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浦东美术馆与泰特美术馆,以哪些“镇馆之宝”开启3年合作?

2021-07-13 14: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艺术头条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476#展览211#美术馆3

上海浦东美术馆3层,“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现场

从2019年开始,上海浦东美术馆与泰特美术馆的三年培训咨询服务合作,以及开馆大展,便已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展出艺术家名单

不负众望,2021年7月8日,泰特美术馆带来的开馆大展“光”,非常全面且重磅。其中100多件珍贵藏品,不少是第一次走出“泰特”,特别是泰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奥菲莉娅》首次来到上海。

美术馆1层内,单独用一个展厅,从其草稿、原作、细节、纪录片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奥菲莉娅》的诞生。

展厅现场

本文以介绍3层“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区域为主。现场用46位艺术家、17个展区从“光”与技术科学发展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呈现了一个综合性强、跨度200余年艺术史、层次丰富的展览。

抛开作品背后的意义,展览也算得上是一部“光电发展史”。

第1展区

第1展区现场

神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创造光,来区分日夜。所以,第1展区从“光”故事的初始地方开始。

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1775-1851)《站在阳光中的天使》1846年展出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856年国家接受的部分透纳遗赠

左:威廉-布莱克(1757-1827)《上帝审判亚当》

浮雕蚀刻,纸上水墨和水彩画

泰特所有,1939年由W-格雷厄姆-罗伯逊赠送

右:威廉-布莱克(1757-1827)《善恶天使》1795-约1805年

彩色版画,纸上水墨和水彩画

泰特所有,1939年由W-格雷厄姆-罗伯逊赠送

18世纪晚期,关于宗教题材的创作开始复苏。英国艺术家们经常探索字面或隐喻意义上光与暗的相互作用,如阴暗中闪烁的光亮暗示着痛苦中的希望。这展区作品便是从基督教、宗教、精神性、神与人类的关系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角度来解读光线。

如《站在阳光中的天使》和《上帝审判亚当》就是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诠释。

右:安尼施-卡普尔(1954年-)《伊希之光》2003年

玻璃纤维、树脂、清漆

泰特所有,2005年由泰特国际理事会赠送

这展厅中有一件截然不同的当代艺术作品《伊希之光》。安尼施-卡普尔将光视为一种实物而非简单的表面反射,《伊希之光》以非常粗糙苍白的白色外表,和具有光泽的深红色内里进行对比,给人深沉安稳的视觉感受。

这件雕塑作品的名字来自卡普尔的儿子伊山,但也指涉美国艺术家巴尼特-纽曼在1968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安娜之光》。

第2展区

第2展区

第2展区是一个非常具有英国艺术特色的展厅,展厅中的作品全部来自“光之画家”、著名的英国艺术大师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透纳的作品具有直觉性和科学性,他发展出新的艺术技巧来捕捉自然现象,展现光的强度和稍纵即逝。

在这个房间中可以看到一组组画,是特纳阅读了哥德关于色彩理论之后创作的,分别是光与色、与阴霾与黑暗。左边一幅色调明显偏暗偏冷,右边则会更加偏向暖、偏向亮的颜色。

约瑟夫-马罗德-威廉-透纳 《光与色(歌德理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摩西写作“创世纪”》1843年展出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856年国家接受的部分透纳遗赠

根据歌德的色彩理论,每一种颜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光与影的结合。透纳在学习了哥德色彩理论之后,就尝试用非常细腻和精巧的笔触去描绘气和云层的变化,因此透纳也是对光影的物理性质研究非常深入的艺术家。

透纳,透视学教学手稿

同时透纳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担任透视学的教授,在展厅中也呈现了一系列他为学生准备的透视学教学课程手稿。通过手稿看他如何向学生演示,光线在不同的材料、形状表面的折射、反射原理和阴影的产生。

第3展区

莉莲-林(1939年-)《液体反射》1968年

有机玻璃、金属、水、液体石蜡、电机、电气组件、灯

泰特所有,1973年购藏

第3展区单独陈列了一件当代动态的装置作品,作品中滚动圆盘上的2个玻璃球与透纳手稿里的玻璃球进行呼应。

展览也借此想说明,不论是透纳时代,还是当代艺术家莉莲-林,他们都在以一个类似的角度,针对“光”主题,以不同方式进行深入探索。

不同的是,莉莲-林是在动态中呈现光线的变化效果,而透纳则是纸面的静态形式。

第4展区

第4展区

第4展区是以约翰-康斯太勃尔为主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英格兰乡村风景风光的架上油画、版画作品。

康斯太勃尔和特纳属于同一时代,康斯太勃尔对自然和天空的变幻效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同透纳一起改变了英格兰风景绘画的风貌。

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37)《有草甸瞭望索尔兹伯里大教堂》1831年展出

布面油画

国家彩票通过遗产彩票基金、曼顿基金会、英国艺术基金会(部分来自沃夫森基金会)与泰特会员协助泰特与2013年购藏,合作单位: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科尔切斯特与伊普斯维奇博物馆联盟、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索尔兹伯里博物馆

作为一个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的风格更加高度还原现实,和对细节苛刻的绘画。其《有草甸瞭望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是1830年开始,当时康斯太勃尔因妻子的突然离世而经历了一段悲伤的时期。画作展示了一座被汹涌乌云笼罩下的大教堂,被重现的太阳所照亮。

据说,康斯太勃尔后来又添加了基督教中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彩虹。在他的草图中并没有彩虹,而且在他所描绘的那些天气状况下,彩虹是不可能出现的,彩虹降临到其好友约翰·费舍尔教士的府邸,这被解读为对费舍尔的敬意和对他的友谊的感谢。

无论是这幅画的前景中,景还是远景,其实都是倾注了康斯太勃尔非常多的心血。

约翰-康斯太勃尔版画作品

展厅中也大量呈现了康斯太勃尔的英格兰风景版画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投入巨大的精力创作了一系列版画作品。

在为这些版画所写的文字中,康斯太勃尔将自己描述为“一位创新者”,他将“自然界前所未有的品质”添加到视觉艺术中,从而改变了视觉艺术。

第5展区

约翰-马丁《被摧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

随着进展,17和18世纪的欧洲,哲学和科学慢慢兴盛起来。第5展区可以看到艺术家对“启蒙时代”进行回应,探讨新科学和技术的主题。

这时期艺术家重新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并且强调人的感情与理性、逻辑同等重要,所以许多艺术家恰以与理性和秩序相背离的方向进行创作。

比如说大面积红色以描绘火山著称的约翰-马丁《被摧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它描绘意大利的两座古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毁灭。

画面是公元79年,庞贝古城被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岩浆覆盖前的景象。它其实是充满了艺术家非常浪漫想象的,因为艺术家并没有当场见证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场景,而约翰马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火山爆发的自然景观,以及像前景中比较渺小的正在逃难的人们,大与小、明暗的对比,来强调这种不可预测的非常强烈的自然景观之下,人类的渺小和无助。

《被摧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局部

这幅画值得称道的地方是,艺术家对于庞贝的描绘非常细腻,往中景近距离看,甚至庞贝的环形剧场和街道都通过淡的浅红、红色或白色细致勾画出来。

赫库兰尼姆在画面左侧的远处,为熔岩所灌盖。庞贝则在更靠近前景处,具有更为详尽的局部。画面中的维苏威火山正处在爆发的初期,熔岩的光芒将整个风景染成了鲜活的红色,天空似乎也因飞舞的灰云和闪电而震动。

第6展区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1829-1896)《玛丽安娜》1851年

板面油画

泰特所有,英国政府抵税所得,1999年分配给泰特美术馆

第6展区,主要呈现19世纪英国艺术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及科学巨变之后发生的变化。

进入展厅能明显感受到作品画面色彩较之前鲜亮。展厅内的作品大多描绘了家庭室内所发生的戏剧性场景,每一幅画面中都有一扇窗占据构图的显要位置,令光能照进室内,从而提升情感的强度。

在当时,公众对于新兴的心理学领域正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室内陈设的近距离视角有时为私密的思想提供了一种隐喻。

比如,约翰·埃弗里特·米莱的《玛丽安娜》。这一幅作品的主角玛丽安娜是莎翁戏剧《一报还一报》中的人物,也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在1830年所作的一首诗中的主角。她身上宝蓝色具有天鹅绒般质感的衣服,非常鲜亮。

因为经过工业革命以及科学的进步,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的创作材料、颜料、画材获得的渠道变多,也变得更加便捷,给他们画面的色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威廉·霍尔曼·亨特(1827-1910)《良知觉醒》1853年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976年由柯林爵士与安德森夫人通过泰特美术馆之友赠送

到19世纪,英国的前拉斐尔画派也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风格,来回应社会发生的巨变。

这个画派的艺术家非常专注于描绘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日常室内的一些景观,绘画色彩非常丰富,构图非常精妙,同时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他们非常善于使用象征性的手法。

如威廉·霍尔曼·亨特的《良知觉醒》,他的画面中,除了关于当时社会衣着以及家庭内部装潢的细节描绘之外,有很多隐喻的细节包含其中。画面的主角是男性和他的一位情人,为了表达情人意识到自己正在伦理堕落边缘徘徊,良知正在觉醒的过程,艺术家采用半起身,以眼神眺望远方的人物姿态。

断裂的丝线

玻璃罩里的女性塑像

遗弃的手套

画面左下方有一只黑色猫咪和小鸟,小鸟正在试图挣脱猫的爪子,也与女性目前生活处境相关;

画面右上方钢琴上有个女性塑像被包裹在玻璃罩里,这样的困境与画面女主角相呼应;

还有画面右下角断裂的丝线,被抛弃的手套等等,都是前拉菲尔画派的艺术家非常善于使用的一些手法。

第7展区

第7展区

19世纪晚期的欧洲,艺术家开始通过重回自然界的兴趣,来快速回应科学和技术的变革。

相较于前面展厅中的约翰-康斯太勃尔在乡间先完成的草稿,然后回到工作室再将草稿完善。这期间印象派艺术家更多是在大自然中工作,记录光、气氛和运动的短暂效果,在室外完成创作。

印象派艺术家打破了透视传统,强调画布表面的颜料、扁平化的视角和经剪裁的构图。他们对于光线以及气象的观测达到了非常高的要求,甚至与当时的科学家有得一拼。

约翰·布雷特(1831-1902)

《从多塞特郡悬崖眺望英吉利海峡》1871年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902年由布雷特夫人赠送

《从多塞特郡悬崖眺望英吉利海峡》是约翰·布雷特通过多次航行,对海面气候进行多次观测,以及笔记、速写和研究为基础而创作的。

它描绘了光线缓缓落在海面之上,同时也通过细腻笔触表现阳光与海水表面波纹互动的光影效果。主题是光在开阁海峡中的效果;色彩浓郁的蓝色水面散发出来自看不见的太阳所发出的柔和光线。布雷特极为细致地对天空和大海进行研究,从而尽可能忠实地重现光在水上所产生的相互作用。

克劳德-莫奈(1840-1926)《埃普特河岸的白杨树》1891年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926年由英国艺术基金会赠送

对于印象派来说,光本身就是一个主题。莫奈的《埃普特河岸的白杨树》是他给家乡白杨树所创作的23幅油画的其中之一。笔触看上去放松、舒展,但他以同一主题进行多幅创作,目的是捕捉短暂的光影瞬间,是非常谨慎和精心的过程。

第8展区

如果说前面展厅主要以古典、浪漫、现实、戏剧性创作为主,从第8展区开始,作品慢慢过渡到现当代。

大卫-巴切洛(1955-)《红砖巷光谱2》2007年

灯箱、钢架、亚克力板、荧光灯、电缆、插板

泰特所有,2009年由泰特赞助人赠送

在第8展区的公共区域五颜六色的灯光塔,是大卫-巴切洛的《红砖巷光谱2》。他的创作想法和印象派有相似之处,印象派艺术家为了捕捉自然短暂光影瞬间而到户外创作,大卫-巴切洛是意识到身边随处可见的色彩,去捕捉来自城市当中的光影瞬间。

大卫-巴切洛认为,在城市当中生活人们感受色彩的主要途径,就是街景、霓虹灯、招牌等等。这件矩形的灯光塔,就是城市街景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

第9展区

菲利普-帕雷诺(1964-)《下午6点》2000-2006年

地毯

泰特所有,2006年由弗里兹艺术博览基金会出资收购,2007年惠赠泰特馆藏

第9展区中,主要呈现了室内家庭生活、日常生活当中的光线,这样的艺术史发展进程,其实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踩在《下午6点》的柔软毛毯上,触感直接将观众的感觉拉回室内。地毯中央的图案描绘了傍晚六点透过窗户投射进来的光影游戏。通过固定一个特定的光照时刻,作品提醒观众注意光与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之间的联系。

这件作品总在无窗的展厅中展示,形状本身从未改变。观众可以走过去,在地毯上留下痕迹,意味着我们不太可能被幻觉欺骗。

维尔赫姆-哈默肖(1864-1916)《室内》1899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926年由友人为纪念伦纳德-博威客通过英国艺术基金会赠送

维尔赫姆-哈默肖(1864-1916)《室内:地上的阳光》1906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930年购藏

毛毯四周的展墙上,是维尔赫姆-哈默肖的2件《室内》系列,描绘他家中光线透过窗户散落在室内。与印象派动态捕捉的方式不同,他更偏向于呈现安静的创作视角。

威廉-罗森斯坦(1872-1945)《母与子》1903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988年购藏

同样展厅还呈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来自威廉-罗森斯坦的油画作品《母与子》。这一件作品也是非常温柔静谧的视角,展现了威廉-罗森斯坦家庭中日常的定格瞬间。

威廉-罗森斯坦对家庭和朋友所作的肖像画中,他给予周围的空间和人物同样多的关注。

第10展区

约瑟夫·阿尔伯斯摄影作品

摄影作为光影互动的手法,第10展区中的摄影作品也出现得情理当中。

展览作品中可以看到2种比较显著的摄影手法,如延时曝光和无相机摄影,作品主要聚焦于暗室实验和抽象图像上。

如莫霍利-纳吉在包豪斯的同事约瑟夫·阿尔伯斯(1888-1976),他教导他的学生运用纯线条而非明暗对比。他认为,颜色是相对于观者的感知的。他们所创作的图像研究光线如何在不同的物体上反射、折射和散射。

这些抽象的线条,其实是用长时间曝光的手法,在感光的材料上制作出来的延时曝光的效果。

斯蒂夫-泰莫森摄影

除了长时间曝光外,当时艺术家还喜欢使用无相机摄影,规避一种以拍摄主题为切入的创作方法。如斯蒂夫-泰莫森的作品,从表面上很难看出通过什么方式去制作,以及具体的拍摄对象。

无相机摄影则是直接将布料、树叶、树枝等材料直接放在感光纸上曝光,这样的特殊工艺造就了画面中抽象线条,是当时非常具有革命性进步的象征。

第11展区

斯蒂芬-威拉特斯(1943-)《1号无意识视野》1964年

走廊公共空间里的第11展区,可以看到一件闪烁的灯光雕塑作品,是斯蒂芬-威拉特斯的《1号无意识视野》。

它是雕塑和行为艺术的结合体,在艺术家的设想当中,观众会觉得彩色灯光的亮暗顺序有一定规律,实际上只是随机顺序。作品中其实包含了,艺术家对于观众与作品互动的期待。

第12展区

佩-怀特(19630)《悬垂断章》2004年

纸、线

泰特所有,2004年由弗里兹艺术博览基金会出资收购,2005年惠赠泰特馆藏

第12展区中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运用颜色来创作出光与运动的印象,也可以看到光线已慢慢与色彩、音乐、旋律、节奏产生结合。

如,佩-怀特的《悬垂断章》由将近480多根丝线以及彩色丝网印刷的小圆纸片构成,表达了艺术家通过光与色彩在空气流动中的晃动,来探索光与空间,以及作品建筑性的可能性。

布里奇特-莱利(1931-)《娜塔罗迦》1993

布面油画

泰特所有,1994年购藏

这一展厅也有布里奇特-莱利《娜塔罗迦》,其实也是通过非常丰富的高频率变换的色彩,来表达了光与色之间音乐律动的感觉。

第13展区

利斯-罗德斯(1942-)《光旋律》1975年

黑白双声道电影,2台放映机

25分钟

泰特所有,2012年由泰特会员赠送

第13展区是利斯-罗德斯通过黑白线条的变换,配合高频的数字声音,创作的《光旋律》的声光装置。黑白线条和耳边听到的声音相互联系,通过传统胶带将模拟信号转成了数字信号。

当时利斯-罗德斯创作作品的起因,是因为欧洲女性的作曲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步入展厅这些黑白的线条会直接投射在观众身上。在利斯的创作当中,电影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媒介,而是除了被观看,还时可以被参与的作品。

第14展区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1967-)《黄与紫》2003年

彩色滤光玻满、聚光灯、三脚架、电机、电线

泰特所有,2003年由弗里兹艺术博览基金会出资收购,2003年惠赠泰特馆藏

从第14展区开始,作品更加强调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也成为了光所投射的表面。对于光的探索也不单是科学的解读,可以看到艺术家在探索,观众去感受光线的心理。

比如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黄与紫》,通过正在旋转的彩色玻璃呈现出黄色的光,并将不同颜色的光线投射在不同的表面,强调视觉经验的主观和独特。

他在《黄与紫》中选择的颜色,以及标题中对它们之间相互竟争的俏皮暗示,反映出它们在色轮上占据相对位置的事实。

彼得-赛奇利(1930-)《色环3》 1970

布面丙烯酸颜料画

泰特所有,1970年购藏

彼得-赛奇利的《色环3》,虽然看上去是架上作品,但其实是布面丙烯和灯光的结合。观众注视作品的圆心,可以获得非常迷幻的生理感受。

丹·弗莱文(1933-1996)

《献给塔特林的纪念碑》1966-1969年

荧光灯管、金属

泰特所有,1971年购藏

丹·弗莱文《献给塔特林的纪念碑》便更偏向于保留作品当中的日常性和普遍性。

这是一件向俄国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1885-1953)致敬的作品。弗莱文将其玩笑地称为“纪念碑”,部分原因是他意识到这件作品所采用的材料是当时随处可见的白色荧光灯管,与传统的纪念性雕塑所具有的宏伟气势之间的差距。

丹·弗莱文的荧光灯装置不仅通过照亮周围的建筑空间,而且通过改变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知来与空间互动。虽然成长过程受到天主教影响,但弗莱文总是拒绝将其作品解释为精神性的。相反,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指涉20世纪艺术的重要人物。

第15展区

詹姆斯·特瑞尔(1943一)《雷玛尔:蓝》1969年

LED灯

泰特所有,2013年由泰特美国基金会赠送,多丽丝,J。洛克哈特部分售予、部分赠送

接下来的单独展厅,是詹姆斯·特瑞尔将建筑、雕塑、光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沉浸式”。

在詹姆斯·特瑞尔的“浅空间建构”系列作品中,观众在作品中不仅仅只是投射的表面,而是被完全包裹在一个色彩的环境里,艺术家的意图就在于让观众去观看体验本身。

第17展区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1967-)《星尘微粒》2014年

不锈钢、玻璃、电机、聚光灯

泰特所有。2018年山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纪念尼古拉斯-塞罗塔伯爵而赠送

17号展厅最大的一件装置,是自埃利亚松的悬挂式雕塑《星尘微粒》。它以两个重叠的多面体,半透明的滤光玻璃和不锈钢为材料进行创作。

外观会根据照明条件和观看者的位置而改变,向大家展示了具有类似星光闪耀的光影效果。部分反射的滤光玻璃板捕捉光并反射周围环境。这一晶莹剔透的结构让人联想到一个被高度放大的星尘颗粒的形状,一个恒星爆炸后的残余物。

维哈-塞尔敏版画作品

在装置周围的墙壁上,也呈现了维哈-塞尔敏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以近乎于完美的手法,用灰调还原了来自大自然中的若干元素,如天空、星辰、沙漠、海洋的表面。她的处理方式让这些自然元素变得陌生,从远处看这些作品充满了空虚感,但近距离观看时,又很容易沉侵在微小的细节和艺术家从黑暗中提炼出光的能力中。

不得不说,在这些作品中,光已成为探索宇宙的一种方式。而艺术家对于光的探索,依旧在持续......

(注:除官方作品供图外,本文图片均为雅昌艺术网现场拍摄)

展览详情

“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

展期:2021年7月8日——2021年11月14日

原标题:《浦东美术馆与泰特美术馆 以哪些“镇馆之宝”开启3年合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