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章节超两百件作品回顾毛旭辉四十年创作

2021-07-15 0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艺术头条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476#展览211

2021年7月10日下午,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北京第一&第二空间,双空间同时推出“永恒史:毛旭辉四十年回顾展 1980-2021”,呈现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毛旭辉个展。此次展览筹备经年,也是继2020年初唐人香港空间“意志:毛旭辉个展”之后对毛旭辉艺术创作的全面回顾。

毛旭辉工作照

本次回顾展由戴卓群担任策展人,从毛旭辉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精选超过200余件包括布面与纸本以及木板油画、纸上水墨、手稿、布面综合材料等多元媒介的作品。整个展览依据不同时期的内容与风格,分布为四个章节,分别是“生命·具象”、“权力·家长”、“意志·剪刀“、“圭山·写生”,力图以尽可能多面的视角,展现艺术家毛旭辉跨度四十年以来的不懈创造力。

“毛旭辉所追求的艺术是永恒发展的,而艺术史的书写是不断反复的。‘永恒史’是这样的两个部分构成的。”策展人戴卓群试图对毛旭辉专注而又驳杂,题材和风格彼此交织的创作生涯,进行更清晰的观察,依据不同时期的内容与风格,思路逐渐成形,最终编织成为四个独立的章节,分别是“生命·具象”、“权力·家长”、“意志·剪刀”、“圭山·写生”。这四个方向的工作,“生命·具象”主要集中于早期前卫艺术时期,以“新具像”和“生命绘画”为核心旨向的绘画实践,既是毛旭辉个人创作的起点,也是贯穿在其所有作品中的底色。其中 “权力·家长”和“意志·剪刀”,在时间上是同步形成,且并行发展的。“圭山·写生”则跨越艺术家四十年创作生涯的首尾两端,回归自然和土地,往往是艺术家在历经深刻的精神孤独和艺术抗争之后,能带来内心平衡的宁静力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圭山·写生

“圭山时间,一种凝固的时间,一种重复的时间,一种省思的时间,也因此成为了一种具有永恒性的时间。”戴卓群梳理了毛旭辉“圭山·写生”:1979年毛旭辉和张晓刚等人,初次前往圭山写生,这次写生,也为1980年代与2000年之后一再回到圭山埋下了伏笔。而毛旭辉对圭山和写生的认识,也随着时代际遇和艺术进程的纷纭变幻,产生了绝然不同的变化。1980年代前卫艺术浪潮中从身体到精神的自觉回溯;再到2000年以后持续回归圭山的创作和写生,此时,毛旭辉已经将圭山视作为滋养新艺术的沃土,视作全新的出发。正如艺术家在手记中对自我的发问:“为什么就不能往回走,往前就那么正确无误?”当然这已是历经世事沧桑的后话,时间是永恒的流动的形象。

“圭山·写生”章节 展览现场

毛旭辉,喝茶,62×110cm,纸本油画,1981

毛旭辉,圭山写生·村口,40×50cm,纸本油画,1982

毛旭辉,圭山三月,90×100cm,布面油画,1986

毛旭辉,圭山组画·红土的恩赐,——春天的绿树枝,80×120cm,布面油画,1987

回到圭山是一种时间的重复,一种感觉和生命的重复。生命其实就在几处打转转,糯黑村民大多数一生就在百十公里的范围内——在土地上劳动,吃自己种的山里长的,睡在自己盖的石头屋里,烧着柴禾、树根、荒草、牛粪,狗是看家的……生活可以如此简单缺少变化。在圭山起伏弯曲的红土路上,感觉自己在往回走,在回去……回到二十八年前初到这里的感觉……为什么就不能往回走……往前就那么正确无误?

毛旭辉,圭山写生·红土路,60×81cm,布面油画,2006

毛旭辉,圭山·有瓜叶和牵牛花的风景,70×90cm,布面油画,2010

毛旭辉,圭山·玉米秆儿垛和烤烟房,60×80cm,布面油画,2010

毛旭辉,圭山写生•春天的西北村口,75×165cm,布面油画,2014

写生——它是一种让自己心里踏实的办法,油画的传统不在我们这里,其经典都在异国它乡,写生多少能够弥补这种缺失的感觉。面对大自然、面对一个物体、一种空间和质地,它就在眼前发光发亮,得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和手上的活计,才能画下来。光凭看画册和美术馆是不够的,得动手写生,积累出自己的经验,才能保证一个画家的价值得到体现。总之,我画写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当然我没有停留在写生上,而且我有影响力的创作都不是写生,但那一切都与经常写生有关。

“生命·具象”章节 展览现场

毛旭辉,秋日的舞蹈,88×63cm,布面油画,1982

毛旭辉,红色人体,48×100cm,板上油画,1984

毛旭辉手记:

艺术是从每一个个体呈现出的生命形式,可以把它称之为心灵的具象和生命的具象表述,它的出现不是界定某种形式而倡导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起到一种催化作用,使艺术进入艺术本体,即一个特殊的视觉世界的建立。

毛旭辉,夜晚的蓝色体积,82×98cm,纸本油画,1983

毛旭辉,有白马和女人体的自画像,30×40cm,纸本水彩、油画棒,1985

生命是活的机体,它在我们感知之中,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它的变化莫测和不重复性常把认识甩在后面。它自由地向前或者衰弱,像梦一样展开着,“不合逻辑”地推动我们走向未知。在经验面前它总是干着越轨行为,干着扫盲工作。在我们的理性看来它一直在闯荡世界,过着冒险生涯。

“权力·家长”章节 展览现场

 

毛旭辉,靠背椅上的白色人体,101×81cm,布面油画,1989

毛旭辉,有方门的红色家长,77×53cm,纸本油画,1989

毛旭辉,光荣·孤岛,180×145cm,布面油画,2005

毛旭辉,家长的黄昏·孤岛之三,160×200cm,布面油画,2006

毛旭辉,历史课,195×195cm,布面油彩丙烯,2009-2010

毛旭辉手记:

我选择了一个“主题”,或者说是它选择了我。它渐渐地形成、扩展、推开其它的问题,意志力因它而焕发出来。我不断地画“家长”这个东西,并没有完全感到满足,至今还被激发着,要做很多工作。这是身不由已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力量和过去不甚明确的东西。人的力量有一个突破口,就像火山这样的现象。有张明信片写得很好“会有这么一天……破出。”这很重要,一个艺术家全靠这种突破而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

毛旭辉,家长系列·大黄钟,139×112cm,布面油画,1991

毛旭辉,家长的靠背椅,家长的靠背椅·黑框,151 × 120 cm × 2,布面油画,1992

毛旭辉,家长的红色座椅,103×77cm,布面油画,1993

毛旭辉,两个家长,74×98cm,布面油画,1993

毛旭辉,红色靠背椅,195×195cm,布面油画,2010

毛旭辉,倒下的椅子•暮色,200×200cm,布面油画,2011

毛旭辉,倒下的椅子与干涸的河床,120×300cm,布面丙烯,2011

我所理解的艺术家是一个“图式”的创造者。我相信形的力量,因为有形,才使我们感受到无形的东西。一个形逐渐地在我们脑海中形成、展开,并非一下子从石头里跳了出来。这需要一个不断的渐变过程,而这种过程是用时间无法计算的,它一点点地冒出来,或者当初仅仅是朦胧一团,就像大自然中任何事物一样,随着你的不断企及便逐渐走了出来,变得愈来愈鲜明、愈来愈有力量。

“意志·剪刀”章节 展览现场

意志·剪刀

毛旭辉,庭院,66×67cm,纸本水墨,1991

毛旭辉,剪刀和红房间,85×120cm,布面油画,1995

毛旭辉,剪刀和小区楼房·冬日,145×120cm,布面油画,1995

毛旭辉,剪刀和你的烦恼在一起,145×120cm,布面油画,1996

毛旭辉,有西山和滇池的红色剪刀,180×150cm,布面油画,1997

此后,在毛旭辉的绘画图式里,单纯、大方、孤独的形象,就像艺术家的精神自画像,伴随着1990年代末的乏味与沉闷,这一时期毛旭辉从罗斯科、蒙德里安和莫兰迪等艺术家身上获得了启示和慰藉,罗斯科那宗教式的神秘氛围,蒙德里安使用直线和纯色这样最简单的要素来建立绘画的形式与精神维度,以及莫兰迪那如修道士一般单纯的“无意义”绘画,都激励毛旭辉走向“形而上的剪刀”,通过将形象、色彩、线和面等方面的抽象化过程,穷尽和永恒化剪刀。即使在精神上最苦闷和孤立无援的时刻,毛旭辉自信,“我肯定会有新的东西。每一个生命阶段是不一样的,每一个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只要忠于这种感受,我就会找到绘画的理由;其实生命就是我们的资源、创作的理由。只要我们还能行动,还能感受,创作就不会停止!”永恒,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永恒就在当下生命悸动的时刻。

毛旭辉,倾斜的红色剪刀·四分之一把,130×180cm,布面油画,2001

毛旭辉,四分之一蓝色剪刀,113×138cm,布面油画,2002

毛旭辉,四分之一把黑灰色剪刀,50×50cm,布面油画,2004

毛旭辉,半把黄色剪刀,180×200cm,布面油画,2005

 

毛旭辉,春天的剪刀·一把或两个半把,180×250cm,布面油画,2009

毛旭辉,剪刀丛林·光芒,300×220cm,布面丙烯、油画,2018-2019

原标题:《现场|四章节超两百件作品回顾毛旭辉四十年创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