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铁路红色故事 | 铸就沙漠铁路绿色长城

2021-07-12 18: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茫茫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

包兰铁路犹如一条蜿蜒盘旋的钢铁巨龙

在满目苍翠林带的掩映下

穿沙越岭向前延伸

在这里

铁路治沙人实现

“人进沙退、绿色永驻、安全畅通”

绿色梦想

1952年

原铁道部开始对包兰铁路进行实地勘探设计

1958年8月1日

这条横贯中国西北

第一个五年规划修建的I级铁路干线

包兰铁路正式通车

然而

通车并不意味着最后的成功

包兰铁路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

其中沙坡头坡度最大

风沙最猛烈

在开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因为流沙漫道造成中断行车11次

外国专家曾断言

“要不了30年这条铁路将不复存在”

在固沙治沙初期

老一辈治沙人先后尝试很多方式

都未能奏效

直到有一天

职工在沙漠休息时

捡到了驼队洒落的几捆麦草

并用铁锨把这团麦草插进沙子

扎出了“中卫固沙林场”六个大字

几天后

其他植物悉数被黄沙吞噬

唯独这几捆麦草扎出的六个大字

坚强地挺立在沙丘上

而这偶然的“一锨草”

掀开了治沙史上崭新的一页

后来

职工拿麦草在流沙里反复试验

扎出圆形、菱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麦草格

最终确定了1米×1米的“麦草方格”治沙新工艺

在“麦草方格”扎下的4到5年

腐烂的麦草在沙层表面形成珍贵的腐植质

为沙生植物提供了珍贵的“土壤”

他们用“天罗地网”锁住了曾经肆虐的“沙魔”

为了治理沙害

保障铁路的安全畅通

一代代铁路人与沙漠展开了持久战

第一任场长张宝善

1955年从河北来到沙坡头

当时只有21岁

他带着职工深入沙漠腹地寻找沙生植物

再用麻袋将种子背回来

踏遍了方圆百里的40多万个沙丘

栽种了5000多万株适于沙漠生长的植物

此后

张克智、林庆功等继任场长带领职工

在“天荒地不毛,风吹石头跑”

“对面看不见,千里无人烟”

的艰苦环境中

天作帷幕地作席

一半沙子一半馍

用汗水保住了铁路安全

阻挡了沙漠侵袭

固沙的问题解决了

但要实现植被的长久覆盖

必须解决水的难题

如果能把黄河水引上沙山

铁路两侧就可以种植比较高大的乔木

增强防沙林带的稳固性

但在如此高大的全流动沙丘上提水灌溉

在当时是水利科学的一个“禁区”

在巨大的困难面前

智慧的铁路治沙人

再次发扬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精神

兰州铁路局启动并多次完善

“引黄治沙”工程

建成4级泵站接力

扬程高达100多米的灌水设施

通过一系列课题攻关和技术革新

先后解决入水口缓冲、沙地渗漏等多项难题

成功种植国槐、臭椿等21种落叶乔木

红柳、沙棘等15种耐旱灌木

走出了“水旱并举”的新路子

1988年

中卫固沙林场建立

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

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

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

综合治沙防护体系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4年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

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

向中卫固沙林场颁发

“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证书

这是中国当年唯一入选的单位

60多年来

一代代铁路治沙人

赶着驴车收集麦草500万公斤

用铁锹扎设麦草方格16000亩

封沙育草6万多亩

艰苦奋斗2万多个日日夜夜

硬是在包兰铁路中卫至干塘区段的线路两侧

人工建起了一条

宽800多米、长55公里的绿色长廊

铁路治沙人

满怀爱党爱国造福社会的奉献情怀

传承和发扬

“坚守、创造、团结、奉献”

“麦草方格”精神

战黄沙、斗狂风

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包兰铁路防沙治沙的生动实践

为我国乃至世界治沙工作

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也提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

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共同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致敬,铁路治沙人!

原标题:《铁路红色故事 | 铸就沙漠铁路绿色长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