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筚路蓝缕一甲子 “三自精神”显初心,回顾中国第一座“三自”大型水电站的前世今生

2021-07-10 09: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从建德一路向西,循山溯水

铜官峡谷间,紫金滩上

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丰碑

——新安江水电站傲然矗立

新安江电站全景 王建利 摄

这是我国第一座

“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

大型水力发电站

它排水发电,曾顶起华东电力供应的半壁江山

它截水为库,为下游拦蓄洪水、涵养水源

它化水为宝,为沿岸带去无尽的发展生机

“新安江的水力太厉害了,聪明人都会去开发利用的”

1956年的坝址。(新安江电厂供图)

水电兴,则国运兴。今天,下辖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区。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浙江大地是电力的荒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长江三角洲经济用电日趋紧张。

当时的火电厂是被敌人袭击的重要目标。单靠火电无法保障电力供应,必须发展水电。然而,在以平原为主的长三角地区,适合开发水电的选择不多。于是,曾在民国时期就被水利专家关注的新安江水利资源,顺理成章成为开发首选。

新安江以滩多水急著称,清代诗人黄景仁以“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的诗句来描绘其磅礴气势。

1948年,一位名叫麦克洛的美国水利专家曾说:“新安江的水力太厉害了,聪明人都会去开发利用的。”

新中国成立前,钱塘江水利勘测处就曾将一份勘测报告呈交给国民政府行政院。据主编《新安江水电站志》的项传发回忆,当时设想是修建一座8万千瓦的街口水电站,而那时中国已建在建的水电站最大不过几千千瓦。

1952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再度启动新安江水电站的勘测研究和开发论证。几经讨论,装机66.25万千瓦量级水电站方案被最终确定。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代号403工程)和1956年计划项目。1957年4月,新安江水电站开工。至此,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力发电站走上了历史舞台。

1956年7月底,新安江水电站初步设计由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院完成,图为坝址区浙江省建德县铜官峡。(新安江电厂供图)

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筚路蓝缕一甲子 “三自精神”显初心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65年前,国家“一五”计划选址新安江建设水电站。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几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建设工地,库区30万人民舍小家为国家无条件放弃家园。

当时不论在共和国的哪一个角落,只要一接到调动命令,几乎所有人都是卷起铺盖就走。在争分夺秒的会战中,没有扯皮踢球,没有讨价还价,有的是团结支援、共同战斗。

1957年,建设工人在新安江两侧的山上工作。(新安江电厂供图)

新中国成立之初,少设备、缺技术、缺材料,尽管困难重重却并没有难倒建设者们,他们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拿出“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建设奇迹。基础开挖时期,采用昼夜三班作业,高峰时投入手风钻180余台、开挖工人3500余人,最高日开挖强度7571立方米,历时22个月便完成全部开挖工程。

筹建过程中,没有风钻,工人们就挥动十几斤重的榔头,将钢钎扎进岩石,打出一个个炮眼;没有挖土机、汽车,就用簸箕装渣,肩挑背扛;没公路,工人们发明了滚轮的方法运送设备;缺少大马力吊机,大家就加粗钢丝绳再来吊。

1957年,开挖高峰时投入手风钻180余台,自卸卡车57辆,挖土机10台,开挖工人达3500余人。(新安江电厂供图)

不只是工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曾写道:“在工地几乎所有行业的人员,都在为这场战斗尽心尽力:在烈日下送饭送菜上前线的炊事员;夜阑更深、埋头苦干的财会、文书;在现场爬上爬下检查质量的‘活阎王’;日夜抢救伤病员的来自上海、杭州的医师和护士;还有那朝气蓬勃、‘目无欧美’、八九点钟太阳一般的青年技术员。”

1957年,电站建设工地夜景。(徐欣葆摄)

1957年,工人开挖河床,三班作业。(新安江电厂供图)

1958年11月底,电站左岸基坑大坝混凝土刚开始浇筑,连降暴雨让上游围堰30米以上的木笼,瞬间被洪水冲毁。水电站建设者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59年4月,周恩来总理专门来到工地现场,慰问建设者,并写下了“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题词,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加快建设水电站的热情。

1959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莅临新安江水电站工地视察。(新安江电厂供图)

周恩来总理题词

缺衣少食、风餐露宿都无法阻挡建设者们的雄心壮志, 凭着一股子“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决心,工程局全体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施工高潮,1960年4月22日,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比原计划提前20个月。

1960年,电站并网发电。(新安江电厂供图)

同年9月26日,浙江第一条22万千伏输电线新杭线架通,为杭州乃至上海送去了稳定的电能。1965年整个工程竣工,新安江水电站成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

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

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0》

图源/王一中

造就了“白沙奇雾”和“17℃新安江”

新安江水电站坝顶高程115米,最大坝高105米,是国内首座百米以上的高坝,坝后就是“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走出建德高铁站的站台,抬头看到的是“17℃新安江”的城市标语。

这句话,说的是从新安江水电站70米深处喷涌而出的江水,常年保持14℃至17℃恒温,在当地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图源/微博驴说旅行

由于江水温度低,早晚江面水寒,与空气温差大,凝成了水汽,形成了“白沙奇雾”这一独特景观。即使在酷热难耐的夏天,江水也会不断搅动着周围的空气,形成凉风,让新安江变成一个“大冰箱”,时时输送冷气。行在江畔,凉风袭来,烟雾缥缈,如梦如幻、宛若仙境,游客莫不称奇。“白沙奇雾”的奇观需要上游有足够水量才能形成。

图源/孙力图

图源/孙力图

创作步履不停歇

艺术家们大放异彩

“建德美术之父”寿崇德先生生前曾用他的画笔,记录下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的那些如火岁月。

1956年,新安江水电站工地速写

1959,新安江水电站建设

1963年,江山巨变

《新安江水电站雄姿》1964年

建德婺剧《紫金滩》作为红色主题演艺曾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紫金滩》于2018年8月开始创作编排剧目,以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设事迹为蓝本,通过重现建设者的工作生活、情感思想,反映水电站建设的恢宏历史,展现了新中国水电事业史上“三自”精神丰碑,展现了老一辈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历经艰辛建成水电站的智慧与勇气。

图源/建德市文广旅体局

还有许多作家,也为新安江水电站写下了赞美的诗篇。比如贾兴安的《夜读新安江》,徐可的《宿建德江》,韩小蕙的《建德喊江》,程绍武的《建德印象》等等。

图源/孙力图

新“三自精神”显担当

“宜居建德”再谋新篇

一代人在新安江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最美的岁月。进入新世纪,随着浙江电网建设日趋成熟,眼下新安江电厂已不再是供电主力军,新安江水电站曾担负着华东电网七成的电力供应,至今仍在为华东地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续写着建设者们奋斗奉献的动人故事,为我国的繁荣发展贡献着无穷的能量和资源。

图源/边利平《好山好水好风光》

去年7月,新安江水电站全开9孔历史最大流量泄洪,巨大的水流从厂房顶奔腾而过,大坝、主厂房等主要设备设施安然无恙,各项监测数据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与此同时,国网新源新安江电厂至今仍是华东电网的“第一调频厂”,充当着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重要角色,凭借着水利发电的灵活、稳定,至今仍是保障华东电网安全的重要屏障。

2020年7月8日新安江水电站开9孔泄洪。(陈捷摄)

一江碧水逶迤东去,它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给建德这座小城带来独特的小气候,使新安江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在未来,建德市将继续依托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拥江发展和全域旅游战略,逐渐擦亮“宜居建德”的金字招牌。建德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一座城市的加速崛起,要靠不懈努力,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这,正是“三自”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图源/微博玩味生活陈明

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

是我国工业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感谢建设者们的奉献

向他们致敬!

综合来源/新华视点、《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水利水电资料库、新安江电厂、国网档案、浙江新闻客户端、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浙江24小时等

原标题:《筚路蓝缕一甲子 “三自精神”显初心,回顾中国第一座“三自”大型水电站的前世今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