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党史】《战地二年》背后的故事
位于江西新余的赣西抗战博物馆内,陈列着一本泛黄的旧书,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岁月的老人,见证了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它就是一级文物,由中国共产党员、著名女革命家胡兰畦主编,1939年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出版的《战地二年》。
1901年,胡兰畦出生于四川成都,从记事起,母亲就教她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传统名篇,自小,胡兰畦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爱国教育。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胡兰畦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当中。青年时期的胡兰畦就读于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恽代英担任教务长的川南师范学校。1922年5月4日,胡兰畦加入恽代英在泸州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6年,胡兰畦在广州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共代表人物,也结识了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孙中山的亲密助手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胡兰畦代理汉口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1929年,她被蒋介石亲自点名驱逐出江西省。是年,胡兰畦以江西省救济院孤儿所兼妇女教养所主任的名义,赴欧洲考察社会救济事业。1930年,胡兰畦抵达德国后,与何香凝、廖承志母子俩共居一所。同年,经成仿吾介绍,胡兰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宋庆龄来到德国,通过何香凝,胡兰畦认识了宋庆龄。
1931年7月,宋庆龄的母亲逝世,胡兰畦陪同宋庆龄一起回国奔丧。同年10月,宋庆龄通过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和陈翰笙的帮助,送胡兰畦再度赴德继续学习。当时,德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日本已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为了团结更多的留学生抗日救亡,旅德华侨和留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同盟”,胡兰畦任主席。1932年12月,根据德国共产党的决定,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言,控诉日本侵华罪行。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胡兰畦同德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的工作人员费慈·新田合作,印发传单,因而被捕被关入女牢。后经宋庆龄和鲁迅等人以“民权保障大同盟”的营救,3个月后获释。出狱后,她写出回忆录片段《在德国女牢中》,并陆续在《世界报》上发表,文章被译成俄、英、德、西4种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受到了普遍赞扬,胡兰畦的名声传遍了欧洲,在欧的邹韬奋、张发奎、冯友兰等人,都慕名前来看望胡兰畦。1934年8月17日,高尔基主持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邀请她作为中国的作家列席会议。8月26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外的消夏别墅宴请作家代表和外宾。在晚宴上,高尔基把胡兰畦安排坐在自己右边的第一个位置,左边第一人是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莫洛托夫。高尔基强烈谴责了蒋介石,说:“让我们大声疾呼,谴责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和叛徒的罪恶。”高尔基指着胡兰畦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人。”1935年3月,胡兰畦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前往香港从事抗日统战工作。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去世。作为高尔基生前特别欣赏和喜爱的中国女作家,胡兰畦被选入高尔基治丧委员会。斯大林亲自主持了高尔基的丧事并亲自抬棺,胡兰畦则被斯大林钦定为高尔基灵柩的执绋人之一。在莫斯科工会大厦的圆柱厅,胡兰畦戴着黑绸红边的臂章,为高尔基守灵。葬礼当天,斯大林、莫洛托夫等苏联党政领导人亲自把高尔基的灵柩送到红场,胡兰畦和高尔基的儿子、儿媳一起手捧着他的遗物,为高尔基执绋。胡兰畦有幸亲眼见证和亲身经历了这个“最重大的损失”。1936年7月,胡兰畦回国,去往上海。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目睹日寇的烧杀淫掠,胡兰畦非常气愤,她自告奋勇招募进步女青年。1937年10月,由何香凝及上海女青年劳工夜校发起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立,胡兰畦任团长。该团的任务是:深入前线,在部队中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演出,在士兵中普及文化教育,协助军队整肃军风纪;战时参加运输工作,传递信息,救护伤员,为战士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运动影响下,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9年4月,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随国民革命军第19集团军来到新余,先后在珠珊乡阮家村、横板桥,分宜县落星湖村驻扎,开始了在新余长达18个月的抗日活动,组织发动抗日群众,鼓舞国民党官兵抗日斗志,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四十五年后在江西与当年识字班乡亲再相聚
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到新余不久,就开展工作。她们除了给军人洗衣、缝被,还把村里的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儿童团,教大家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并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如丢手帕、瞎子抓拐子等。孩子们不会做,不会唱,她们就手把手地教,时间一长,大家也就学会了。后来,唱歌和做游戏成了村里儿童每天的必做活动。在做游戏的基础上,他们学着演一些简单的文明戏,如《卖梨膏糖》,激发了当地百姓的抗日救国热情。为了向驻村百姓宣传抗日思想,同时鼓励老百姓积极支援抗日军队,战地服务团的同志不辞辛劳,经常到驻地慰问,利用墙报进行抗日宣传“军民一家,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等道理。
胡兰畦率服务团在各战区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和战地救护工作。组织队员们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弹药,还经常帮一些士兵写家书,帮助老百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在农忙季节,她们分别到各村去帮助百姓割禾、种豆,做其他农活,干完活再回到她们的驻地吃饭,有时路太远,百姓留她们吃饭,她们一定会照付饭钱。在她们的影响下,驻扎在附近的军队也帮助老百姓干了不少农活。战地服务团同志们的这些革命活动,一直印在人民的心坎上。
战地服务团的经历,给胡兰畦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在服务、慰问之余,她写下了大量战地报告文学。1938年至1940年,胡兰畦亲自编辑了《战地一年》《战地二年》《战地三年》等战地文学作品。
1939年7月,周恩来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高度赞扬了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提到:“中国妇女热烈参加前线工作,如胡兰畦、丁玲等所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在前线艰苦奋斗,获得全国人民的称颂。”
解放后,命途多舛的她,晚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尽自己的所能,为国家的老年事业作了许多贡献。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93岁。
胡兰畦革命的一生历经坎坷,她生前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
正如高尔基所说,她“是一个真正的人”。
责任编校:曹璇月 陈 萌
原标题:《【学党史】《战地二年》背后的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