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私人书单︱2015下半年不可错过的9本书
每个人谈论阅读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哈罗德·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中认为,“阅读”就是去“找到什么才是贴近你又可被你用来掂量和考虑,且击中你心坎的东西……摆脱时间的独裁”。而彼得·门德尔桑德的表述则简要得多,“当我们讨论阅读体验时,其实是在讨论过往的阅读记忆”。(《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两位作者对阅读的观点差别很大,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阅读是件私人的事情。所以,向别人推荐书就要冒很大风险。因为,你自己觉得很棒的作品,或许在其他人眼里不过尔尔。
但读书人很难遏制内心的分享冲动,即使冒着别人的白眼或吐槽,也要将自己认为的“好东西”让更多人知道。于是,就像我这样,在白纸黑字上写下这份书单,作为我个人所谓的“下半年不得错过的书”。
1.《思虑二十世纪》
作者:托尼·朱特、蒂莫西·斯奈德
出版机构:三辉图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思虑二十世纪》是托尼·朱特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它事实上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耶鲁大学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自2009年冬天开始与托尼·朱特谈话,这场“谈话”延续到当年夏天,谈话的内容被整理成了这本书。
“谈话录”作为一种形式,似乎是欧洲知识分子极为偏爱的形式。过于久远的我们就不追溯了,近一百年内就有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的《与马萨瑞克的对话》、波兰诗人亚历山大·瓦特(Aleksander Wat)的《我的世纪》,以及德国原总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与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恩(Fritz Stern)的《百年世事》等经典。而《思虑二十世纪》毫无疑问也将成为这些经典谈话录中的一本。
同朱特的其它作品一样,《思虑二十世纪》的主题依旧围绕20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展开,犹太人、马克思主义、欧洲大陆与英国的比较、战后美国社会等也始终都是他绕不开的话题。2009年,朱特已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然而我们能从他的“绝唱”中察觉,尽管他“肉体”的生命正在渐渐消失,但精神的力量依旧掷地有声。
2.《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作者:【美】裴士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件,从来不乏湖南人的身影。从征讨太平天国、扶植晚清迎来最后的中兴的曾国藩,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无一不是湖南人对中国近代史影响的体现。另外,湖南人常常也在近代史上给人另一种印象:湘军军阀都是杀人如麻的暴君,而湖南又是近代发生战乱最多的省份。从某种程度来看,湖南似乎正是近代中国的典型缩影。不过,却很少有历史学者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专门研究。
在这个领域,海外汉学又一次开了先河。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的学生裴士锋所著的《湖南人与现代中国》,就把眼光聚焦到了湖南人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群体。裴士锋自17世纪思想家王夫之写起,并将其视作近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在此基础上,裴士锋进而梳理了过去八十年里,纵横三代的湖南领袖发起的各种运动。
或许,通过这本书,我们会改变惯常的对湖南保守落后的印象,也不会再将湖南看成是一隅“粗野之地”。更重要的是,裴士锋将中国近代史的叙事视角从以往的沿海通商口岸,第一次转向中国大陆的腹地,不可谓为近代史研究趟出了一条新路。
3.《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作者:【德】弗兰克·巴约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腐败常常被视为少数治理混乱政治体的特产,然而,历史学家却发现,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实是人类生活的常态。历史学家雅各布·范·克拉韦伦就把腐败划为“正常情况”,而清正廉洁的统治却被他看作是历史上的“特殊情况”。
汉堡大学的历史学家弗兰克·巴约尔以纳粹德国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纳粹统治时代,第三帝国发生的腐败与反腐败史实。有趣的是,铲除魏玛共和国内部的腐败现象,正是纳粹上台时喊出的口号之一。但巴约尔的研究发现,第三帝国时期的腐败规模更加惊人,甚至可以说是成体制性的。
当然,纳粹德国也发起过反腐败运动,但它们不过是纳粹政权为维护统治而进行的宣传,不然就是纳粹内部各派别斗争的借口。
4.《鸦片战争》作者:【英】蓝诗玲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在中国,蓝诗玲(Julia Lovell)此前一直以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面貌示人。她是韩少功《马桥词典》、张爱玲《色·戒》、鲁迅小说全集的英译者。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蓝诗玲也是一位卓越的汉学家。
蓝诗玲与“鸦片战争”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她1997年在南京大学作交换生的时期。在此期间,蓝诗玲探访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地——南京长江边的静海寺,并观看了“号称有史以来中国制作最昂贵”的电影、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从那时起,蓝诗玲就对中英之间的这段历史纠葛发生了兴趣。
与以往的学者不同,蓝诗玲不希望给“鸦片战争”附上太多政治色彩,而试图从历史本身的面貌来还原人物和背景。蓝诗玲认为,鸦片战争爆发前,双方本有许多机会避免事态升级,却一再做出错误决定,终令战争爆发,人民涂炭。更重要的是,蓝诗玲希望通过还原这场冲突,让大家能重新去理解东方大国与西方之间的差异,也借此再次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直到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的“文明的冲突”。
5.《凯恩斯传(1883-1946)》作者:【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出版社:三联书店
斯基德尔斯基的这部《凯恩斯传》是经济学家传记中的经典。它的特色在于不仅介绍了凯恩斯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更详细披露了这位伟人私人生活的许多细节。
这部作品并不是新作,而是老书新版。2006年,三联书店就已经引进出版了这部作品。但在刚刚经历一轮“股灾”而与危机擦肩而过的当下中国,三联书店再度推出这部经典传记的新版,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意味。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斯基德尔斯基与中国渊源甚深。1934年,斯基德尔斯基出生于中国哈尔滨。婴儿时,他又随父母被日本关东军拘押到了日本。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在哈尔滨曾拥有巨大的家产,但战后却无法拿回,这迫使作者全家移居英国。直到2005年到中国讲学,作者才得以重新踏上了他的“故乡”。
6.《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
作者:【美】米奇·阿尔博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在上个世纪末曾刮起过一阵风暴,并成为话剧界最爱改编的作品之一。直到最近,国内话剧界仍然在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
阿尔博姆的新作《天堂来的第一个电话》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天,小镇科德沃特的居民们突然开始接到过世者打来的电话。神秘的“未知”来电打破了科德沃特的宁静,使这里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究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奇迹,还是一场大规模的骗局?随着消息的传播,整个世界都陷入了对“奇迹”的狂热追求。
与前作类似,阿尔博姆的新故事依旧充满温情,但又加入了悬疑的新元素。而据了解,根据这本作品改编的好莱坞电影也即将开始拍摄。从情节上来看,“治愈系鼻祖”阿尔博姆的这部新作,故事类似于美剧《亡者归来》,而作者能够从中演绎出怎样的新意则值得期待。
7&8.《偶遇者》、《生活在希望和历史中》
作者:纳丁·戈迪默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这两部作品,均是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迪默近年作品。《偶遇者》是作者在200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希望和历史中》则是她近年散文、信件、演讲的合集。
这两部作品的主题依旧围绕南非社会展开,并探讨了在种族冲突、文化冲突和阶层矛盾背后,所凸显的人性的孤独。借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去年刚刚辞世的女作家的一生,不仅是在借助文学创作来刻画种族和阶级冲突,而且也通过其它形式更直接地对社会现实的不公在展开批评。
正如一部分评论者指出的那样,戈迪默最大成就,是让全世界都知道,她的祖国由于种族主义所付出的代价,远非“新闻报道所能尽述”。
9.《遥远的星辰》
作者:【智】波拉尼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机构:世纪文景
如果说之前出版的《荒野侦探》被许多读者当成是侦探小说,《2666》被当成是密码间谍小说,《美洲纳粹文学》又被当作文学史理论的话,那么波拉尼奥的《遥远的星辰》或许终于会被认可为一部真正的纯文学作品——一本诗集或一部科幻小说。
事实上,《遥远的星辰》是《美洲纳粹文学》最后一章的扩写,主人公是一位纳粹诗人。由于长期的诗歌创作经验,波拉尼奥的小说也带有鲜明的诗歌风格,主题也常常聚焦诗人。《遥远的星辰》亦如是。
或许你无法忍受《2666》的冗长,也没办法接受《美洲纳粹文学》里的先锋性,那么《遥远的星辰》这部花了创纪录的三周时间写出的作品,或许是你切入波拉尼奥文学世界一个不错的选择。
枝枝蔓蔓推荐了9本书,由于篇幅的原因,很难再塞进其它“私货”。我也相信,在读者那里,一定有更好的“候选者”可以随时替代这份清单中的任何一本。不过终究如艾柯所说,清单的提出不是为了完备,更在于它暗示无限。所以,也希望这份书单能抛砖引玉,让读者能借此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不得不读的作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