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听!城市与长江的生态交响
编者按
一江碧水,滚滚东流。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五年来,马鞍山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奏响一曲高质量发展的“长江之歌”。
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展示五年来马鞍山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展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马鞍山答卷”。
▲滨江航拍 唐焱 摄
五年来,马鞍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岸线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治污、治岸、治渔,奏响了城市与长江的生态交响。
乐章一:治污
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7月9日下午,雨后初霁。来我市参加“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论坛”的顶尖专家和知名学者纷纷来到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滨江湿地公园、芦苇江湾、滨江文化公园等处,“零距离”感受滨江绿色廊道的“生态颜值”。
“我走过沿江许多城市,在我看来,马鞍山长江东岸综合环境整治走在了前列,很好地坚持了保护优先、自然为主的方针,人工恢复痕迹较少,筑牢了生态屏障的同时涵养了自然之美。”
行走在薛家洼生态园,第一次造访的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分院执行副院长刘群不禁点赞。
▲芦苇江滩 童祖鸣 摄
近年来,我市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部署实施“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力守护碧水东流,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薛家洼,长江边上的一块洼地。曾经非法码头林立、乱搭乱建严重、江面垃圾泛滥,散乱污企业环绕,是长江环保问题最突出、最典型的地方。这里,成了我市长江生态环境整治的突破口。
拆除非法建筑并复绿、生态湿地修复、防护林带建设、老工业区复绿改造……综合整治下,跨越花山区、雨山区,总规划面积906亩的薛家洼变成一个集观江、生态、研学、文化于一体的生态园,成为马鞍山沿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薛家洼生态园 储灿林 摄
与此同时,以薛家洼为枢纽,向北,花山区对六汾河口至皖能发电厂4.2公里长江岸线进行水土涵养、修复生态、打造景观;向南,雨山区重点打造滨江生态湿地项目。
湿地风情、文创旅游、采石风景、田园风光……如今,长江马鞍山东岸实现秀丽巨变:长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滨江风貌重现在人们视野中。
▲整治后的长江岸线 童祖鸣 摄
乐章二:治岸
重塑绿色滨江东岸线
近年来,我市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村庄为抓手,大力实施长江两岸植树造林工程,积极开展长江一公里范围内绿化造林,全力修复长江岸线生态,厚植生态底色,将马鞍山长江沿岸打造成生活岸线、景观岸线、生态岸线,重塑美丽长江风景线。
2020年,全市完成长江1公里范围内造林6271.1亩,还湿4968亩,建成滨江生态景观带68公里。与此同时,及时出台林业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建立起长江岸线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巩固长江“建新绿”成果。
▲滨江湿地 储灿林 摄
播绿更需护绿,以林长制助推林长治。
“护绿”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增绿”推进城乡造林绿化,“管绿”预防治理森林灾害,“用绿”强化资源多效利用,“活绿”激发林业发展动力……我市坚持“五绿并进”,持续巩固创森成果,让生态底色愈发靓丽,百姓尽享生态福利。
滨江文化公园、荷苞山相继成为我市“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今年我市还将计划新增造林1.6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退化林修复1.4万亩、森林抚育5.3万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4个和森林长廊80公里。
▲荷包山游园资料图
“生态被子”换来“致富路子”。曾经的荒滩荒地、代征土地、废弃矿山华丽转身,蝶变为一片片珍稀花木和经济果林,变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林”“金饭碗”。
漫步江堤,江岸两旁树木青翠;穿梭城中,公园广场翠蔓披拂。从东岸到西岸,从城市到乡村,在马鞍山,处处层林尽染,绿色葱茏。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绿色接力的硕果展现在每一位市民面前。
▲滨江大道 储灿林 摄
乐章三:治渔
唱响生态宜居幸福歌
2019年5月20日,薛家洼上岸渔民“三姑娘”和丈夫响应长江十年禁渔的号召,退捕上岸住进了政府安置的新房,不再捕鱼。
2020年10月28日,三姑娘终于有正式“大名”。曾经“三姑娘”拿到已更名的新身份证和户口本,瞅着姓名栏“陈兰香”三个字,脸上笑开了花。
2021年1月7日,以她名字命名的“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接到了创办以来的首笔业务——安心农贸市场的保洁业务。
从“上岸记”到“更名记”,再到“创业记”,“三姑娘”的故事已家喻户晓,而“三姑娘”也成为了马鞍山众多上岸渔民的真实缩影。
▲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揭牌资料图 储灿林 摄
为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作为我市在长江干流打响渔民退捕攻坚的“第一枪”,由于措施得当,薛家洼渔区仅用了2个多月,就完成了长江干流以及主要支流禁渔和渔民退捕转产,比国家要求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半。
5100多条渔船被拆解,1.1万名渔民全部上岸。让习惯了打渔生活的渔民顺利上岸,不仅要解决渔民“水土不服”的问题,还要做到“退得出”“稳得住”“过得好”。
▲长江沿岸 储灿林 摄
为打消退捕渔民的后顾之忧,我市全面落实“四有一畅”政策,对上岸渔民,做到了有工作、有住房、有学上、有社保,心情舒畅,创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马鞍山经验。
渔民变市民,开启新生活。2019年5月退捕转产后,原薛家洼老渔民张管毛和家人分得两套安置房。日子稳定了,张管毛就开始创业,他在含山县陶厂镇承包了170亩水面从事水产养殖。“你破坏自然,自然就会惩罚你;你保护环境,环境就会回报你。”如今,张管毛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马报融媒记者 任德玲
原标题:《听!城市与长江的生态交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