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中国法治的三峡
何勤华,1978年2月入读北京大学法律系,是中国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法学大学生。何校长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同班同学中,既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有中国行政法学界的宗师姜明安教授、刑法学界的大牛陈兴良……
何勤华们是标志性的一代,见证了新中国法治从零的恢复。
新中国法治曾走过很长的弯路,法学教育甚至被中断过几十年,法律人才、法律知识出现过严重的断档。高考恢复之后,法治之火才得以赓续——何勤华们是新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人;第一代把法律区别于“政法”的法律人;第一代能够正式学习法条的法律人。他们是新中国“法治从零恢复”的见证人。
何勤华们的学术成长历程,就是中国法治复兴史。现在看来很多理所应当的事情,却是当年的法学家顶着各种压力、筚路蓝缕、用尽巧思“拼来的”。以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无罪推定”来说,当年作为资产阶级法学概念,受到意识形态上的严厉批判,是一个“禁区”。当年法学家们从“无罪假设”、“无罪假定”等概念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让这些人类法治成果在中国逐渐“脱敏”,在中国重新生根发芽,之后正式进入中国立法。
可以说,“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契约自由”、“法无明文不定罪”、“程序正义”、“审判独立”等等法治理念,从“敏感词”到进入国家立法,都是法律人艰苦奋斗而来,也是中国法治的前进之路,体现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利益诉求。
何勤华们陆续卸任、退休,给中国留下了一座法治理论大厦。
在中国法治日益繁荣的当下,舆论中却也有另一种反法治的潜流。他们利用民间对于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的不满,或明或暗否定依法治国,否定“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契约自由”等法治理念,甚至企图将“程序正义”、“律师辩护”扣上各种帽子,让这些词重新变成敏感词。这是值得警惕的。
所以,在何勤华们卸任、荣休之时,在那一辈子见证过中国法治弯路、目睹过国家主席因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而失去人身自由悲剧的法律人逐渐功成身退之时,更要向人们重述法治的重要,没有法治的灾难性后果。
中国的法治之路要走出三峡,“公私财产平等保护”、“程序正义”、“审判独立”、“辩护律师”这些法治字眼不容再成“敏感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