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绿植、垃圾袋、魔力冰箱,音乐戏剧《自然颂歌》迷人又有趣
“我的裙子破了,被踩了两脚!”演完《自然颂歌》走向后台,女高音歌唱家李晶晶惊魂未定,和朋友惊呼。演出时,她的内衬裙被高跟鞋勾到两次,撕裂了一大块,行动很是不便,然而台前只有她一人,她得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淡定自如地唱下去、演下去。
7月12日晚,由比利时透明歌剧院制作、邹爽导演的音乐戏剧《自然颂歌》登陆上海夏季音乐节,中国首演。
这是一台独角戏,由13首曲子串联,包括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亨德尔的《九首德语咏叹调》,以及现代作曲家维姆·亨德里克斯的四首新作,古今对话、虚实相交,探讨了在技术与信息爆炸的当下,人类命运的一个共同命题:如何与自然共处。
来自中央歌剧院的李晶晶饰演一位绿色环保主义者,从现代穿越回1940年代,眼见着时代发展对自然环境、人的心性产生种种影响。屏幕里竖着烟囱,飘着浓烟,台上遍布着被工业垃圾包围的绿植,还有一台象征欲望、应有尽有、会变魔术一样的冰箱……李晶晶独自一人在台上游弋,看起来似“爱丽丝梦游仙境”,其实狼藉一片。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我们正在目睹气候变化对环境不可逆的破坏。其实早在1727年,亨德尔便在《九首德语咏叹调》中表现出对自然的新认识。
在此之前,亨德尔已经在伦敦生活了16年,主要以创作浮夸的休闲音乐和英雄主题的意大利歌剧的作曲家身份,活跃在伦敦的音乐场景中。《九首德语咏叹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几乎全都是为独唱歌手、独奏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的亲密的小规模作品。
究其原因,可能与亨德尔的一次旅途有关。1727年,亨德尔回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在这条被葱郁的绿植覆盖的回乡之路上,心事重重的亨德尔也许受到了自然的感召,催生出为“自然母亲”创作音乐的灵感。
“九首咏叹调全是歌颂自然、崇尚自然的。他说,你们每天都在地里挖金银财宝,但没发现空气、植物、大地就是我们的宝藏吗?在那个年代,他就在讲述大自然对人的重要性,说明很早就有人迷失,罔顾大自然的存在了。”
李晶晶这样阐述她的理解,“世界发展得太快了,欲望爆炸,一切都欣欣向荣,所有人都匆匆忙忙,但我们好像迷失了自己,找不到了自己。所以我们歌颂自然,你可以从自然界获取力量,重新过上正常的、舒适的、平静的生活。”她说,但也不能像后来的女主角一样,过度享用自然,想把一切都抓在手里,“过犹不及,人要学会平衡欲望,掌握好度。”
“独角戏嘛,也没人替你,没得歇,所有地方都要一气呵成,不能停。”戏都压在李晶晶一人身上,她不仅要唱歌,还要演戏、记调度,恰空古乐团躲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盒里,现场伴奏,“他们在我的侧后方,用的还是古乐器,声音很小,我的声音朝前,彼此都听不太清,配合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虽然抽象又难懂,《自然颂歌》演出结束时,现场依然响起了爆裂的掌声,不少人发自内心觉得它迷人、有趣。
“就像在美术馆看了一个当代画展,它不见得让你惊呼‘好美’,但会让你提出问题、学会思考。”李晶晶这样形容她的感受,“我们的审美停留在‘美’上面太多了,应该要多停留在‘思考’上。”
舞美设计人在澳洲,隔空建模,再由中国团队一比一完成落地;演出合成在北京进行,十几盆绿植都是从北京运来上海;圆白菜在比利时制作,每片叶子都有编号,被寄来中国困难重重,经历了一番隔离;黑色垃圾袋都是充气的,也有编号,要严格按照位置摆放……
“虽然排练时间很短,但中国音乐家太让人惊喜了,中国团队太让人骄傲了。”导演邹爽感慨。《自然颂歌》的舞美、多媒体、灯光、服装设计来自世界各地,因为疫情,主创团队隔空连线,在3月的欧洲完成世界首演,又在7月的上海完成中国首演,短短时间打了一场硬仗,塑造了一个“中国版本”。
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总监,近年来,邹爽制作了不少新潮的、先锋的音乐戏剧和浸没式歌剧,拓宽了古典音乐的接触视角,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走近歌剧。
此番带着新作来上海夏季音乐节,她一点也不担心接受度,因为翻看夏季音乐节的节目后,发现彼此志同道合,“上海的演出很多元,上海的观众也很包容,大家会用平常心去接触新鲜事物,而不是带着审视的态度,所以我很放心来上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