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惺惺相惜:回忆朱维铮先生与蔡尚思先生交往的一幕

廖梅
2015-07-17 08:5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7月14日是朱维铮先生79周岁冥诞。往年这一天,学生朋友每每相聚一堂,欢声笑语,为老师祝寿。如今,座中后生师友俱在,老师却已乘鹤归去。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想起求学时的点点滴滴,仿佛在脑海中又把青春的岁月走了一趟。

2008年6月10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在家中。 高剑平 澎湃资料

记得1994年11月初,秋季方来,天气宜人,校园里女孩子们还穿着裙装。复旦大学举办“庆祝蔡尚思先生九十华诞和执教六十五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朱先生吩咐我们研究生都要参加旁听。

会场气氛热烈,学者、校系领导、记者和学生济济一堂。学生们大多提早到达会议室,各找后排落座。不一会一大群人簇拥着蔡先生进来了,蔡先生精神矍铄,皮肤白里透红,满脸笑容,完全看不出九十高龄。

朱先生在会上做了发言,令我震惊因而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廿年后的今天也难以忘怀的是:朱先生拿出了发言稿!

朱先生讲课,惯如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没有讲稿,肆意纵横;开会发言,也素来不用讲稿,胸中自有山河,意气奋发,一气呵成。

作为研究生,我已经在朱先生门下学习了三年多,还从未在导师手上看到过发言稿之类的物件。

那以后,我也未见朱先生使用过发言稿。即使是非常专业的学术讨论会,哪怕已经提交论文,只要坐到话筒前,朱先生便会脱稿而谈。

这一天,朱先生不仅拿出了发言稿,而且端起稿纸,认真照稿诵读!

为了确保每位与会者有机会发言,讨论会大都限定发言时间。朱先生的发言也不长,只有两三页稿纸。按照朱先生的习惯和学识,这等长度,出口成章,根本用不着事先准备。写稿读稿,不是硕士生博士生才做的事吗?

震惊之余,我慢慢醒悟,在今天这样严肃的场合,朱先生是以认真的作风来表达自己对蔡尚思先生的尊重和敬仰。

对于德学兼具的前辈学者,朱先生一贯抱有敬重诚恳的态度。他为瘫痪多年的老师周予同先生编辑论文选集,在周予老去世当天发排;他提议上海纪实频道大师节目组拍摄《周予同》一片,纪念这位五四青年、中国经学史学科的奠基人。直到去世之前,朱先生还打算编辑出版另一位老师陈守实先生的论文集。而对于德学缺损者,朱先生则奉行横眉冷对、见面即斥的政策。朱先生身上既有火的热烈,又有冰的冷峻,是一位爱憎分明的学者。

在研讨会现场,我感受到了朱先生的热烈。他以“认真”二字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对师长的尊敬。“言传身教”这个成语,第一次在我心中变成有实际意义的词汇。以后的人生中,我还碰到不少在自身领域取得成就者,无不具有认真的品格。认真的人未必个个成功,而成功者必定个个认真。

蔡尚思

结合朱先生的发言和以往了解,我才知道朱先生和蔡先生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大学时,朱先生就拜读了蔡先生的著作。1979年,朱先生始与蔡先生同事,协助蔡先生在历史系创建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蔡先生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兼研究室主任,以他在学界的威望,登高一呼,拉起文化研究的旗帜,朱先生等年轻一辈则是具体实施者,编辑出版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召开中国文化史研究座谈会,揭开了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序幕。

朱先生作为蔡先生的助手,还帮助蔡先生改写了《孔子思想体系》第一、五、六、七、八、十、十一章节,并统一全稿,该书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朱先生和蔡先生的学术见解不尽相同,但是朱先生非常敬佩蔡先生的精神,他说,蔡先生“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楚。正因如此,人们可以不同意他的思想见解,甚至以为过激,但没人能否认他的思想不是出于真诚,他的见解不是发自内心。而敢于坚持真理,决不做随风摇摆的墙头草,正是学者应有的品格”。

朱先生的发言题为《不老的蔡老》,几天后发表在1994年11月22日的上海《文汇报》。

十年后,2004年,蔡先生百岁诞辰。复旦大学为蔡老庆祝百岁生日并举办学术研讨会,朱先生又撰文《百岁蔡老》,发表于同年12月6日的上海《文汇报》。

朱先生写道:“蔡先生毕生不沾烟酒,连茶也不喝,年逾八十还坚持每天洗冷水澡,步行登山也拒绝扶持,确如他说的是远祧墨子的苦行作风。在现代哲人中间,蔡先生毕生钦佩蔡元培的‘革命教育’,也赞赏李大钊、鲁迅、闻一多、陶行知,称之为‘四大导师’。”他评价蔡先生“是五四时代涌现的‘标准知识分子’”。

作为协助蔡先生修改旧稿写成《孔子思想体系》的当事人之一,朱先生也披露了蔡先生著书的缘由:“在‘文革’后期对于迎合江青意志窜红的某些人的‘批儒扬法’言论深为鄙夷,促使他私撰孔子思想论稿。”

文末,朱先生再次赞扬蔡先生的正气:八十年来,蔡先生参与了“关于传统思想的历次重大争论,而且有话直说,不为贤者讳,不怕开罪当令的显赫人物”,“这位百岁老人,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的财富,必将垂于史册”。

2009年,在蔡尚思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复旦大学编辑出版了《永不毕业的世纪学人蔡尚思》纪念文集,收录了金冲及、胡绳武、吴江、余子道、戴学稷、刘志琴、朱维铮、姜义华、李华兴、吴舒望、蔡建国、施宣圆、吴瑞武、王春瑜、朱宗震、刘其奎、徐长才、顾晓鸣、李妙根、吴嘉勋、魏达志、周桂发、厉孜实、施晓燕、傅德华、徐艺星、蔡法、杨天等28位作者的27篇回忆文章,朱先生的《百岁蔡老》亦在其中。作者都是与蔡先生相熟的学者、学生、助手或亲人,没有转述之语耳食之言,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令蔡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鲜明个性呼之欲出。

流光易逝,距离1994年已过去21年了。那个秋天,正襟危坐诵读文稿的朱先生,将“认真”二字烙入我心田。认真是人生大态度。在不同领域,认真各有具体的执行。对于自己敬重的师长,郑重交谈、讨论、评价,是认真。对学业,论从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认真。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晚清人物,涉及很多近人日记回忆录。朱先生再三告诫,日记回忆录不可全信。有人无意记错史实;有人有意歪曲史实;还有人趁当事者皆去,死无对证,任意编造史实。凡此种种,历代皆有。比如唐代牛李党争,李德裕的门人假托牛僧孺之名,伪造文言小说《周秦纪行》,试图诬陷诋毁牛氏。因而,面对个人化的叙述,必须有双重证据,才可采信。

惺惺惜惺惺。蔡先生也是一位十分认真的人物,他的执着勇敢、撞上南墙继续行的精神,和朱先生本人宁折不弯的精神十分相似。也许正是这些相似,让朱先生事先写毕发言稿,在研讨会上郑重宣读;也正是这些相似,让朱先生尽管与蔡先生学术观点有异,却毕生敬重蔡先生的人格。

2015年7月15日

(本文原题为《回忆朱维铮先生和蔡尚思先生交往的一幕》,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转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