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伤的另一边,是对生命的渴望
原创
都说成年人的焦虑千千万,
但孩子,又何尝不是?
自伤的孩子,并非个例
《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曾刊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王纯团队的文章《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关注》。
文章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约为19.5%。
在中国,有研究报道中学生群体的发生率为27.4%。这意味着,每四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孩子出现过非自杀性的自我伤害行为。
自伤行为的医学名称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系列不被社会文化认可的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仅是一个精神病学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孩子要伤害自己?
当有自伤行为的孩子被问起时,他们很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因为心烦”“就是想割”。
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当孩子选择去伤害自己的时候,很可能正承受着各种各样的烦恼与痛苦。
除了精神疾病、人格特征、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来自学业的压力外,还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
缓解负面情绪
自伤的孩子常常有非黑即白的思维特点,容易片面关注负性事件,也更容易遭遇困境而产生负面情绪。
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办法,他们只能采用冲动、极端的方式,比如自伤来缓解。
#
表达自我愤怒
青少年可能会习惯性地惩罚或贬低自己,通过自伤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
他们在自伤前会感到沮丧甚至厌恶自己,为了减少或削弱这些负性情绪,实施自伤来实现自我协调和自我平衡。
#
应对情感麻木
自伤可能是为了不让自己麻木、重新产生情感和身体感觉的一种方式,这样产生的疼痛,让自己感觉到真实或再次活着。
#
表明自我身份
自伤可能是确认自我边界的一种方式。
自伤的青少年可能缺乏正常的自我意识,于是,他们便通过在皮肤上做标记等方式来确认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表明自己的身份或自主权。
#
引起他人关注
自伤可能是一种求救、避免被忽视的方法,可以通过自伤来影响他人、获得重视,如获得家人的关注与陪伴、满足自己的要求。
#
寻求兴奋刺激
部分青少年认为自伤可以“提供一种令人兴奋或刺激的感觉”。
#
抵抗自杀冲动
自伤可能是为了抵抗自杀的冲动,代替自杀的意图。比如青少年可能在察觉到自己有自杀倾向时,通过自伤来缓解自杀想法,但因自伤行为造成意外死亡的情况也存在。
很多时候,孩子自伤并非因为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那些自伤行为却可能使他们上瘾,变成一种无法停止的强迫行为。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帮助孩子“抵抗”自我伤害
面对孩子的自伤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恐惧。
所以,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会控制不好教育的“火候”,抓着孩子就是一番追问:“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养你到这么大,你怎么就不想活了?”
但这种追问,不仅无法教育好孩子,还会无形中把孩子“越推越远”,有些孩子会因此再也不向家长求助。
那么,面对自伤的孩子,究竟该怎么帮助他们?
01
家长:掌握教育的“火候”
及时发现并制止自伤行为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有敏感性,要能及时察觉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尽早发现孩子的自伤行为并予以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同时,要注意避免用强硬的语气质问孩子。
稳定自身情绪,提高养育技巧
家长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在事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要创造稳定、有序、平和的家庭环境。
调整过度控制、忽视等不良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科学引导孩子提高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试着教孩子分析情绪的来龙去脉,换一种更加积极的思考方式,强化正面情绪。
如果孩子一时无法停止自伤的念头,可以先引导孩子用一些健康的、无害的行为来替代自伤。比如,想要自伤的时候,用手握住冰块,用力挤压,让彻骨的寒意麻痹并分散注意力。
最后,也要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可以向父母、朋友、老师、医生求助。
02
学校:防止自伤在学生中蔓延
学校应该关心、接纳有自伤行为的学生,积极与家长沟通,提供心理辅导并制订个体帮助的方案。
在纠正校园排斥、孤立及欺凌行为的同时,建立自伤行为的预警机制,主动发现高风险学生,及时处理学生在校的自伤行为,防止自伤在学生中的蔓延。
结束语
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倾诉与表达,而不是责备与追问。
自伤行为的背后可能是为了“求生”。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足够的关心与爱,成为他们孤独无助时最安心的依靠。
当孩子向你伸出求助的手时,一定要及时抓住!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
总策划:王岽、董玲
原标题:《隐痛的青春 | 自伤的另一边,是对生命的渴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