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丝绸之路磨难多:玄奘取经途中遭绑架,曾被扣留吐鲁番
吐鲁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连接着汉文化圈与伊朗文化圈。直到今天,吐鲁番还保持着一些国际化都市的感觉。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卖馕的小贩。这是中亚和北印度的一种发酵饼。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次我在吐鲁番开会,一位研究伊朗语言的挪威教授早餐时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他早上又被驴叫吵醒了,上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是在伊朗,那时伊朗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还没发生。在市区,总能看到很多汉族和维族的面孔。巴扎——甚至汉人也说“巴扎”而不说“市场”——的店主供应各式毯子、镶宝石的亮晶晶的小刀,并给所有的潜在顾客都端上一杯茶。
吐鲁番在历史上一直是一座多民族的城市。来自中国和撒马尔罕周边粟特地区的移民构成了最大的聚落。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之后,大量汉人迁入西北。高昌(今吐鲁番)和龟兹(今库车)是塔克拉玛干北道最大的两个绿洲。高昌的汉人无论男女都会合着伊朗音乐跳胡旋舞。这是一种旋转非常剧烈的舞蹈。对于粟特人来说这里非常汉化,以至于他们把高昌径直称做汉城。
西安安伽墓中的丝路舞会粟特人和汉人遮蔽了本地居民,其中一些本来讲龟兹语。高昌人在公元273年时就已经用汉字了。这是该绿洲出土的最古老文书的年代。吐鲁番出土的材料格外重要,因为当地人把有字的纸重复利用,做成鞋、腰带、帽子和衣服用来陪葬。如此这般偶然保存下来的未经剪裁的记载,使我们得以一窥巅峰时期丝绸之路上人们的生活。
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废纸制品玄奘取经选择丝路北道
公元500年之后,丝路南道逐渐被弃用。很多旅行者选择经高昌走丝路北道,玄奘(约596—664年)就是其中之一。629年,玄奘决定去印度研读佛经的梵语原文,因为这些佛经的中文译本根本读不通。但他选择的出行时机实在差得不能再差了,当时唐朝刚建立,明令禁止出境。
玄奘回国以后,于649年向弟子慧立(615—约675年)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艰苦旅程。慧立把玄奘的口述记录了下来,这样我们才得以了解玄奘的印度之行。据慧立记载,玄奘生于河南洛阳附近,十几岁时出家,618年隋朝崩溃时离开了洛阳。玄奘先在长安,后在四川读了十一年佛经。为了准备上路他学了梵语。这是佛教的经堂语言,也在寺院中使用。
高昌距敦煌550公里,今天坐一夜火车或者一天汽车就能到达。然而如今旅行的便捷会让我们看不清过去旅途中实实在在的危险。玄奘的第一站是凉州,即今甘肃武威。这里“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凉州是这一路上唐朝境内最后一个大城市,从这里可以加入西行的商队。
玄奘取经线图城中的最高长官凉州都督劝玄奘放弃出境的计划。但当地一位僧人帮他继续前行到了瓜州。这里的州吏撕掉了朝廷下达逮捕玄奘的命令,劝他尽快上路。(瓜州在敦煌附近,玄奘没有经过敦煌。)伊吾(今新疆哈密)是唐朝境外的第一站。
在瓜州,玄奘听说了去伊吾路上的障碍:首先是瓠芦河的急流,之后是北方的五座烽燧,专抓擅自出境的人,最后是莫贺延碛(今哈顺戈壁)。1907年,斯坦因追随玄奘的脚步重走了这一段路。据他估算,玄奘走了351公里。他还发现慧立的记载非常精确,只有一点除外。慧立略去了第一和第四烽燧之间的两天路程,他也许是为了叙述简便才这样做的。
向导石盘陀中途离去
因为没有明确的路标,玄奘雇了一名向导带他去伊吾。向导名叫石盘陀。石姓表示此人来自石国(Chach),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盘陀一名是粟特语Vandak的中文音译。这是一个常见的粟特名字,意思是某神的“仆人”。
盘陀把年轻的唐僧介绍给一位胡人老翁,此人曾经去过伊吾十五次,他劝玄奘用自己的马换他的老马。玄奘想起从长安出发时有位占卜师说他会乘一匹“老赤瘦马”出行,因此同意换马。
午夜之后,盘陀和玄奘上路了。他们沿着瓠芦河一路向北到了一处可以过河的浅滩。盘陀砍下旁边的胡椒树搭了一座简易的桥,两人过河之后下马休息。半夜,玄奘觉得他看到盘陀持刀向自己走来——这是噩梦吗?——他诵经向观音菩萨求救,度过了危机。
第二天一早盘陀说他决定回去:“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玄奘送给盘陀一匹马,之后便和他分道扬镳,只身一人走入沙漠。
途中的劫难与奇迹
慧立很生动地描绘了他师父独自旅行时的恐惧。玄奘在沙碛中前行,沿途的标识只有马粪和以前路人的白骨,他产生了幻觉,看到远处有不断变幻形状的数百军队的幻象。当他到达第一烽时在沙沟里躲到夜幕降临。当他在水源处喝水并用皮囊盛水时,忽然几支箭呼啸而过差点射中他的膝盖。他站起身来喊道:“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烽上的守卫开了门,校尉邀请他入内过夜。校尉跟他说他的一个亲戚在第四烽会帮忙。在那里也有箭射向玄奘,他只得再次亮明身份,守卫便放行了。烽官让他直接去50公里之外的野马泉,那里是最近的水源。
玄奘孤身一人徒步前行,走了很久也没找到野马泉。他停下喝水却没拿稳水囊,把水全洒了。他灰心失望开始东返,后又决定:“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玄奘在沙漠里走了五天四夜并再度向观音菩萨祷告,最后他的马终于把他带到了沙漠里的一处甘泉。玄奘喝水恢复体力之后,继续前行至伊吾。在那里,三名汉僧在一座寺庙中接待了他。他已成功越境。
慧立创作这部圣徒传的主要目的是记录玄奘经历的种种奇迹。其中玄奘从长安到高昌的旅程只占了不到一章的篇幅。和所有的圣徒传作者一样,慧立夸大了旅程的危险以显示法师的虔诚。
但现代读者还是禁不住去琢磨一些细节。会有中国官员在他应该逮捕的人面前把逮捕令撕掉吗?玄奘为什么会送马给向导?此人之前拿刀威胁过他,之后又临阵脱逃,留下玄奘一人走最艰苦的一段路。无人随行的玄奘怎么可能走得完沙漠里的那段路?两个不同烽燧的长官都会对逃犯(即便逃犯是个僧人)放行吗?玄奘在沙漠里五天四夜没有水是怎么活下来的?(不过赫定在1896年确实曾经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在沙漠里坚持了六天五夜。)
回鹘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尽管玄奘肯定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直接去见唐朝在西域的最主要对手西突厥可汗,在慧立的讲述中玄奘变成了忠诚的唐朝子民,离开唐朝国土之后才决定去见可汗。
无论玄奘出境时的情况如何,他的经历跟北道上的普通旅人有着显著差别。从瓜州到高昌的那一段路,玄奘是一个人走的,但是其他所有人几乎都是跟商队一起走的。还没有出境禁令的时候,商队会在边境申请一个旅行许可,由向导带着走过沙漠里难找的路。如果他们躲过了路边白骨遭遇的种种灾难,就能走完全程。玄奘的路线突显了高昌在丝路上的重要性。这里和龟兹一样,是当时西域最大的城市之一。
高昌国王强留玄奘
正如慧立所讲,玄奘一离开唐境,运势就变了。在丝路北道上,伊吾之后的绿洲便是高昌,当时是高昌国的国都。高昌国王麴文泰派人去迎接玄奘。僧人和他的向导在晚上赶路,到达王宫时已经是午夜,国王及其随从打着火把出来迎接。国王和玄奘一直谈话谈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玄奘还在睡觉,国王夫妇就在他门口等着,这样可以早上第一个问候玄奘以表示自己的虔诚。玄奘搬进了一座寺院,住了十天,然后决定继续上路。
高昌故城遗址高昌王想劝他留下:
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拟师至止,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为师弟子,望师讲授,僧徒虽少,亦有数千,并使执经充师听众。
玄奘不同意,二人便开始争吵。高昌王威胁要把玄奘遣送回国。玄奘坚持要走,国王就把玄奘锁在宫里,并每天亲自给他送饭。玄奘开始绝食,连续三天水米不进。第四天,国王终于让步,二人达成了妥协:玄奘在高昌再待一个月,讲《仁王经》。国王则为玄奘之后的旅行准备礼物。
一个月之后,国王派了四名新度沙弥和二十五名随从与玄奘同行,并给他们提供面罩、手套和靴袜。他还给了玄奘很多绸缎和金钱,足以支持他游历二十年: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七世纪的丝路上,金银币和丝绸都是通货。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二十四封国书,一封给西突厥可汗,二十三封给沿路的其他国王,他们和高昌王一样,都是可汗的同盟。
玄奘的路线让他可以尽量处在西突厥及其同盟的控制区内。高昌王给可汗的礼物是五百匹绫绢,两车水果(可能是干果)。可汗的牙帐建于碎叶,位于伊塞克湖的西北角,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阿克·贝希姆遗址。虽然高昌王有冰屋让他可以在冬天享受水果,但不可能把新鲜水果一路送到可汗的大帐中。玄奘于冬季从高昌启程,其时很可能是629年12月。
(本文摘自[美]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张湛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9月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表,标题为编者所拟。)-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