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苏“闻臭师”很吃香:不足百人,环保局请其分析恶臭污染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袁杰
2015-07-13 11:46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嗅辨师的工作是嗅闻空气中是否有令人讨厌的气味,对“臭味”划分等级,以便及时控制大气污染。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江苏常熟市环保局获悉,日前,该市邀请了数名“闻臭师”对12家重点信访单位的臭气排放情况进行了全面鉴定,协助完成恶臭污染分析工作。

“闻臭师”是种怎样的职业?为什么先进、精密的科学仪器,仍无法取代他们?

“闻臭师”只是俗称,其正式名称为嗅辨师。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介绍,“闻臭师”的工作是嗅闻空气中是否有令人讨厌的气味,对“臭味”划分等级,以便及时控制大气污染。

“闻臭师”是个怎样的存在?

南京力维检测技术公司有8名“闻臭师”。

该公司环境监测中心经理唐金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为了保证嗅觉不受外界任何干扰,男性“闻臭师”一律不可抽烟喝酒,女性“闻臭师”则要在工作期间远离化妆品和香水等。感冒时,他们就得停止工作,高挂“免战牌”了。

唐金顺表示,所有的“闻臭师”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并通过了考核,领到嗅辨员证后,方可正式上岗。他们一般不去污染源一线工作,而是在洁净的工作环境中,根据采集回来的样本进行鉴定。

闻臭不会影响到“闻臭师”们的身体健康。唐金顺称,他们的“闻臭师”每次作业完成后都要休息一段时间:“休息是为了防止他们对某种气味产生惯性。同时,由于没有持续工作,他们的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影响。”

“闻臭师”的收入和公司普通员工相当,没有特殊对待。据唐金顺介绍,目前江苏的“闻臭师”数量不到100个。

那么,“闻臭师”为何有存在的必要性?仪器为什么取代不了他们的工作?

常熟市环保局环评科科长屠丽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和硫化氢等单一气体不同,臭气污染是综合性气体,仪器很难准确进行鉴别。因此,我们花钱邀请来了专业的、有资质的嗅辨师协助我们进行检测。”

同时,“闻臭师”的工作并不是就简单闻闻而已,他们的鉴定结果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屠丽明说,“闻臭师”们会对气味进行鉴定,然后将结果送到专家那边,专家再制定一个完整的指导方案送到企业手中。“‘闻臭师’们的工作,保证了相关部门责令相关单位对臭源进行治理时有据可依。”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2003年,南京市环保部门就根据国家标准内部挖掘培养了10名“闻臭师”,南京也是国内最早出现“闻臭师”的地区之一。此外,重庆、山东、浙江等地环保部门都或多或少地配备了“闻臭师”来为大气环境保驾护航。

随着全社会对大气污染的愈发重视,此前相对冷门的“闻臭师”这一职业,逐渐成为了受人关注的新兴行当。

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渐热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为常熟环保部门效力的“闻臭师”们,并不属于当地环保局或监测站,而是来自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

今年2月,江苏省环保厅公布了第一批8家具有服务资质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名单,第三方机构可以参与到环境监测的流程中来,这意味着江苏的服务性监测市场的全面放开。

市场的放开,大大缓解了监测站的工作压力。

屠丽明说:“我们的监测站人手有限,企业一般也没有这样的专业监测人员,因此我们愿意花钱请第三方监测团队过来一起为环保做事情,他们也很有积极性。在江苏范围,常熟算是比较早做这个事情的。”

对于这些机构的考核标准,江苏省环保厅环境监测处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省环保厅会对这些机构的设备、人员业务素质、相应证书等进行一系列考核,且要求非常严格。目前,第二批环境监测机构正在认定中。”

迄今,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开放已近半年。首批8家通过验收的企业之一、南京力维检测技术公司总经理翟永恒告诉澎湃新闻:“这个市场正在变得火热。我们刚起步时,全省只有十几家监测公司,现在已经有了120家左右。而且,相互间的业务争夺也变得激烈,我们不止一次遇到过有公司恶意诋毁我们的现象。”

那么,该如何防止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在数据上弄虚作假?

7月8日,国家环保部公布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中指出,“对于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职能部门视情节轻重可以分别给予警告、吊销上岗证、调离工作岗位、撤职或者开除等处分,排污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则可能被拘留。”

江苏省环保厅监测处相关负责人称,这个办法不止针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环保系统内部,有时会存在行政干预现象,导致数据上的不实。这个办法,不仅针对第三方监测机构,也针对环保系统内部。”

“环境监测,肯定会朝着越来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