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5高考状元调查:好习惯比智商更重要,7成23点后睡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徐晓阳 实习生 钱一鸣
2015-07-15 14:29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2015年‍7月11日,吉林省吉林市,吉林文理科高考状元站在状元桥上挥手。 CFP 图

近日,“湖北高考状元骑马游园”、“吉林高考状元戴红花走红毯”等新闻将原本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高考状元”们再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关于“是否只要努力就能成状元”,“考清华是否主要靠智商”的话题也随即再次被拿出讨论。

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针对来自全国21个省份(自治区)的29位(文科13位 理科16位)省高考状元做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状元中,近七成每晚12点左右才睡觉,临考前一周,接近四成人日均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

熬夜为“攻难题”“调节奏”

数据显示,29位状元中,仅有9人每晚在11点之前便上床休息,其中更有6人每天得到12点以后才睡觉,93%的人日均睡眠时间低于8小时。22人除上课外,每日学习超4小时。在临考前一周,76%的人每天复习时间超过6小时,38%的人复习时间甚至在8小时以上。

2014年参加高考,如今在复旦大学就读的陈同学认为这样的现象很正常——当年他所在的班级出了一位省高考状元,同时包揽了全县理科前十。“表面上看,普通学生和优秀学生都是在熬夜,但实际上,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只是在为理解老师上课所讲的基本概念做努力,但顶尖学生所付出的额外时间,往往是力求攻克高考最后的那几道压轴题,研究透一道压轴题,耗费掉整晚时间也很正常。”陈同学说,“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练手调节奏’,我高三每天晚上会做一套数学或英语的真题卷,让自己保持考试的状态。”

重庆市“状元高产户”巴蜀中学的李老师常年担任高三班主任,他表示:“有能力成为状元的顶尖学生,通常对自己要求都很高,也具有比较强的毅力,因此熬夜学习在这些学生中并不少见。”但另一方面,李老师认为这也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在作祟:“一个宿舍四个人,大家成绩都差不多,假如三个人每天都熬夜学习,你能睡得着吗?”

近九成不上课外辅导班

“上数学课时老师讲的我没什么不理解的。”2015年广东省理科高考状元熊质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平时课外时间会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和熊质琪一样,其他的状元们似乎也不喜欢补课。统计数据显示,29位状元中,仅有三位曾参加过辅导班。2015年宁夏理科高考状元何雨轩同样认为:学习好的关键在于要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靠补靠填,依靠老师家长的强行灌输。”

“效率是关键吧,我觉得最适合自己的才最有效率。”熊质琪在采访最后说道。

花在兴趣的时间日均不足一小时

另一项出乎意料的调查结果是状元们的兴趣爱好,统计结果表明,状元们的爱好和普通学生并没有太大区别:“听音乐”成了最“热门”的爱好,有79%的人选择了这一选项,其次是“看电视、电影”和“运动”,分别占65%和58%。

“我们的媒体和网络常常把状元们神化了,好像状元就不食人间烟火一样。”2015年新疆理科状元周清原的班主任——乌鲁木齐一中的胡老师说,“学习上的成功,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学习习惯好,对自己要求高,持之以恒。但像兴趣爱好方面,他们和其他孩子都在一个时代背景下生活,喜欢的事情当然会有共同之处。”

而在“每周给兴趣爱好支配多长时间”一题上,选择“6小时以上”的仅有8人,连30%都不到,这意味着其余的21人每天甚至留不出1小时时间给自己的爱好。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靠天资能考个不错的分数,但很少能成为状元,做什么事要到顶尖不都得牺牲很多吗?”胡老师说。

逾半数上过奥数班

比起各类补习班在状元中的无人问津,更接近于“培优”而非“补差”的奥数培训似乎更受大家欢迎。52%的人在小学至高中的学习生涯中曾上过“奥数班”。

江苏省震泽中学的数学老师王斌瑜常年从事奥数培训工作,他认为:“奥数班是现行高考制度对考生的一个倒逼。目前的高考环境下要考得好成绩,尤其是我们状元级别的学生必须每门学科都优秀,而数学是最容易拉分的一门,另外数学高考卷的一些压轴题本身就有奥数的影子。同时,参加过奥数培训的同学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之中也同样非常占优势。”

尽管学习奥数似乎成了考取高分的“隐形条件”,但也不乏真心喜爱者。

决定上北大数学系的熊质琪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初中之前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并未接触过奥数,自己是直到进入初中以后才有机会参与奥数培训的。”熊质琪坦言:“学习奥数让我觉得非常幸福,我觉得数学之美在于只要方法得当,便总有一种思路能够一直走下去,直至将问题解决,我很享受这种感觉。”

“从不把自己当天才”

对于日前网络上热议的“状元智商决定论”,高考状元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异议。受访者中仅有两人认为“智商确实占很大的因素”,另外26人中,12人认为“良好的习惯更加重要”,7人选择了“我们学习一样很刻苦”,剩余7人则选了“综合素养和品质同样重要”。

“我们这些人,大多是从小戴着光环长大的,得了一次第一,两次第一,三次第一以后,再想下来,无论是从他人的评价还是自身的心理落差,都很难接受。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会说自己是天才之类的话,有的是甜甜的赞美,有的是酸酸的嫉妒,有的是苦苦的敌视,好像一句‘他(她)是天才’就抵消了我们无数次挑灯夜战,无数道压轴大题,无数本错题笔记。说高考状元不聪明,肯定没人会信,但要是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了我很聪明,那肯定走不到今天了,毕竟一分辛苦才有一分甜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考状元在采访的最后如是说。

 (实习生陈逸欣、陈幸、赵金昳、虞洁、董群力、陈静雅对此文亦有贡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