品,可能再过几年,能吃上一口地道的现炒菜都是一种奢侈。
火锅已经让国人的味蕾麻木了,难道国人的胃还要被料理包占领吗?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