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翻开十年调查数据,“鸡娃”早就写好了脚本 | 有数
本文为“湃客·有数”栏目独家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都说现在的家长不是在鸡娃,就是在鸡娃的路上。“娃不鸡不成器”已经被当下热衷“鸡娃”的父母奉为最响亮的口号。
什么是鸡娃?
“鸡娃”作为一个网络热词,描述的是近年来的一种教育现象,即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鼓励孩子学习、拼搏,并为其安排大量的学习活动和课外培训,力求孩子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4岁的孩子有1500左右的英语词汇量,在美国是够用了,但在海淀肯定不够。”随着“鸡娃发源地”北京海淀区虎爸虎妈们的“鸡娃”传说在江湖上流传,许多爸妈们一边调侃着“鸡娃”,一边又难掩焦虑地看看自家“不成器”的娃,恨不得一把按回去“回炉重造”。
那么问题来了,“鸡娃”的教育现象和这个词一样都是突然出现的吗?是什么在影响着父母“鸡娃”?今天我们就通过中国家庭追踪数据(CFPS)和中国教育追踪数据(CEPS)等微观社会调查数据,聊聊这“鸡娃”二三事。
在此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数据库。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实施的全国性的社会跟踪调查项目,样本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目标样本规模为16000户,调查对象包含了样本家户的全部家庭成员,从2010年正式开始访问,两年一次跟踪调查,至今已完成五期。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全国性追踪调查项目,以2013-2014学年为基线,以初中一年级(7年级)和初中三年级(9年级)两个同期群为调查起点,以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流动人口比例为分层变量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28个县级单位(县、区、市)作为调查点,并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112所学校、438个班级进行调查,样本规模约为2万名学生,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校领导,一学年一次跟踪调查,至今已完成两期。
“鸡娃”愈演愈烈,娃娃越来越累
前阵子,教育题材电视剧《小舍得》把现实中的“鸡娃”、教育内卷等现象搬上了荧幕,让人大呼“人间真实”!剧中,老师问班上孩子有谁上过课外辅导班,结果孩子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个班里只有4个孩子没上辅导班,而剧中最好的培训机构“金牌班”甚至还需要抢名额。如剧中所呈现的,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教育常态。
数据来源:CFPS
那么“人间真实”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统计了CFPS中子女在非假期上补习班的情况,发现近年来幼儿园、小学、初中孩子上辅导班的比例几乎是逐年攀升,而且这个比例在2016年到2018年这两年间急剧上升。
可以说,娃娃们的教育压力的增加并不是近两年才有的事,只是在近年来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现在的00后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没人知孩子的愁啊!
要说什么是近几年才出现的,那就是“鸡娃”的魔爪可能伸向了更多更小的娃,从2010-2016年间增长缓慢的幼儿园小朋友的补课率在2016-2018年间出现快速的增长,也就是说,“鸡娃”正表现出低龄化的特征。这条不能输的“起跑线”向更小的孩子逼近,真可谓是“娃娃要从娘胎抓起”。
数据来源:CFPS
还记得你念幼儿园时都在干什么吗?在幼儿园门口哭闹着不想进去上学? 在烦恼着如何变成奥特曼打倒小怪兽拯救世界?那你可真幸福,因为现在这届幼儿园小朋友就没有那么好当了!
从2012至2018年,家长给这些小朋友报的辅导课越来越多,从2012年的人均1.082门,到2018年已经增加到了人均1.331门。以前的幼儿园娃娃可能还处于上课奶声奶气地学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下课回家一边看动画片一边滚泥巴的状态,现在的他们可能刚从幼儿园下课就被送去上辅导课了。
注1:在CFPS问卷中,学校课程辅导是指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目的课程辅导;竞赛辅导是指如奥赛、华赛杯、希望杯等竞赛的辅导;才艺培养则是指琴、棋、书、画、体育等辅导课程;心智开发指如珠心算、魔方、右脑开发等辅导班;亲子活动则指的是为0-3岁婴幼儿及主要抚养人提供的教育服务
注2:上辅导班的幼儿园孩子的各类辅导班报班占比=各类辅导班的报班人数/该年上辅导班的幼儿园孩子数,因为存在一个孩子报多个类型的辅导班,所以每年各类辅导班报班占比加总可能大于100%
数据来源:CFPS
近年来,父母给这些幼儿园娃娃报班的类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2012年,父母多选择为孩子报一些和义务教育课程相关的辅导班,或者与竞赛辅导相关的课程(44%),为小学打基础;但在近年来,琴棋书画的才艺课、心智开发的启蒙班越来越成为父母的心头好,越来越多的父母不仅关注娃的学业,还致力于发展娃的特长。
用一句话说,父母对娃培养关注的更加多面了,但娃也更累了。
望子成龙的父母:“龙”究竟是个什么“龙”?
这些幼儿园、小学、初中生的父母如此热衷于“鸡娃”,是因为娃“读上书”更难了吗?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以初升高为例,我们发现,从2009年-2019年十年间,初中毕业人数持续走低,而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虽有起幅但变化不大,因此这十年间我国的普高率基本上是在持续上升的,即更大部分的初中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接受教育,简单来说,孩子更容易“有书读”了。
但是,孩子越来越“有书读”了,为什么他们的父母反而开始愈演愈烈地“鸡娃”呢?
望子成龙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期盼?
注:CEPS的调查对象是初中生,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最高学历期望至少在初中辍学
数据来源:CEPS
如果比较一下父母自己学历和他们对自家娃最高学历的期望,我们就可以发现,父母学历在大学专科及以上的比例并不多,但期望自家娃读到大学专科以上的比例却占到87%。
虽然父母对娃的期望可能会受到娃的学习成绩等多方面影响,表现出差异,但总体上父母想要拼娃的心都是一样的,就是期望娃拥有高的受教育程度。
注1:除中专与大学专科、职高与高中、职高与大学本科,其余组间p<.001(p值表示数据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水平,p<.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注2:由于CEPS是针对初中生的调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至少是初中辍学,考虑到相互对应,此处我们剔除掉了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样本和子女教育期望中初中辍学的样本。
数据来源:CEPS
进一步比较发现,父母不只是想让娃“有书读”,还希望娃读得比自己好,父母对娃的学历期望为和自己相同或超过自己的高达98.6%。这一方面或许和代际的学历贬值有关,但此间也藏着父母深深的教育焦虑。长江后浪拍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的当下,父母可不甘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至少不能落后于自己。
在这一点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父母他们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呢?为此,我们做了回归分析(标准回归系数beta值可以用来比较各个因变量对自变量影响的程度大小,其中,beta>0意味着因变量对自变量有正向影响,beta<0则表示有负向影响)。我们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期望随着父母学历的上升呈现出下降趋势(Beta=-.142,p<.001),比如说读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父母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期待孩子也读到研究生以上。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父母的学历都快触及“天花板”了。
所以,父母学历越高越不期待孩子读书好?绝非如此,我们对父母的学历期望按序进行赋值(初中辍学=1,初中毕业=2......博士=9),计算出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望值,结果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待是随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的(Beta=.228,p<0.001),而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望也是最高的。
也就是说,即使部分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父母不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拿到研究生或博士学位,但他们对孩子的学历期待依旧很高。
布劳·肯恩的地位获得模型或许可以对父母的这种期望做一些解释。教育作为代际流动的中间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低学历的父母希望子女可以接受更多的教育,获取更高的学历,从而在将来取得更好的工作,由此提升社会地位。而高学历的父母则利用自身较高的文化素质与社会资本,为子女继续提供优质教育,维持家庭文化资本优势。[2]低学历的父母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鲤鱼跃龙门”,而高学历的父母则希望孩子稳固阶层,在这样的压力下,家长们只好走上“娃不鸡不成器”的荆棘之路。
注:学历为没受过任何教育、职业高中、大学专科以上的父母之间的学历差异不显著,其余p<.05
数据来源:CEPS
如果把父母的学历期待横向比较,我们还能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学历期待往往要比父亲更高(Beta=.037,p<.001),但学历为没受过任何教育、职高以及大学专科以上的父母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
数据来源:CEPS
除了学历以外,“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娃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期待呢?
同样的,我们也把父母当前的职业情况与他们对孩子的职业期望做对照,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职业期望分布相比父母现实的职业分布而言更加集中,其中父母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领导与工作人员,企业/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教师、工程师、医生、律师的人仅占整体的17%,但父母对孩子的职业期望里,前三类占到了74%。
数据来源:CEPS
从父母的职业期望上来看,教师、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这一类与公务员一类基本位列TOP1、TOP2。安稳、收入高、社会声望高,这些职业要素总是能轻易戳中父母的心。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职业期望也表现出一些差别。
公务员父亲比母亲对孩子的职业期待更明确,而在企业管理岗的父母基本没有差别。除此之外,往往母亲对孩子的职业期望会更加明确,她们更少选择“无所谓”。
除去本身就干一行的父母,其他职业的母亲会比父亲更加期待孩子未来做教师、医生、律师、科学家和工程师。
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3]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偏好成了教育焦虑的一个重要根源。[4]一如清代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所述:“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
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是想要孩子拥有比自己更好的,而且在学历期待和职业期待中,父母对孩子“好”的定义都表现出高度同质化。
哪里是“鸡娃”重灾区?
望子成龙的期望透露着父母的教育焦虑,从而影响父母的“鸡娃”选择。那么,哪些父母更倾向于“鸡”自家的娃呢?我们使用2013-2014年间的CEPS数据来探究初中生群体的“鸡娃”现象。考虑到周末往往是补习班的聚集时间,我们选择以周末孩子平均每天参加补习班的时间来评估“鸡娃”的程度。
注1:当经济条件为困难时,学校所在地为市/县城中心城区与城乡结合部、镇和农村差异显著;当经济条件为中等时,除了边缘城区和城乡结合部、镇和农村,其余都显著;当经济条件为富裕时,中心城区与镇、农村差异显著。
注2:当学校所在地为市/县城的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时,3种经济条件组间差距显著;当学校所在地为市/县城区的城乡结合部时,经济条件为困难和富裕的差异显著;而镇和农村中,除了困难和中等,差异都显著。
数据来源:CEPS
越富裕的家庭越有条件“鸡娃”,事实确实如此。“鸡娃”多狠,还得看家底多厚。别总是以为有钱人家的孩子好当呢!一屋子光鲜亮丽的玩具背后还藏着一柜子不为人知的课表。家庭富裕的孩子周末平均每天要上超过一个半小时的课外辅导班,而家庭条件为中等的孩子平均需要上近一个小时,在相对困难的家庭里的孩子则只有近半个小时。
城市的中心区域则是“鸡娃”的重灾区,这些在市/县城中心读书的孩子周末的补习时间要比56.38分钟的平均值高出超过60%。而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则要比乡镇、农村的平均辅导时间要长。城市中心区域往往更易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地区的父母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带孩子周游在各大补习班之间。毕竟城市里除了林立的商城和游乐园,还有遍布的“学而思”“新东方”。
注1:该图剔除了周末日均辅导班时长超过12个小时并小于24个小时的34个样本
注2:围绕坐标轴的半圆表示未参与辅导的初中生样本
数据来源:CEPS
从分布上看,中心城区明显参与辅导的娃数量更多,而且这些娃辅导班的时间也更长,而城乡结合部的娃次之。边缘城区和农村乡镇初中生补课的情况内部差异很大,其中有的人不亚于城市中心的父母在“鸡娃”,但更多人则几乎没有让孩子去参加辅导班,采取放羊式养娃。
注:女孩和男孩的组间差距显著(p<.001),独生子女与否的组间差距显著(p<.001)
数据来源:CEPS
家里娃的数量也会影响父母给孩子报辅导班的选择,独生子女周末接受辅导的时长要远远大于非独生子女的孩子。那你可能会问,是不是孩子越多,父母的精力被分散了,就越不可能“鸡娃”了呢?我们进一步比较发现,“鸡娃”的程度只有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区别,至于两个娃乃至更多娃,父母“鸡娃”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进一步说,从1979年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很有可能为如今的“鸡娃”现象添了一把火,因为比起多娃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更有可能把他们全部的精力和财力都倾注在这根“独苗”上。
“鸡娃”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也存在差别,不论是否为独生子女,女孩的上辅导课的时间都要比男孩更长,不过独生子女的女孩和男孩的之间的差距会比非独生子女更大。
幼儿园“鸡”,为了让孩子能进入更好的小学;小学“鸡”,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初中;初中“鸡”,为了让孩子考上更好的高中;高中“鸡”,为了让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学,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鸡娃”话题热火朝天的背后,教育焦虑正在不断撩拨着当下父母敏感的神经。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数据挖掘与可视化》课程出品
作者:王苇佳 林巧君 李佩蓉 雷蕾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
[2]张奇林,李鹏.家庭背景、父母期望与子女认知能力——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3):97-106.
[3]中国教育概况——2019年全国教育发展情况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2008/t20200831_483697.html
[4]薛海平,方晨晨,马莉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竞争与基础教育学生课外补习参与——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21,9(02):74-87.
数据来源:
[1]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3]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
[4]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