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超越农村改革看万里
2015年7月15日中午12时55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悼念这位老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这是在1980年代初代表百姓口碑的一句话。
这句话说的就是在1970年代末,经过1955年“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以来的瞎折腾,加上“文革”十年全民族的折腾,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吃不上饭,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保障。
安徽是折腾得比较厉害的省份。1977年,万里到这个省担任第一书记,农民的贫困,让他吃惊。万里曾回忆说:“我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去山区看望农民,可老百姓不出来见书记,因为没裤子,家里孩子藏在地锅里头取暖。万里调研路上遇见一个挑着担子的农民,他就停下车子问这个农民,你觉得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个农民也不认识他,就拍着肚子说,只要少一点山芋(红薯)干就行了。万里就跟身边的人说,你说我们的农民要求高么?!就这么一点要求,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呢!
要满足农民,其实不难,只要有担当就好。当时,安徽小岗村农民已经开始自发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一年不但让自己吃饱了肚子,而且还有余粮支援国家。
现成的例子在这摆着,能不能支持?敢不敢推广?当年,老的社会主义观念还在;一大二公的农村榜样大寨的旗帜还在高扬。支持土地承包责任制,推广包产到户,实际上就处于其对立面。
作为一名政治家,万里选择了担当。
1977年11月,万里主持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农村《六条》,“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联产计酬”,是这个文件的关键内容。
由此,万里在安徽省所主导的包产到户政策,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开始。“要吃米,找万里”的话语开始流行。
怎么看万里这种担当?在准备写作这篇悼念万里的文章时,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话语体系中,万里在安徽的农村改革,常常被无端地拔高。当然,这也不仅对万里是这样,对其他有历史贡献的人的叙事,也是如此。
我们惯常的叙事方式是,要突出一个人的贡献,首先要确立一个对立面。把对立面写得越顽固,或者说越强大,越能突出我们要宣传的人的形象。这种叙事方式,说到底还是浸润在我们脑中的两条路线斗争的思维模式的表现——尽管我们不提两条路线斗争已经多年了。
说万里在安徽的改革,面临着众多阻力,违宪,与中央农业学大寨的方针相违背,当然没有人反对;说他对中国农村改革的贡献巨大,当然也实事求是。但是,万里支持农民,让农民吃饱肚子,是否存在着再一次被打倒的危险?是不是说他的贡献越巨大,他承担的政治风险也就那么“巨大”?
同时代的人的作为,或可作为一种参照。
1977年2月7日,经华国锋批准,“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直接与时任中央第一把手相对抗的行为。邓小平这样做,是否存在着再一次被打倒的危险?
再说胡耀邦。胡在中央党校副校长任上,发动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中组部部长任上,开始了为历次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平反的举动。胡耀邦这样做,是否存在着再一次被打倒的危险?
万里在安徽进行农村改革的时候,四川也在做这样的探索。还有,稍微晚一点进行这种探索的,像内蒙古的周惠,贵州的池必卿,甘肃的宋平,等等,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存在着再一次被打倒的危险?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少在邓小平和胡耀邦那么做的时候,没有想到存在这种危险;至少在周惠、池必卿、宋平那么做的时候——他们虽然比万里晚一些做这样的探索,但他们与万里面临着同样的形势,也没有想到存在这种危险。
为什么他们没有想到存在这种危险?因为到了1970年代中期,“文革”是好是坏,在像邓小平、万里、胡耀邦等多数老干部心中,已经明镜似的;在全国多数人民心中,也明镜似的。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去世后,尽管华国锋担当了党政军一把手,而且加上了“英明领袖”的称号,但在中国,威权政治已经逝去了,人为强加上的“英明领袖”无法让中国再回到威权政治的阴霾下。
失去了威权政治,也就不再使人有在威权政治下被迫害的恐惧感,就给各路诸侯,不管在中央如胡耀邦还是在地方如万里等,留下了自我发挥权力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共的高级干部中,对“文革”,对那套斗争哲学有反思的人,觉得顺应民意比一切都重要。于是,万里顺应老百姓吃饱肚子的要求,率先开启农村改革;与此同时,胡耀邦顺应思想解放的潮流,顺应广大干部的要求,发动真理标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推行与现行中央政策相抵触的政策,本身就说明他们有了一种行使自己权力的空间。哪里存在什么再一次被打倒的危险?
万里的贡献当然值得铭记,但在他去世后继续以宏大叙事的方式拔高,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当然,这种拔高,还有着另一种效果,过分地渲染万里在农村改革的贡献,则掩盖了他在其他领域改革的贡献。
譬如,相比万里在农村改革的作为,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思考,倒更值得大书特书。
1986年7月31日,万里发表《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田纪云说,这篇讲话不啻于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强烈反响。
田纪云说的是实情。万里这篇讲话发表后,在当年的思想界引起过很大的震动,这种震动,甚至让我们这些在学的学子们,好像看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曙光。
在讲话中,万里先从“科学”与“民主”的辩证关系来阐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关系。他说:“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科学和民主是不可分的。没有民主,谈不到真正发展科学。没有科学,也无从建立真正的民主。同样,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不可分。所谓决策科学化,首先就要民主化。”
他认为,在我国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既有传统价值观方面的障碍,同时也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出我国政治体制上的一个重要弊病,就是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度不健全。“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行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这个讲话最精彩的地方,是指出为保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对政策研究、决策研究也要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万里说,“双百”方针不能得到贯彻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往往把政治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理解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革命”,这样的概念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事实上,在许多场合下,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是很难分开的。“所以,关键不在于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而在于对政治问题,对决策研究本身,也应该实行‘双百’方针。所有的政治问题、政策问题,都是应该进行研究的,在没有作出决定之前,都是可以讨论、可以争鸣的。”“在领导部门就政策问题作出决定之后,大家都应当执行。”万里把这个问题看作是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重要标志,认为:“如果在人民内部政治问题不能争鸣,只能领导人独鸣,又怎能谈得上什么‘高度民主’呢?”
万里接着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广开言路,破除言禁,把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切实付诸实施。堂堂十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只要领导路线正确,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是不会被几句逆耳之言或别有用心的人借某些问题的煽动搞垮的。”万里还说:“领导人要尊重人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民主权利,不要害怕别人讲不同意见的话,甚至讲反对自己的话。过去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是正确的,但还有点消极。积极的说法应该是:‘言者有功,闻者受益’。”
万里提出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个重要的课题,在后来的中共十三大报告和十四大报告中,都被确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这个课题,至今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加强。
与万里同在国务院担任副总理的田纪云,回忆万里在中央的“改革岁月”中的作为时有这样的概括:“80年代,万里是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他与邓小平、胡耀邦大思路一致,工作配合默契,在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许多重大改革措施都是由他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的。”“万里同志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如果说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话,那么,他就是高级工程师之一。”
田纪云的概括告诉我们,作为改革“高级工程师”,万里在农村的改革仅仅是他在改革岁月中一小部分,而他主持国务院工作和全国人大工作的作为,则是大部。而且,农村改革,只要顺应民意有担当即可,但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则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需要踏踏实实的勇气和探索。
可是,很多媒体在怀念这位老人时,都把“要吃米,找万里”当成了万里贡献的大部。当然,此前出版界也有这样的误导,出版的有关万里的书大都是讲他在农村改革作为的,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万里作为改革的“高级工程师”在其他方面的重要贡献。譬如,上面提到的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贡献,就常常被人忽略。
如今,万里魂归道山,要更好地追念他,传承他的改革思想,超越农村改革全面梳理他在改革过程中的贡献,才是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系《炎黄春秋》副总编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