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台风吹过掀起裙摆,这样的照片到底好不好?
这一组照片拍摄于台风“灿鸿”来临前的舟山海堤边。大风吹来,掀起了一位观海女游客的裙摆,远处的摄影师观察到这个瞬间,连拍下了整个过程。而在图片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裙摆“尺度”的争议。这一争议也牵扯上玛丽莲·梦露。
在商业图片库中可以看到,摄影师从连拍照片中选择了6个不同时刻,其中有2张经过裁剪,进一步突出了被摄主体,组照标题为“舟山台风‘灿鸿’汹涌而至,游客看海被掀裙底”。随后,其中一张“掀裙摆”的照片被新闻网站等购买,编发组照、推送新闻,由此进入大众视野。而这张“掀裙摆”的照片也被选入商业图片库的每日点击排行和每日精选。
“不知图片库的编辑为什么要编发这图?不知摄影师为什么要传这图?从业者的职业心理、个人价值观从他们做的事就能看的很清楚。守不守得住那条线,也是专业与否的标准之一。如果长此以往没有底线、节操,中国新闻摄影也只能自娱自乐,自我玩耍。” @乐呵娜拉 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这张图片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不应编发这张图片,把被摄对象推到网友的口水之中。
@乐呵娜拉 的微信朋友圈截图如同@乐呵娜拉所担心的那样,网友们在组照下的跟贴评论,有人表示质疑,而更多的是对图片的调侃。
网友部分评论截图摄影师在现场抓拍有兴奋点的照片,几乎是出于职业本能。然而,一张露底的照片经过摄影师上传、图片库编发和新闻网站传播,突破了“把关人”们的防守。
台风已过,这张照片仅是海量阅读中的一瞥,也会随风而去。在这里也只是就此反思:下次台风再来,我们该怎么拍照?
在那本著名的《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中,记录了一次“裙摆诉讼”。
1961年,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格雷厄姆(Graham)女士到卡尔曼县赶集,在观看杂技表演时,被壁炉的鼓风机吹起了裙子而露出了内裤。此画面被《民主党人日报(Daily Times Democrat)》的记者Bill McClure抓拍,并在4天后刊登于该报头版。
事后,格雷厄姆女士向报社表达不满,但因报社与摄影记者并未理会,便提起诉讼,结果报社败诉。尽管此照片并未清晰显示格雷厄姆女士的面部,但她认为自己会被她的孩子认出。法院认定,该图片确实使格雷厄姆本人感到尴尬,支持其赔偿请求,报社须向其道歉。
最著名的“飞扬裙摆”照片则为玛丽莲·梦露的肖像,被视为其经典形象而广为传播。然而,公众人物与普通民众在隐私权方面存在差异,艺术摄影与新闻纪实也有很大不同。娱乐大众不能与严肃报道混为一谈。“梦露照片是设计、还是意外,我们从梦露的表情、身姿、身体暴露的部位,都丝毫看不到不妥”,《南华早报》图片编辑宋晓刚认为,“年轻的图片编辑缺乏以往传统媒体必需接受的基础训练。编发那张照片,既迎合了社会的低俗口味,又推动了低俗口味进一步低俗。这不是轻松的问题,梦露那张才是轻松。”
对于以上三张时刻相近、景别不同的图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传学院副教授宋毅和女艺术家高灵在单张新闻照片的选择上都给出了相似的意见:第三张场景较大的照片,“表现了风,潮水涌来时的张力,有一点不一样”。第二张相对不会出错,但显得较为普通。被广泛使用的第一张,让高灵想到了梦露的那张照片,但也感到很尴尬。宋毅认为“掀裙底”的照片最多算是观海新闻的小插曲,但如果作为新闻噱头就显得品位不高,容易让观众产生偷窥感。
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政策研究硕士施瀚涛认为新闻摄影需要现场感,一些细节、趣味性,不需要不必要的新闻道德感,“但前提是摄影师不能整天钻在这个里面找细节”。
“完全有自由这样表现生活的瞬间,尽管画面和梦露的经典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并不妨碍生活中的幽默带来的情趣。”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林路教授并不否定图片的拍摄,但同时指出,“第一张照片中裙子飞舞过高,视觉上并不美观,自然显得有点庸俗。所以,媒体选择使用时,裙子飞舞的适中程度应是首选。新闻无所谓严肃不严肃,看你如何报道就是了。”
职业本能决定了摄影师在现场怎么拍,但是照片怎么选似乎还缺少职业自律。
在“裙摆诉讼”中,法院认为照片是真实的,但其让当事人感到尴尬,所包含的信息也与公众利益无关。
在公共场所拍摄照片是否会侵犯他人权益,一方面考虑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另一方面则需尊重民众在公共场所的“最低安宁权”。媒体公开的内容的确是真实的,但真实性不构成其免责的理由,也不意味着对所拍摄的事实可以不经筛选地刊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