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率先实现民族独立的海地,如何沦落到这般境地?

2021-07-13 12: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临溪主人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975-海地总统遇刺

作者:临溪主人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近日,海地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遇刺的新闻上了全球的热搜榜。这新闻对海地人来说,其实算得上是意料之内。

一死一伤...

(图:shutterstock)▼

海地作为拉丁美洲第一个取得独立的国家,同时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取得独立的黑人国家,其自诞生以来,国家命运便十分坎坷,不仅长期面临着独裁者的专制统治,而且经济发展也长期落后于周边国家,至今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率先实现民族独立的海地,如何沦落到这般境地?

海地和多米尼加在一座岛上

海地在左,多米尼加在右▼

海地革命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海地所处的海地岛(伊斯帕尼奥拉岛)一直是印第安人生息繁衍之地。欧洲殖民者到来后,便迅速在岛上建立了殖民统治,大肆杀害印第安人并掠夺他们的土地。疾病和艰苦的劳动也给岛上的印第安人带来了大量死亡,一度使得当地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海地的原生民族是操阿拉瓦克语系的印第安人

欧殖民者的残暴屠杀及病毒输入让阿拉瓦克人近乎灭族

(图:Wiki)▼

西班牙人为了发展种植园经济,开始从非洲掠夺黑人劳动力并将其运输至海地岛,因此逐步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使得黑人成为海地岛上的主流族裔。

在不断的人口消灭和人口转移过程中

这座热带小岛上的人从印第安人变成黑人▼

17世纪的海地岛,成为各种海盗的老巢,且法国、西班牙、英国为了争夺海地岛也爆发了多次混战。1697年,西班牙将占全岛三分之一的西部割让给法国,西部为法属圣多明各(日后的海地共和国),东部为西属圣多明各(日后的多米尼加共和国)。

《里斯维克条约》使岛一分为二

此地开始大力发展以奴隶为基础的农业种植园经济

至18世纪,更是成为法兰西帝国最富有的殖民地之一

(图:Nicolas de Fer/Wiki)▼

法国取得这块土地后,在当地大力发展种植园经济,并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到18世纪末,法属圣多明各拥有数千个各类种植园,其蔗糖产量超过英属加勒比群岛产量的总和,进出口总额甚至超越了当时刚独立不久的美国。这也是海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且海地的成就却是建立在对黑人的奴役之上的。

18世纪,法属圣多明各的糖厂

(图:Élisée Reclus /Wiki)▼

1789年,法国本土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并成功影响到了半个地球外的海地。1791年的海地有52万人口,其中黑人奴隶多达45万,白人仅有4万人。除了黑奴和作为统治阶级的白人外,还有数万的黑白混血儿,这些混血儿虽然是自由身,但却无法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政治地位。与此同时,海地的白人也试图借此机会让海地得以独立。

此时的海地,肤色就是阶层的代表

若白人主导了独立,那黑奴就更无翻身之日了

(图:Wiki)▼

当巴黎的国民议会宣布给予自由的有色人种投票权时,海地的白人却予以抵制。混血儿和白人之间的矛盾逐步变得突出,并使得混血儿逐渐和黑奴联合起来反抗白人的统治。最终,双方在1791年8月21日这天晚上酿成了更大的流血冲突。短短几个月内,起义便席卷了海地,很多黑人起义军采取了暴力手段对白人奴隶主进行复仇,整个殖民地顿时陷入混乱的内战中。

各人种之间的矛盾冲突,殖民主对贸易的掌控和限制

以及对成为法国人的向往,促使黑奴们一涌而起

(图:Wiki)▼

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的考虑和对自由思想的恐慌,除了法国外,英国和西班牙也先后出动了军队干涉海地革命。然而外国干涉军却常常因为黄热病而大量减员,再加上海地人民的游击战,最终归于失败。不过海地自身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据说有数十万黑人死亡。

此地的奴隶起义或会激发各殖民地奴隶的反叛意识

是奴隶主最为担心的,也是出兵的关键

(图:Wiki)▼

新生的海地遭到了欧美列强的敌视,当时蓄奴的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尤其对海地感到恐惧,生怕这个黑人国家会把革命的思想传播自己的统治区内。

在混乱中轮回

1804年1月1日,海地革命的一位领袖德萨林宣布独立并称帝,以本土名称“海地”取代“圣多明各”。德萨林攫取政权后,便对海地境内剩余的白人进行了大屠杀,残存的白人则逃至周边地区活命,以至于该国实际上消灭了境内的白人人口,即使是国内的外国人,也被禁止拥有地产。

海地成为第一个永久废除奴隶制的国家

德萨林(右)也成了开国元勋和独立后的第一任统治者

(图:Guillon-Lethière/Wiki)▼

德萨林及其家人被白人奴役多年

且目睹了众多白人的暴行

掌权后对白人的反击和清洗也在意料之中

(图:Wiki)▼

同时,为了防范帝国主义势力干涉,德萨林扩大并维持了海地的军事力量,并在境内兴建了多处要塞。国家也基本由军方进行管理,普通民众的受教育权、参政权也没有得到保障。

由于其他政治势力对利益分配不均的不满,德萨林在1806年遇刺。在他死后,海地也分裂成南北两个部分。直到1821年,才在让-皮埃尔·博耶的统治下重归统一。但通过政变起家的博耶政府最终也为政变所推翻。此后的海地,几乎一直处于军事政变的循环中,鲜有政府能够长期而稳定地执政。

博耶统治期间实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的统一

刚独立的多米尼加也要借助海地的庇护

不过终究是殊途难同归

(图:Wiki)▼

1843-1915年之间的海地,政治几乎沦为了各方势力争权夺势的工具,政客为了争夺总统的宝座可谓是不遗余力。这样的结果就是,这期间22个总统中只有11人在任时间超过一年。而不同国籍的外国商人,也为了自身利益进一步操纵政治。

另一方面,海地独立后的几十年内,欧美各列强均拒绝承认这个新生国家。法国以赔偿1.5亿法郎(后降为九千万法郎)为条件,作为承认海地独立的条件,直到68年后法国才收到了最后一笔款。这给海地的经济财政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是导致海地经济长期萎靡的一个重要因素。

查理十世上台后出动海军试图重新占领海地

海地人对做奴隶的恐惧远大于背负巨额债务

(海地赔偿协议 图:Wiki)▼

此外1804-1880年间,海地境内没有任何银行机构,这并不是海地政府不想建立国有银行,而在于当时海地财政脆弱到无法提供建立银行的原始资本。1880年,海地在法国人的帮助创办第一家国有银行。然而这家银行不但受控于外国人,而且通过金融投机,向海地政府提供高息贷款,并为海地政府发行纸币、管理海地财政,并从中收取高额佣金。这家银行大发横财之余,对振兴海地并不感兴趣。

海地国家银行

(图:壹图网)▼

各类政变、政治丑闻和政府的更迭,使得海地经济政策充满不稳定性。而政策的不稳定,则又进一步让外国投资者心生疑虑,从而减少在海地的投资,加剧了海地经济的恶化。外国商人也常常以炮舰外交作为威胁海地政府的手段。仅1849年到1913年,美国军舰就在海地水域停泊了26次。

为了确保美国在西印度群岛的防御和经济利益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一直是美国的目标

(把军舰开到摩尔圣尼古拉斯去

(图:Wiki)▼

一个黑人掌权的小岛国,谁不想来分一杯羹呢?

(德海—吕德斯事件)

(图:Willy Stöwer / Wiki)▼

从1909年到1915年被美国军事占领前,海地先后经历了七任总统,占领前的海地最后一任总统维尔布伦·纪尧姆·萨姆仅仅执政四个月。他试图通过处决政治犯来巩固自己统治时,却意外地被愤怒的海地人民所推翻。就在这时,美国政府以海地政府对美国银行欠债不还为由,决定出兵海地,对海地进行了长达20年的军事占领,直到1934年才撤军。

长期政权不稳,让海地的银行家和美企业家对其经济十分担忧

各种活动宣传,促使美国对海地进行军事干预

(图:Wiki)▼

不间断的痛苦

早在占领前的1914年,美国就得以控制了海地的海关。占领之后,美国更是在海地建立了一套严密金融管控体系。到1946年,以标准果品公司和美国制糖公司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在海地境内建立了多个大型种植园,占地多达33000公顷,专门生产剑麻、橡胶、甘蔗和香蕉。

海地美国糖业公司等一众美国公司在海利益受损

是其确定入侵的原因之一

这些企业之后又把控海地经济多年

(制糖厂 图:壹图网)▼

美军占领期间及之后的二十年,也许是海地历史上社会最为稳定的阶段,不但人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从1900年的160万,增长到了1920年的210万。死亡率也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下降,从1920年代初的30岁上升到50年代的38岁,这点主要归功于公共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

美国的入侵和占领自然是为了自身的战略和经济利益

保持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被残害的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查勒迈恩·佩尔特)

(图:Wiki)▼

美军占领后,废除了原有的军队,重新训练并维持了一批用于维持治安、消灭反美势力的新式军队。在占领期间,海地全国被划分为若干个军区,统一由军官指挥。得益于美国的援助,海地军方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而各方面选举候选人为了竞选也常常向军队献殷勤。

美国培养了一批愿意合作的武装人员

其全面干预了海地政府的治理和民众的生活

是美国占领期间重要的爪牙

(图:Wiki)▼

1956-57年,海地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当时反对派领袖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由于医生出身,且在广大群众中拥有良好印象,因此在军队的支持下赢得了1957年大选,就任海地第32任总统。不过杜瓦利埃就任总统后一改前态,迅速建立起了专制统治,对反对自己的人进行了血腥镇压。

有“爸爸医生"这种温情称号的杜瓦利埃

在搞独裁统治,秘密警察,恐吓,镇压时丝毫没有手软

(图:Wiki)▼

杜瓦利埃死后,由其子年仅19岁的让-克洛德·杜瓦利埃继任总统。在小杜瓦利埃统治下,海地经济进一步恶化,甚至其家族内部出现了“宅斗”的奇景。由于无法恢复经济繁荣和实现政治自由,海地的政局在进入80年代后急剧恶化。尤其是1983年梵蒂冈教宗对海地的访问,进一步助长了海地民众的反政府情绪。次年,海地陷入饥荒后,作为维护统治工具的暴力工具——军队也出现了哗变。1986年,杜瓦利埃政权被军队所推翻。

教皇的到来激化了矛盾,美国的重压又让其出逃法国

究其原因,还是所作所为招了民怨

(图:Wiki)▼

但杜瓦利埃政权覆灭后,海地并没有回归民主。与之相反,仍然在不断政变中轮回。1994年,美国再次出兵海地,把先前的民主斗士阿里斯蒂德推上了总统宝座。不过由于阿里斯蒂德执政后和美国政府的经济理念不和,因此仅两年便下台。

推他上位是为了实施自由市场改革以改善海地经济

以便美国能撷取更多利益的果实

不过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图:TSGT Val Gempis)▼

2000年,阿里斯蒂德虽然第二度当选海地总统,但是其和美国人在加快私有化进程、迅速解散军队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大。在2004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阿里斯蒂德甚至公开宣称自己遭到了美国特种部队的绑架,虽然美国对此矢口否认。

美国人维护的是符合他们利益的“民主”

至于民的意愿,民的生存均不在考虑范围内

(图:Wiki)▼

由于长期陷入混乱,海地的人均收入在过去十年中以每年5.2% 的速度下降,2005年时仅为250美元,不到拉丁美洲平均水平3320美元的十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人口(约480万)生活在农村地区; 其中80% 是贫困人口,其中三分之二是极端贫困人口。

本就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还容易发生干旱、洪水和地震,民不聊生

(图:shutterstock)▼

自海地立国开始,军队便在海地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几乎每个独裁政府都要依靠军队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20世纪90年代,国防开支约占海地国家预算的30%。这些军费耗尽了本来可以用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收入,也使得军方长期尾大不掉,成为制约海地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鉴于多次军事政变,海地于1995年解散了军队,导致其社会治安严重依赖于联合国维和部队。最近被刺的总统莫伊兹在2017年时,曾公开呼吁重建国防军,而这也许是他被刺杀的重要原因。

就算养军队,也没法抵抗虎视眈眈的邻居们

索性选个省钱的办法

(图:Wiki)▼

而外国列强的干涉,尤其是美国,却也是导致海地无法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外在因素。

对美国来说,海地人民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海地政府能不能听它的话。对海地政客和军人来说,海地人民也不重要,重要的自己能否在政治上攫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因此时至今日,海地总统的宝座仍然被人所觊觎。

今年4月刚上位的代理总理克洛德·约瑟夫

此时又就任代理总统

之后这两个位置的选举势必又会掀起腥风血雨

(图:Rency Inson Michel /w)▼

参考文献:

[1] Coupeau B S . The History of Haiti. 2007.

[2] Dupuy A . From Jean-Bertrand Aristide to Gerard Latortue: The Unending Crisis of Democratization in Haiti[J]. The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Anthropology, 2005, 10(1):186-205.

[3]李漫.海地宪政危机及其前景[J].政党与当代世界,1994(02):28-31.

[4]毛相麟.殖民主义与海地社会的欠发展[J].拉丁美洲研究,1992(03):28-33+54.

[5]陈芝芸,龚宗曦.试评海地的政治前景[J].拉丁美洲研究,1986(06):34-37+60.

[6]刘卫东.美国民主输出的困境——以美国在海地推广民主的实践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01):28-33.

[7]马小平.浅谈海地资本主义迟发展的原因[J].拉丁美洲研究,1993(06):47-53+28.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原标题:《美国隔壁这个小国,混得太惨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